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後記
二零零六年(民國九十五年)以大陸來台老兵為主體的短詩集《兩百個玩笑》完工後,我斷斷續續準備下一本以台灣本島老兵為摹寫主體的長詩集。
前後兩本詩集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同樣在寫老兵,也同樣在文本裏不含具「意識形態」。
提到意識型態,我是有感而發的,緣於之前台大黃宗慧教授在中國時報開卷版撰文評介拙作,指《兩百個玩笑》「是一本不隱藏意識型態色彩的詩集」。想是篇幅所限,黃宗慧教授對「意識型態」一詞並無多加推衍,唯觀其文意,似乎仍較偏向負面的解讀。當初自己寫《兩百個玩笑》時,自認心筆間並不存有任何意識型態──假如說,意識型態通常是指在某種特定利益驅動下形成的包含欲望、情感和表象的知識系統或體系,或指根據某種特定的思想體系,試圖解釋並改造社會的話。事實上,我意不在此圖,而只是單純要和人世間那些為時代及命運播弄的弱勢邊緣者相吁以濕、相濡以沫罷了。換言之,我著墨的並非政治、社會層面,卻是人性層面。我們在使用意識型態這一詞彙時,必須更留意更謹慎些才好,除非另有特別規範及說明,晚近以來,意識型態通常是和虛假意識劃上等號的,至少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曾經這樣子認為。卡謬甚至說意識型態給現代世界的人類帶來無數苦難。總之,晚近以來,意識型態一般是被當作自欺欺人、別有用心的玩藝,或至少說是負面意義的東西來看待的。即如在中國近代文壇名家裏,魯迅,想是用意識型態行文最彰明的一位。近來,大陸作家馮驥才在其〈魯迅的功與「過」〉一文中,對魯迅的國民性批判係襲借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人﹝主要是傳教士﹞的眼光及觀念──事實上,即一種意識型態,亦隱有微詞及貶意。我幾次被人月旦為存在主義或現代主義作家,但那是以我的小說文本作為品評對象的。我也承認自己在寫小說時總難脫逸出以意識型態行文的藩籠。但寫《兩百個玩笑》時,自認心中並無意念先行之弊,只一心一意放空心胸,好去感受身影浮現眼前、那一個個老兵的悽愴景境。換言之我只作呈現,並不作聲討。詩人沈甸﹝即散文家張拓蕪﹞就曾在一次聚會時告訴我:「你的詩並無批判。」
﹝意識型態【ideology】在法國思想家特拉西於1796年提出這一名詞時,原來意指發現真理和消除迷妄的一套技巧或學問,其意義是正面的。延至十九世紀初期,此一詞彙便有了正反兩種含義。《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對意識型態的四種說明,在我看來都具貶意。譬如經常被人引用的那第二條:『意識型態是指一套建立在人為的假設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想像,而這套想像主張對現狀進行激烈改變。』所以哈伯瑪斯才會說,意識型態是在社會理論脈絡中進行的,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套不勻稱的權力關係所導致的「系統的扭曲溝通」。當然西方學界對意識型態的論述及爭議頗多,端視其立足觀點而有所差異,譬說《意識型態與烏托邦》作者曼海姆是以知識社會學,而另一對前者學說部份不表贊同的蓋格爾則以認識論,來解說意識型態的內涵。總之,意識型態不同認知紛陳,中性、褒、是否貶等不同的評價依據不一而足。並且話說回來,許多縱使別具用心、扭曲價值的意識型態反倒給社會公眾利益帶來促進,至於這個公益是否為社會進步的最大公約數,當然又須接受時間歷史和其他意識型態的價值批判,其中曲折,在此無法細說。﹞
眼下這第二本老兵詩集《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接續了前一本詩集的無批判、無意識型態的特質。稍見新象的是,這是一本兩千行的長詩集,且只摹寫一名台籍老兵。這名老兵具備雙重身份,他既是個人又是他者,或者說他既是個人又是群體,只因我把很多台籍老兵的形影,色彩暈染般地揉進他的身心內。而自己興起寫長詩的念頭,一是自我挑戰,二是受到洛夫老師《漂木》長詩集的鼓舞。三是尉天驄老師曾在一封讀了《兩百個玩笑》後寫給我的信中激勵我,勿滿足於寫淺嘗即止的短詩。
原先的寫作計劃案,我擇定謝瑞生老先生為個案(其堂弟即前台灣省警察大學校長謝瑞智),考慮到謝老先生已屆九十高齡,且患有精神疾病,因此附有但書,即可能以其他老兵個案為書寫對象。今年,先後兩件事讓我對自己原先的構想作了些許修訂。年初,我和友人到新竹尖石鄉作三天兩夜的旅遊,民宿主人是位老師,平日在校授業,假日便上山幫雙親經營民宿。經交談,得知我在訪尋台籍老兵資料,遂主動向我推介他自己父親。他父親先後分別當過日本兵及國軍及解放軍,九死一生後總算回到台灣家鄉,安享晚年,他算是幸運的了。但在交談中,我還是能隱約察覺到這位老人經由戰爭帶給他內心的創傷。他有某種口音,喉嚨似乎也受傷了,幾句話反覆說著,後來讓我給聽懂了,他一直說著別人﹝戰友﹞的故事。我問他的事,他卻在講別人,他有罪惡感呀!果然印證了一句話,即戰爭中沒有勝利者,活著和死者都一樣受到無可挽回的戕害。
第二件事情是,今年五月二十日,馬英九的總統就職典禮當天晚上七點半,高雄旗津風車公園「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前,有人在一輛轎車內澆汽油自焚。海巡署士兵通報消防隊,撲滅火勢後,從擺在車前的遺書中赫然發現,死者不是別人,卻是「原國軍台籍老兵暨遺族協會」理事長許昭榮。他係以死明志,表達對幾任主政者長期以來漠視台籍老兵的抗議。
許昭榮為屏東枋寮人,先後當過日本及國民政府海軍,青島海訓團(海軍官校前身)結業。在其引火自焚之前,往上推溯至一九八六年(民國七十五年)他在北京成立「台灣省籍老兵返鄉探親協進會」,這樣長達二十二年時日,許昭榮都一直在為台籍老兵的返鄉及權益爭取應有的尊嚴。根據他估計,國共內戰,從一九四五年底到一九四八年間(民國三十四年到三十七年)被政府以各種方式徵收、派往中國大陸作戰的台籍老兵約有一萬五千名左右﹝其中又以原住民佔多數﹞,戰死、被俘淪為解放軍者有之,倖存不死,日後勞改、隱姓埋名、客死他鄉者有之,如今仍因貧困或各種原因滯留大陸、無法返台者亦不乏其人。許昭榮這些年來為他們四處奔走,為他們爭取榮民資格,催生「台灣歷代戰歿英靈紀念碑」,如今留下未竟之志。
很諷刺的,許昭榮也曾為台獨理想有過一番憧憬及奮鬥,但他在留下的遺書中指責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執政,亦漠視台籍老兵權益。而事實上,旗津公園「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落成時,陳水扁拒絕題名落款,當時的高雄市長謝長廷也未到場參加落成典禮。許昭榮的際遇及悲劇之造成,個人性格的剛正剛烈,時代、命運的撥弄容或都有,但其中政治現實人物的反覆、欺騙、冷漠無情寡義,國民、民進兩黨政府皆然,凡此又何嘗不是把他推向絕望深淵的一大原因呢?又一個再次的聚會裏,一起投宿在尖石鄉山上的友人向我建議,勿單獨寫某個特定的台籍老兵對象,不妨匯集所有已採集的眾多個案,擷取其景境特殊、意象鮮明者,綜合一人身上來寫。
「就像山上那位老先生,他一直說別人的故事,」友人說:「他或許已經太老,記憶混亂了,別人的事記成自己的,或反過來,自己的事記成別人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重要的是,這些事確實都發生在他的時代。」
我不免迷惑,也有了警覺,反過來追問:「那有沒可能他有了幻覺,造了假呢?」我同時也想起了療養院裏精神狀態時好時壞的謝瑞生。
友人想了一會兒,說:「那是另一個悲劇。」
我終於決定採納友人的建議,並且把許昭榮的部分故事及身影也搜羅進來。
「這樣還有一個意義。」友人說:「這樣你就像許昭榮,不只是為某一個人奔走發聲,而是為更多受苦受難的一群人。」
至此,這本詩集書寫的主體終告確定。
至於怎麼如尉天驄老師所鼓勵的那樣,對眼下所發生的時代悲劇作更深入的闡釋,關於這點,我仍有把握先前的構思是很貼切的。即我把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紀錄台籍老兵的前半生、客觀的遭遇景境,第二部分則是對此一景境的反思。而這份反思的哲學依據,是寫於十三世紀曹洞宗道元禪師《正法眼藏》書中的〈有時〉篇。〈有時〉篇深邃而綿密的思考理路,對欠學的自己來說,初讀時,眼前猶如乍現一道電光,始而驚夷,繼之瞿然,終於悲歡交集。國內生死學巨擘傅偉勳教授生前推崇道元,稱讚他光憑此一小卷,便足以和龍樹、智顗、慧能並駕齊驅,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七百年後,西方大哲海德格的不朽名著《存在與時間》亦難以企及。傅偉勳亦認為〈有時〉篇已臻悟性層次,而《存在與時間》僅止於理性境地而已。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