●離鄉二十年有感高粱田裡蘋果夢──從一顆華盛頓蘋果說起
值此歲末年終,年少時光轉眼間飛逝,今年是我離開故鄉金門第二十年,在故鄉完成國小及國中教育。因父母投身農作且家中食指繁浩,因此自小就被要求能有獨立生活自理能力並於放學後及寒暑假要分擔家(農)務。國中畢業前我就決定報考軍校走出屬於自己未來一條路,獨自一人離鄉背井赴台灣就讀軍校,靠一顆強烈上進心開拓自己人生旅程。二十年來,從金門到台灣,從台灣到美國,從美國到歐洲,我皆勇於前往接受挑戰,對所有身旁幫助過我的親友師長滿懷感恩之心並對每一項新工作挑戰甘之如飴。
因自小住家與軍營鄰近,因此每天耳濡目染的人、事、物皆與軍中有密切的關係。父母親偶因工作往來與部隊長官熟稔,而我因年幼被長官視為兒孫輩,因此備受疼愛。那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尚未斷交,金門防衛司令部仍有美軍顧問團進駐協防。有一次部隊擴大勞軍並有盛大加菜,餐後伙房士官長拿一顆紅通通的蘋果給我,說是美國顧問送來給長官的華盛頓蘋果,特別偷偷為我留一顆。在物資缺乏的六十年代,那顆又大又紅的蘋果是許多孩童垂涎已久的水果。華盛頓蘋果(Washington Apple)是我記憶中的第一次美國印象,而令我最羨慕的人就是那些能以流利英語和美軍顧問談笑自若的年輕軍官。希望自己長大後也能效法他們。從孩提懂事起,從父執輩口中得知許多金門籍子弟如顏忠誠主席等前輩,投身於軍中且表現良好榮升將官光宗耀祖,於是報考軍官學校就是從小我唯一的志願。
由於國中英文底子不錯,故預校就讀期間發憤苦讀英文稍有成績。我永遠記得高三放省親假時,全連所有同學都回家與家人團聚只有少數隊職幹部留守,但我決定利用這寶貴空檔時間進修課外英文以準備托福。因此獨自留在學校讀書,不少同學都認為我是傻瓜不利用難得放假好好大玩大玩,有一天晚上我獨自在教室夜讀至深夜,有位英文老師 (我永遠記得這位老師名字:盧玲 )家住學校宿舍附近剛好從旁經過以為教室燈沒關好就上樓查看,後來發現我正埋首苦讀英文,便進來問我是否因為成績考不好被留下來。當她發現我是自願留校時相當驚訝並送我一句話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extra!" Keep going, one day your dream will come true. 恩師一席話令我當下倍感振奮並使我終生受用至今。
高中畢業後僥倖通過托福考試門檻,經甄試後考取軍方全額獎學金申請赴美國堡壘軍校 (The Citadel) 就讀企管系。回想赴美就學期間四年,其中甘苦我想每人各有所領會。新生在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就必須接受為期一整年的新生訓練生活。該校對新生採取極嚴格的訓練期間稱為 (Knob year)。Knob英譯為門把,暗諭其需令人捉弄,且不得任何反抗之意。新生期間必須接受學長無情的嚴格要求及軍事洗禮,在這段歲月中,新生被灌輸所屬團體的重要性。對於團隊而言,個人傲慢是阻礙整體發展最大的致命傷。因此必須竭盡諸般手段將此一習氣去除以培養團隊精神(Esprit de corps)。軍校學長們對新生所以如此嚴苛乃是具有深厚意義,即在使新生從自已的連續失敗及挫折感中學會謙卑,讓新生建立團隊觀念成為一位稱職的團體一份子(Team player)而且絕對服從。此種美式軍官養成教育為我後續軍旅生涯中為人處事及待人接物之人際關係奠下基礎。
畢業後從南到北輪調,在不同性質單位服務,從基層野戰部隊到高司參謀單位,很慶幸皆是被「徵調」前往任職而歷任長官都很賞識我。服役期間共三度代表軍方出國求學(美國)及受訓(法國及新加坡),同事(學)都認為我很「幸運」。平心而論,探究「幸運」背後,我總是能(願)於團體需要我支援時即時付出額外心力 (Extra Effort) 以達成主官所設定的「團體」目標及任務。記得歷練排連級第一線主官職務時,當同僚在為安排抽籤過年誰留守而爭得大伙面紅耳赤時,我總是默默自願留值除夕夜及年初一,在除夕夜裡陪同連長及司令,拿手電筒巡視各陣地每一個外圍班哨據點後才打電話回家問候家人,後來大家才知道我老家在金門一年才回去一次與家人團聚。當學長或學弟公務/家中有急事不便,臨時需要找人幫忙業務時,我總是義不容辭適時伸出援手,事後再通知未婚妻原有休假活動延期。當同僚休假時找我外出飲酒作樂解悶,但我決定留在營區內熬夜精研翻譯國外武器系統文件並練習對外賓的簡報。退伍後,在民間公司服務,遇有周末加班趕專案工程進度時,總是感謝主管放心將現場責任交付給我,讓我有機會學習及成長。十二年職場生涯中酸甜苦辣,一點一滴,日復一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主管及學長們都喜歡找我處裡別人不喜歡做的任務,回想那時候真是一種深刻經驗,後來年紀漸長我才發現主管都在觀察我如何面對此類「棘手」任務(Hot potato)。而我認為如何心甘情願去完成別人認為「棘手」的任務,就是所謂的「磨(歷)練」。
因為家境因素,我很早便學會獨立及勇於接受挑戰,只要是我決心做「人生重要抉擇」就會以破釜沉舟之態度去面對及執行。因從小嚮往軍旅生活,但家中已有兩名兄長從戎,即使面對家中父母反對,我仍堅持於民國七十七年報考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就此展開軍旅生涯。回首來時路,實在令我心中感觸良多,從國中畢業後就離鄉背井在軍中團體生活中歷練如何於軍中適應「生」存及「自我規劃人生」。為準備托福考試,高中時代把英文字典依字首拆開裝定後放在口袋裡苦背單字,夜半同學打鼾時無法入睡,我便爬起來練習聽懂ICRT,入伍訓時在訓練場地一邊爬行,一邊強迫自己複習各種可以接觸到的單字就怕久未接觸而生疏。大學時代常熬夜把厚厚原文書「啃」完並勤做筆記就為爭一口氣能與美國同學平起平坐共同研討,四年八學期成績,連續七學期逐年提升並三度獲教育長獎(Dean list )。
自美國畢業後陸續歷練排連長、技術情報官、總部外事編譯官。又因具企管及語文專長被網羅至高司單位參軍方二代武器採購建案與國外軍事交流,期間培養許多國際採購合約談判及協商實務經驗,舉凡安全管理、採購議約、溝通協調、專案分析、領導能力 及規劃執行皆具實務歷練經驗。綜觀軍旅生涯歷練多項不同性質職務,其中以參與軍方防空武器評估及採購業務最令我印象深刻並獲益良多。退伍後先協助海外親友事業發展,後被網羅至美商高科技公司任職,外商公司閱歷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深遠的生涯規劃。
繼去年六月天下雜誌第三百七十三期「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專題中,以七頁篇幅聚焦報導「金門幫:稱霸金融、船務、百貨」後,今年十一月出版的商業周刊,則以「『金門幫』百年智慧-賺慢錢」為專題,大篇幅報導金門商幫崛起與開枝散葉。在商業周刊的專題文章中,分別由幾個不同面向,描述早年金門人遠渡重洋到異地打拚謀生的辛酸史,包括:「出走搏生機!逾半死於海上,成功者僅萬中取一」;「從苦力熬起!一角一角賺,幾乎壟斷南洋舢舨市場」;「一切為求生!絕不死守一地,足跡踏遍東南亞」;「靠貿易致富!匯錢回鄉蓋大院,帶動另一波出走」等。我們這一代金門人出外求學及工作,雖不若上一代搏命辛苦,離鄉背井求學及工作的箇中甘苦,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感受格外強烈。
每一個出外人至異鄉發展,其實每一次都是拿不確定的未來當對賭。在未來資訊渾沌不明、陌生環境不友善,讓每一個從料羅碼頭上船及上尚義機場登機出發的出外金門人,在未看到陸地前,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成功靠岸或落地?也因此出外打拚的金門人更珍惜現在所擁有所有的一切。與旅居南洋鄉親先輩豐功偉業相較之下,謹野人獻曝認為,人生及職場生涯中很多「幸運」須靠自己去創造,十多年國內外軍旅磨練及科技外商生涯歷練讓我擁有國際觀,做事務實並具備高度抗壓力、服從性、執行力、危機應變能力及團隊合作之特質,而我永遠深信「天助自助者,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創造被利用價值,貢獻自己,服務國家社會。母親雖教育程度不高,但她的身教卻使我此生受用,一時失敗或不順遂,不要失志,跌倒時再爬起來,手中也要握起一把沙仔,此話文字淺顯卻言簡意賅。最後謹以此文懷念兩位摯親益友,先父及吳偉德學長(金湖鎮夏興人),旅美求學期間,先父因顧及其病逝惡耗恐影響我異鄉求學表現,臨終前要求母親不要報喪,待國內長官越洋電話告知時實如晴天霹靂,當下肝腸寸斷,痛苦萬分久久不能平復。父歿喪未臨之痛是我心中永遠不能撫平遺憾,一直到為人父後才逐能體會先父用心良苦之深。吳偉德學長為海軍官校預備生,在校期間成績優異為我等後期學弟表率,預校畢業後不幸於車禍中意外身故,實為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實例。
(本文稿酬作者以母親許翠賢女士之名悉數捐贈金門縣大同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