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宋火金打通金嶝教育渠道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654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報導

「楊校長,可以在金門找一所學校與大嶝中學締結姐妹校?」

一句話,促成、暢通了一道水路的一段教育因緣。

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廈門市大嶝中學創校三十五周年校慶,楊清國領軍的金門縣寫作協會渡海赴會,並與大嶝中學師生、翔安區作家們舉行的「金嶝情深讀書會」,《大嶝風情》作者張再勇感嘆他與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這一類出生於大嶝的人,都背負著「祖籍金門」的歷史重量與鄉情負擔,兩岸近咫尺,但在政治的水路隔絕下,「從大嶝去金門,一水咫尺竟天涯!」張再勇又說,大嶝、金門同受朱子過化,也同樣有慘遭「八‧二三」砲彈摧殘的戰地歲月,「戰爭無情、和平可貴,希望兩岸不再發生戰爭了,要營造和平交流」。

身為大嶝人,張再勇的心情,也正是宋火金的心情。想起取名〈再開一片天〉的大嶝中學校歌、唱起了那一段「深沉的彈殼鐘聲喚醒了千年沉睡的三島兒女」。中速、堅毅地,又帶點悲切的曲調,做為在地人、又是創校三十五周年的校長,面對來自祖籍縣金門的一群原鄉人,宋火金思索著,是否可以從教育著手,重牽金、嶝情。

宋火金向到訪、歷任金門五所國中校長的楊清國拋出兩地兩所中學締結姐妹校的構想,楊清國立刻想到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與烈嶼國中校長宋文章都姓宋,兩岸「兩宋」治理的學校結盟,讓他們「送作堆」,不也好因緣?回金門後,向金門教育局長李再杭報告,李局長望了望金、廈地圖,「金沙國中與大嶝中學距離最近!」

地緣考量,金門第一位國中女校長──金沙國中校長何莉莉擔負起與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結盟校際合作的歷史任務。

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第三屆世界金門日在廈門市翔安區舉行,報到首日,帶著迎親、辦喜事的心情,楊清國、何莉莉及金沙國中學務主任施宏遠等一行人,趕搭八點三十分的早班船「金星輪」,自金門水頭碼頭航向廈門東渡碼頭。在船上,有人說著七十多年前、一九三六年日軍占領金門島之日,金門縣政府的官員就是召來一艘「金星輪」連夜逃到大嶝成立流亡縣政府的,抗戰勝利,「金星輪」復航,卻又在四年後的一九四九兩岸分離,再一次歷漫長半世紀的停航,一艘「金星輪」,居然可以牽扯出那麼多歷史故事,對楊清國、何莉莉而言,金廈小三通水路重開後,這一趟「金星輪」,已是踩著喜悅的浪花,盛載著和平的祝福。

一個小時後,船在廈門靠岸。廈門市翔安區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宋奇盈、廈門市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兩位都生於大嶝的堂親宋氏兄弟各自帶領會內同鄉、校內同事在碼頭熱烈迎接世界金門日「首發團」,兩位隔兩岸的校長,宋火金握手向何莉莉那一瞬間,金、嶝的鄉情又串起了,金、嶝的教育又連結了。

何莉莉與宋火金,《廈門日報》報導筆下「半個世紀以來金門與大嶝的第一次教育文化交流」的締造者。而難掩激動之情的是宋火金,三十五周年校慶哼唱的校慶主題歌〈再開一片天〉,現在,開了鄉情與教育雲朵交會的一片天空。

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於大嶝島山丁崎的宋火金,在文革期間出生時,大嶝早已脫離金門縣轄,祖籍「金門縣」的記憶,來自父親宋怡品與母親曾 莉在他兒時的圍爐夜話。抗戰期間金門縣政府遷來大嶝,宋火金的父親已八歲,大街小巷上都看得到為「跑日本」而來的金門人、縣府官員、黨部人員及國軍部隊,朝夕相處了八年,那是大嶝人與「母島」金門情感互動最綿密的歲月。

出生、成長到求學的歷程,山丁崎小學、大嶝中學、同安第一中學、福建寧德師範專科、福建教育學院,宋火金不曾離開過福建境內,也一心念著大嶝這塊土地。一九八九年起,宋火金前往廈門市蓮河中學,從辦公室主任到接任校長,二○○六年,返鄉服務的機會來了,大嶝中學創校三十五周年,三十八歲的他回到母校擔任校長。這所學校的命運如同大嶝人一般的流離,是大嶝唯一的初級中學,歷經了幾個面貌,一九七一年是「福建省大嶝人民公社中學」、一九七八年是「福建省同安第九中學」,二○○一年九月正式更名為「廈門市大嶝中學」,學區涵蓋大小嶝島各村落,二十一班、一千多位學生,一九七七年以來,歷屆中考、學校畢業生的優秀率、合格率均居縣、區前列,曾獲「翔安區初中教學質量優質獎」,校外各種競賽中,亦多次在大陸全國獲獎,校內的「彩貝文學社」和「天風海濤畫社」更是兩大具特色的文藝社團。

接下翔安區優質學校大嶝中學校長職務的第一年,宋火金即以開辦「金嶝情深讀書會」打響第一炮,又發刊《彩貝文集》,創刊號七十六頁篇幅全面推出金、嶝專輯,讓學生們透過文字創作,了解大嶝、也認識金門。曾發表〈新加坡教育對我國教育沿革啟示〉、〈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校輔導教育〉等多篇論文的宋火金,具國際教育視野,但也獨具鄉土教育情感,一水分兩岸金嶝地緣相近、法緣相循、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的「五緣證一家」如何重新打通、打造,已悄悄入了他的教育版圖。

在世界金門日的陽光照耀下,廈門市大嶝中學與金門縣金沙國民中學締結校際合作了,宋火金提出了四願,「為雙方提供考察、學術交流的便利」、「暢通教育訊息交流入渠道」、「加強德育交流、學生團隊活動往來」、「加強教學成果交流」,再願「和平的陽光永遠沐浴海峽兩岸的上空,讓我們的孩子放飛和平的鴿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