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窗理論」看金門日常生活之探討
97年第四季縣政府治安會報上,福建金門地檢署檢察長提出「破窗理論」的概念,特別強調地區治安就像樓層上的窗戶,如果遭人惡意敲破,就要加緊去修護,才不致引發更大的惡化環境。如果小惡不即時去除,久而久之,積非成是,犯罪趨勢就形成一種脫序現象,其擴散的範圍就更加難以控制。
在美國就分別有多次「破窗理論」成功的案例,其一在1994年紐約市警察局長開始治理市區,因當時號稱紐約以髒亂與犯罪猖獗聞名,在地鐵的情況更是罪惡的集散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所以政府從地鐵內部環境先改善,使歹徒不容易犯罪,以回歸秩序,並將逃票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以公開向民眾宣示整頓治安的決心,因此打破了犯罪癥結,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延伸下去;而近年來紐約前市長朱利安尼也針對市區道路上「洗車流氓行為」的遏止,施以交通法規重罰,而改善市容整潔,也間接提升觀光旅遊產業。
而在金門地區日常生活來看「破窗理論」的效應,可以看到:
(一)垃圾髒亂:縣府雖提倡「垃圾不落地」政策的美德,但郊區若一旦街道轉角有垃圾出現,之後民眾就會毫不猶豫的丟棄,認為亂丟垃圾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一點也不覺羞愧;除此之外,地區仍有少數拾荒個體戶堆積資源回收物品於自宅,造成環境髒亂污染,鄉鎮公所雖強制清理,但事後個體戶仍又囤積更多的物品,實為縣府單位頭痛的問題。
(二)塗鴉事件:地區公共汽車載運民眾的數量大增,而常有好奇民眾在公車背椅上塗寫「誰愛誰」或是批評謾罵的話語,影響觀光旅客對金門的不良觀感;而在名勝景點亦有「某某誰到此一遊」的字眼,從一點漫延至一大處,更造成環境的不雅。
(三)違章建築:縣府配合法規組成「建築物公共安全聯合稽查小組」,然對於業者鑽營法律漏洞,實難一舉消弭,以致不法叢生,使非法變合法處所,其執行成效不彰;而地區常有業者無照或違規場所,如被查獲後仍變更營利事業登記負責人與場所,擅自再使用。因此縣府應大刀闊斧展現施工查驗及定期維護檢查申報的決心,以儆效尤。
(四)惡性交通違規事件:地區非交通尖鋒階段,少數民眾駕駛車輛在中央公路逞一時之快,以改裝排汽管的聲音超速呼嘯而過,使路過民眾膽跳心驚;另外青少年更容易聚集在飆車路段競駛,擅自闖越交通號誌,造成更多交通意外事故發生;而地區長期宴客聚餐的習慣,民眾小飲幾杯高粱酒,酒後駕車違規事件仍頻傳,警方雖加強取締酒醉駕駛,但發生數仍然較往年增加許多。
(五)砂石車超載:地區砂石車超載問題,造成風砂紛飛污染環境,而影響民眾行車安全,若警方不加以取締,很快地有更多的砂石車都以超載為理所當然。
(六)公共設施破壞:地區曾有精神狀況耗弱男子意圖破壞金廈聯網基地台與環島監視系統設施財物,另濱海公園亦有造型夜燈遭人接二連三地毀損,若無及時制止偵辦且重罰,此歹徒會更肆無忌憚而變本加厲延續更大的破壞行為。
(七)高粱酒竊盜案:地區部分倉庫囤積大量高粱酒,且無良善的防護與監控設備,常引來竊酒集團的覬覦,若業者倉庫無做好全面囤酒環境的防盜阻絕裝置,並增加監視錄影系統或遠端備份監控系統及安全警報響鈴,有動機、能力的歹徒仍會持續竊取酒品,造成業者損失慘重,若警方依「情境預防犯罪理論」去執行,則會提升歹徒犯罪的風險,並增加犯罪的困難度,遏止歹徒的犯罪動機。
總而言之,「破窗理論」的觀點告訴我們一個啟示,凡事必須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以防範機先,同時更要宣導民眾秉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觀念去面對。除了「破窗理論」來運用預防犯罪發生方面上,也可以提供觀光行銷的策略,在提倡「觀光立縣、文化金門」之口號同時,領導者應該運用「破窗理論」手法,置入性行銷,時時做應變,以危機管理當做文化產業發展重建的原則,加上創造價值的趨勢結盟與配合產品在市場的生命周期,發展金門文化觀光新視野與新契機,將文化產業打造出品牌,並提升其附加價值的內涵,使金門邁向國際的新舞台,這時不是「破窗理論」的負面思考,而是「漣漪效應」向外擴張宣傳形象,這是我們所需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