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無可限量的澎湖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 黑皮少年學探珠,手把牛犀照鹼水。
前面這一首七言詩句,是唐憲宗時施肩吾率族人遷居澎湖時,有感於當時澎湖荒蕪景象而作的澎湖嶼。
從詩詞中我們可以去詳細推想,當時的澎湖情景,一定是滿目荒涼,且民生凋敝,與今日澎湖很繁榮的景象來對照,肯定真有天壤之別。
個人根據典籍考查,澎湖有人居住,約起於隋朝以前,但有文史可考者,始於隋朝大業六年(公元六一○年),距今約一三九五年,那時,隋煬帝派了虎賁中郎將陳稜經略澎湖,從此,澎湖因此列入了中國的版圖。
澎湖孤懸於海中,六十四個島嶼集合而成,全境無山,僅有培塿,居民大部份都過著深宅泛家以堅毅的生存意志,整年與海水搏鬥的生活,由於澎湖環境與氣候都很特殊,全年的雨量平均僅一千零三十四公厘,與台灣本島各地來比較,為雨量最少的地區。
澎湖縣,在台灣西面海上的台灣海峽的中央,故號稱為死島,其中以馬公島最大,漁翁島、白沙島次之。中國人大批來澎湖,則要自宋室甫渡之後,沿海的居民因逃避戰亂,渡海入澎,至元惠宗時,方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隸福建同安縣,但到明洪武二十年,朝廷為杜邊患,決定撤銷澎湖巡檢司,並將澎湖居民全都移往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從此,澎湖也再度淪入海盜經常出沒之地。
直到經過一百三十餘年後,明嘉靖時,澎湖又恢復了往日的人煙鼎盛,這一百多年中,沿海居民,陸續來澎,在這風沙島上,蓽路藍縷,開拓文明,朝廷再設巡檢司,又再撤除,直延至六十年後的萬曆二十五年,朝廷正式派駐部隊,防寇治安,但二年後,即明萬曆二十七年,荷蘭大舉進兵,登陸澎湖,經駐軍將領沉著容交涉後撤兵,但在二十五年後,為明天啟二年,荷人又侵澎,為我福建巡撫,派送總兵俞咨樂討伐,擊敗荷兵,並生擒荷軍大統領高文津,荷軍求和,退入台灣,至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取澎湖,光復台灣,設安撫,置重兵,台灣、澎湖始成為一體,並互為屏障。
在清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進兵入澎,澎湖乃歸入清室的版圖,光緒十年,清將孤技率兵犯澎戰敗,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因朝鮮之戰敗於日本,締結馬關條約,台澎不幸同時割讓日本,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澎湖與台灣同時光復,重為我國的版圖。
而澎湖最大的特色是,幾萬年來,澎湖附近的海面上的水都呈現深黑色,方有「黑水溝」或「黑水洋」的稱呼,該地常年都水流湍急,波浪澎湃,漩渦非常多,但是在各港內,水色則呈現澄清如潮,故又有澎瀛、澎海、西瀛的美稱。
馬公鎮是澎湖的縣治所在。馬公島座落在澎湖列島之西,面向內灣,不僅是一個重要馬港的所在,同時,又是公認的最佳水產的集散地。這地方原名為媽公,由於島上建有媽祖廟,奉祀媽祖而得名。在鄭成功入台時,曾與荷蘭人激戰於此。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及甲午中日戰役,均為我國海軍的最重要據點,日據時期,設有澎湖廳,光復後,我政府在此設立縣治。
漁翁島又叫西嶼,島上居民多以捕魚為業,該島南北長約九公里,東西約二公里,地形很像鱷魚一樣,島的北岸與小門嶼祗一水相隔,海水很平靜,島的東岸為澎湖,為公認最良好的避風所在,其西面為小池角,有西嶼鎮,市沿很熱鬧。
白沙島又名北海嶼或北山嶼,海濱天然,白沙連亙,非常潔淨,該島住於澎湖之北,其間有中間嶼,該嶼有西堤與白沙島相連,退潮時可以涉足走過,而滿潮時又迅速為海水淹沒,故為澎湖,漁翁,白沙三島的天然橋樑。另有堤岸,可聯絡三島。
馬公鎮區內的名勝有:(一)五山奇觀澎湖全縣:包括大城山、大武山、尖山、觀音山、風櫃尾山。(二)媽宮城。(三)紅木埕城。(四)瓦洞港城。(五)網垵城。(六)沉城。(七)天后宮。(八)施將軍廟。(九)城隍廟。(十)文石書院。(十一)文昌祠。(十二)孤拔墓。(十三)林投公園。(十四)中正橋。(十五)七美人塚。
文石書院在文澳的西面,於乾隆三十一年,為澎湖通判胡建偉進貢生許應元之請,為養成地方人才而建。樓閣壯麗,命名由來,以該地盛產文石之故,在建成之後,改為官立書院,崇祀文昌帝,中祀宗、周、程、朱、張等五姓。書院門上有一副對聯是:「文昌闡道德,石室蘊光輝。」是澎湖文化教育的主要淵源,遊蹤鼎盛。
觀音亭建於康熙三十五年,內祀觀音與羅漢等。個人翻閱澎湖廳上讚美觀音亭的詞句有:「四方煙波浩,杳景頗幽曠」。曾在乾隆二十九年開光大修,陳列有古物甚多,不幸毀於光緒十年清兵侵澎戰火,古物盡為清兵所掠奪;抗戰期中,復遭轟炸,損失甚鉅,光復後,在民國三十六年,政府撥款重建澎湖各勝跡,觀音亭方同時重修,觀音亭附近風景極佳,海濱夕陽景色最幽美,故有「西瀛夕照」的美稱。
馬公城又稱媽宮城或古城門。建於光緒十三年,為統兵吳宏絡督建,周圍二千六百餘公尺,牆厚八公尺,牆高二丈,牆渠五百七十個。闢有朝陽,拱辰,迎薰,大西、順業等七門,除大西門之外,為清代唯一防禦軍事設備,門上都有敵棲,惜乎改建拆除大部份,碩果僅存的大西門、順承門、尚稱完壁。平日從海上遠望,好似海有蜃樓,出沒雲霞之間,令人稱奇。
通樑大榕樹距馬公約二十公里,屬百沙鄉,在保安宮前,植於清康熙十二年,傳乃自福建商船載來,中途遇風,船沉,樹隨風浪漂抵澎湖,為海浪捲上現址,為村民鄭亨拾起,贈於林瑤琴,林氏認為神明示意即手植於此,成為今日澎湖島上唯一的大榕樹,並為國、內外觀光族遊必到之處。
據澎湖縣志記載;此榕樹僅一木,氣根大垂及地,形成兩株,嗣後枝根互生繁衍,兩列垂根五十五,蔭蔽地面大半畝,平鋪迤邐,望之儼然華蓋,成為今日之神態。
大榕樹是公認為澎湖極有名的代表物,樹在銅梁村。現今同樣有名的跨海大橋也是由這裡跨海到漁翁島的,大榕樹長成一個樹棚子,覆蓋了幾百平方尺面積,澎湖的風,尚來使樹木難得生長,但是,此處的的廟宇也正好擋住了強烈的海風,看去大榕樹在背風的情形下得以生長,當樹幹長到廟屋脊一般高的時候,海風又吹得它不能再長高,於是生物的天然法則,它有朝橫的方向發展,以致愈長覆蓋的面積也隨之愈廣。
媽祖宮在馬公鎮內的海邊,興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巍峨壯大,清將施琅攻掠澎湖,自認致勝原因為媽祖神佑,嘗奉清廷加封,康熙二十三年承朝命封為「天后」。此也為媽祖又稱為天后的原始來源,此廟為澎湖最古老的名勝,且受萬人虔誠膜拜。
漁翁燈塔在西嶼外垵村,且抱台灣與廈門的海道要衝,乾隆四十三年,台灣知府蘇元樞與澎湖通道謝維棋協建,規模很宏大,下座五丈磐石,浮圖七級,每級七尺,燈光長明,光緒年間方改為洋式,即今漁翁島燈塔。
美人塚在七美島,相傳為海盜入澎掠劫美人七人,因不甘受辱,相率投井,以全節操,日後井已埋沒,竟在井邊生長一葉荻樹七株,且美而茂盛。後人追念七人節烈,建「七美人塚」,相傳迄今,於民國三十八年澎湖縣劉燕夫縣長考政史實後,另立石碑;張默君、何志浩二位並吟詩刻石,藉資頒揚七人的節烈,縣府也將大嶼鄉易名為七美鄉,以資昭傳。
道光年間,有位秀才許晉纓,把澎湖八景寫成美麗的詩篇:「1、奎璧雙輝列宿聯。2、天養遠眺擬遊仙。3、香爐起霧凌霄達。4、西嶼落霞映水妍。5、夜靜龍門聽鼓浪。6、秋虎井看澄淵。7、案山漁火如星斗。8、太武樵歌管絃。
以上許秀才的八句寫景詩,可見到了滿清中葉,距今一七七年左右,澎湖景色肯定已相當可觀,只是滄海桑田,歷經巨變,令人無限的追思而已。
林投公園在湖西鄉林投村的海邊,原為苗圃栽植的海岸林地,前臨大海,後倚青山,綠樹成蔭,風景更幽美。這兒有涼亭、有桌椅、噴水池、鳥籠、獸柙、兒童樂園、野餐場等,所謂名禽異獸,奇花瑞草無不燦然具備。園的西側,是國軍公墓,抗日名將吉星文將軍墓亦建在這裡,忠貞骨魂,前往憑弔的人不絕。
而誇海大橋是雄偉的工程。這一座橋將馬公、湖西、白沙、西嶼等四個島嶼連結在一起。這座橋全長五千五百四十一公尺,自五十三年興建,至五十九年完成。此橋為蔣公為改善澎湖的交通建設指示所建,耗資以距億,其間常因海潮的起落,與強烈颱風來襲,阻撓了工程的進行。今與通梁大榕樹為鄰,為通梁的名勝增添了無限的潛力;名橋大樹,相得益彰,見橋思人,益增吾人對蔣公的追思與懷念。
名島產生名產為澎湖的最大特色。
而龍蝦是澎湖的海產珍品,且肉味鮮美可口,也遐邇馳名,更是下酒的佳肴。
台灣出產龍蝦的地區公認以澎湖首屈一指,大其在虎井及花嶼等地產量最多。龍蝦普通一、二尺長;成長的龍蝦,每隻重自三、四磅至十餘磅不等;其外殼很硬,背上的花紋絢爛,很是美觀,頭頂上有二枝很尖銳鋒,尖利的觸角一對,並有長短不整齊的小刺,是為其覓食的工具,鉗有五、六對,胸肢生有黑黑的短毛;其盛產期為每年的六月至八月。
紫菜它是生長在淺海中的一種海藻植物,營養很豐富,味甚鮮美。每年農曆十月下旬左右,在淺海的礁方上面就漸漸長出綠色的藻,起初稀稀疏疏地,不久就茁長茂盛蔓延,處處連接起來,就像礁石舖上一塊綠色的天鵝絨地毯似的,風浪愈大,天氣愈冷,浪花沖激礁石,紫菜生長肯定也就愈茂盛。春季一、二月間,是其採收時期,其色深紫略帶綠色,形狀扁平,長一、二寸闊,五、六分。目前紫菜盛產於外圍小島的姑婆嶼、屈掘嶼、毛司嶼、目斗嶼等處。居民們把它採摘後洗淨曬乾,呈暗竭色,富含碘質公認為治療甲狀腺病,及促進兒童發育的良藥;且其暢銷台灣全島各地,油炸香脆可口,煮湯加些肉類或雞蛋及鮮蚵更是特別美味。
澎湖所產的蔬果,公認以香瓜最膾炙可口,因其味美香甜而馳名省內外,成為台灣瓜類中的寵兒。香瓜是一種很耐旱的作物,栽培在乾燥的土地,所產的瓜愈香甜。澎湖縣是台灣雨量最稀少的地方,土壤乾燥,最適宜香瓜的生長;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為香瓜的盛產期;在白沙鄉和馬公鎮屬下的後窟潭兩地栽種最多。
香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植物,果皮粗糙,外觀不美,密生白色裂隙狀的網紋,故又名為網瓜。果形多為球形,果面有淺溝,它的生長期約五十至六十五日,自開花至果成熟約需五十日,通常於二月初至三月初栽種,在生育期間,性乾燥,澎湖土質很適宜,因此所產的香瓜品質最優良。
澎湖的特產海樹又名石帆,或名碧珊瑚,分金黃與黑色兩種,俗稱黃海樹、黑海樹,其體型像樹木質堅體重,枝茂而無葉,長在海底的礁石上,外面包有一層經常被海底激流沖擊而堆集的鹼涎。漁民們大都是出海捕魚之便附帶採集海樹回來,經加工後,可作高尚的裝飾品,如放在書房的案頭,肯定會使房間增色不少;若作煙斗、煙嘴等物,因其性寒,能耐火而色澤不變,而且,更可以減輕香煙中尼古丁的毒質,使您有清涼感。
而珊瑚更是澎湖的最大特產。其珊瑚場位於東經一一八度四十分,北瑋二十二度一一分的海底,水深達一三○公尺至二○○公尺之間,產區面積約為一千二百平方海浬以上。
澎湖島及彭佳嶼東邊,珊瑚礁的藏量公認為最豐富。而台灣四周海區珊瑚資源很豐富,共有六個廣大的珊瑚場,即一在瑞芳東北約十浬的場區,二為蘇澳龜山島附近的場區,三為彭佳嶼與棉花嶼附近的場區,四為澎湖西南方的場區,五為高雄西北方三十浬的海區,六為台東成功南方約十五公浬的場區。
澎湖所產的珊瑚,有翠綠色、桃紅色、紅色、白色等四種。其中以桃色珊瑚為最多,白色次之,紅色與桃色珊瑚的品質較佳,白色較差。
珊瑚的光彩與硬度肯定可與藍寶石比美。它的用途很廣,經加工後,可雕琢成佛像、耳環、戒指、精巧玲瓏。
澎湖附近海底與彭佳嶼的東邊,珊瑚礁蘊藏量最豐富,且品質佳。而台灣珊瑚及及其加業,現仍以澎湖為各縣之冠,其珊瑚商店近六十家,其中大部份兼設加工廠,且在台北、高雄等大都市都設有加工分廠,此以台北市為外國觀光客採購珊瑚之主要都市。
而現代的馬公為澎湖的首府,大廈林立,有現代化的港口、機場、陸海空交通發達、街道寬廣、商店櫛比,至此旅遊愉悅且海鮮又好又便宜,縣民民情純樸而堅毅,好客又豪爽。個人非常榮幸,在馬公海軍測天島整十二年,遊蹤遍歷澎湖各大、小島。舊地重遊也倍感親切,而澎湖各方面的長足進步,有目共睹,也肯定使這座「海峽長城」益增雄壯。
僅向澎湖申致個人內心真心、虔誠的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