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牛與牛車

發布日期:
作者: 伶人。
點閱率:972
字型大小:

 牛車曾是農村主要的生產工具,如同軍人的槍,文人的筆那般重要。因為牛車不論水田裡、小農路都能通行無阻,而且不受能源危機的影響,的確,牛車對早期的農村有很大貢獻,各種農作物的收穫必須由牛車載運回家;耕耘季節,農具也須由牛車載運到田裡。所以牛車是農民最大的本錢,有了它,一切農事沒問題。若沒有田地,有一部牛車也可做為謀生工具,所以當時牛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它,我們有一股莫大的感恩,雖然在時代的進步之下逐漸遭淘汰,但其功績卻不可埋沒的。
 牛車比樓房還拉風
 農家有一部牛車,比現在有一棟樓房還拉風,並不是一部牛車的價值勝過一棟樓房;而是那個時代,牛車比現代化的樓房還要少。沒有牛車人家的不便與有牛車人家的喜悅成強烈對比,一部牛車需要好幾年的豐收及省吃儉用才買得起。當牛車做成之日,全家大大小小無不歡欣鼓舞,比迎娶媳婦還令人心忻;因為家有男孩,必定娶媳婦;家有種田,卻未必買得起牛車。反觀今日家家戶戶買轎車是輕而易舉的事,沒有什麼值得興奮的。牛車二側漆上大紅色的充滿喜氣,豈是今日農村所能見的喜事,於是搭一座車棚,以免遭受風吹日曬雨淋,每當過了農忙期得替他洗刷一番,以保持常新及增加使用年限。沒有下田的日子,小孩最喜歡的地方,當然就是牛車上,一把泥沙,幾個空罐子就可以在牛車上渡過歡樂的童年。牛車也是最好的現成床鋪,夏日中午,放在樹蔭下,一群人便坐在牛車上聊天或睡午覺,滿足豐收夢;小孩則躲在車底下,編織童年的夢。晚上則放在庭院裡,掛上蚊帳,看守堆滿在庭院裡的稻穀。
 材料必須精挑細選
 做牛車的師傅可得憑真功夫,沒有機器的時代,樣樣都得依賴雙手;材料必須挑選上等木材,才能承得住豐收的重量,硬又不變形才是牛車的適才適料,一般都以「溪柔」或「九層」種的木材,硬如鋼板,鋸子、刨刀必須鋒利無比,才能做成所需的形狀,因此一部牛車可使用十年以上,而不必送修,比今日以鋼板做成的汽車還耐用。只是老牛緩慢的腳步永遠趕不上機器轉動的速度,做牛車的師傅不得不被摒棄於三百六十行之外,而實際上也沒有農家願意花錢去買趕不上時代的牛車,只有現存不多的牛車,讓人們發思古之幽情。
駕著牛車,載著全家的歡樂,走向田園豐收去,到了田裡,牛隻放牧在水溝邊、田埂上;大人則在田裡幹活,小孩則在屬於他們的泥巴世界裡,反正弄髒衣服是他們的權利,洗衣服是母親的責任。將收穫堆上牛車,去時空車,卻都能滿載而歸。家人的耕耘,老牛是重要的幫手,牛車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當夕陽西下時,牛已吃飽,大人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小孩的衣服也被泥巴掩蓋了原來的顏色,於是全家又搭著牛車,徜徉在鄉間的小路上,滿載喜悅而歸。
牛車是農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農村的象徵,所以有牛車的地方,就充滿了農業社會本質的芬芳。
 牛車將會成為古董
 時代的進步,新的取代舊的是必然的現象,除非陳年老酒才會令人覺得「愈陳愈老愈舊愈古愈好」;的確,新的東西總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因此牛車被機動車取代也是必然的現象,還有抽水機取代了水車,塑膠雨衣取代了棕蓑,要留也留不住。只是若就此任憑它埋沒在無情的歷史軌跡裡,有些不忍,於是抓住它的影子,努力的尋根成為現代人重視的工作,博物館裡留得下古物,卻留不了先人的汗水。而且生活的享受往往會腐蝕人們的本性;吃著白米飯,誰也不願意去回想用人力帶動的打穀機,在烈日下雙腳拚命的踩動是何等景象,汗水與穀粒齊下是何等辛苦。牛車又豈能敵得過快速又不疲憊的鐵牛車呢?所以有一天牛車定會消失在農村,只有保留在博物館裡做為人們尋根的資料。
 牧童牛背短笛難覓
 小時候總是喜歡看大人耕田,農人的吆喝,老牛的喘氣,餘音猶繞在三十年後的耳際,未曾間斷。因為牛與牛車也是農村小孩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坐在牛車上或騎在牛背上,一切便感到相當滿足。假日裡牽牛餵草,騎在牛背上的那一份灑脫與悠閒是沒有其他事可比擬的。在古詩古畫裡,牧童短笛的景象會出現在我們的身上。由於個子小,牛背高,爬不上時,總會先將牛趕下水溝,此時牛背與岸上齊高,可輕鬆由岸上一躍跨上牛背,再由斜坡地方將牛趕上岸來。牛餵飽以後漫步回家,牛與我兩相喜悅。因與牠相處久了,牛也懂得人性,而樂意的讓小孩當牛上英雄,沒有養牛人家的小孩會投以羡慕的眼光,有時也會要求讓他享受一下,童稚的心靈總願將快樂分享童伴。而今農村的牛已少了,三,五隻點綴在農村小路上,顯示其「老兵不死」。
 牛糞越多農村越富
 昔日農村的小路上,到處都堆積著一堆堆黃色的牛糞,一群蒼蠅附其上,獨角仙也會在那裡挖動,人們稱它為「牛屎龜」。遇雨則隨雨水到處飄流,真是遍地黃金,影響村容觀瞻,也破壞了衛生;然而農民卻喜愛它,如同喜愛自己的作物,因為那是芳香的,農人會拿著鋤頭扒起來當堆肥用,所以牛糞的痕跡愈多,表示農村愈富有。小時候常陪著父親帶著鋤頭、畚箕,順著道路找尋牛糞,將之扒起來集中在不礙觀瞻之處,然後再駕著牛車一一載運到田裡。有些人家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車上隨時備有畚箕與水桶,以便適時的接住剛離牛身的糞與尿,帶到自己的田裡。因為那時化學肥料還是一項奢侈的東西,難得幾家能買得起,所以牛糞便是最好的肥料。
牛糞也可當粉牆用,因其中含有纖維,富有韌性與黏性。以前農村的房子都是用竹子蓋起來的,牆壁是用竹片拚成,再用赤土、粗糠、牛糞攪拌後塗上去,上面再刷上一層白色的石灰,不雅的牛糞便包在裡面當無名英雄,這就是先民們用以遮風避雨的房屋。如果用紅磚砌成,屋頂用水泥瓦覆蓋,人們便稱之為「瓦厝」。如此已夠「巍峨壯觀」了,新居落成,金聖嘆曰:「不亦快哉!」農人亦「不亦快哉!」可是這種豪華的住宅幾家能夠呢?大部分都是以稻草蓋在屋頂上,一年、二年後,稻草腐爛了,再在上面覆蓋一層新的,隨年代之久,屋頂愈來愈厚。只是今日農村已不復見此種景象,高樓大廈取代了竹屋,牛糞當堆肥農人都嫌髒,因此也只有日漸式微了。
 牛是最好侍候的動物
 牛總是賣力的幫農人們工作,而侍候牠卻是甚為簡單,只要青草或乾稻草就可以。冬季缺乏青草,便以乾稻草餵之。當水稻收割後,稻穀運回家,稻草便留在田裡晒乾後再載回家,堆成陀螺形的稻草堆,晚上抓一把放在牛舍裡,就可解決牠一夜的糧食。看來再也沒有比牛更好侍候的動物了。只有在農忙期才給予加菜,加菜也只是一些地瓜、鳳梨渣、米糠、麥片之類而已。所以假日裡農家小孩的工作就是割草餵牛,一方面也順便將田裡的雜草割除,因此田埂上的雜草永遠長不長,不致妨礙農作物的生長。而今農家少有養牛,小孩也不必割草餵牛,田間事也由農機取代,因此小孩失去了原是樂園的廣大田園,也失去了彩色的天空,嗅不出泥土的芳香,是幸福天地裡的「失」。而鐮刀伸不到田埂上,雜草也樂得可任意生長,爬過田埂,爬到了田裡,與農作物爭天地,就只有依賴除草劑了;排水溝沒有牛的踐踏清除,雜草也生長的特別快,影響排水,遇雨常氾濫,政府每年總得開支龐大的經費加以浚渫,令人不禁懷念牛的好處。
 牛車也有光榮的歲月
 尋找與保存先人遺留的古物,發揮固有的文化精神是現代人很重要的一件工作,五十年前,三十年前,或是更遙遠的年代,先人所使用過的每一項文物,都足以引發人們短無限的興趣。一塊銀元,一個石臼,一部水車,都足以令人猛按快門而沈思,撫摩再撫摩,益感先人生活的艱辛與智慧的結晶。畢竟先人走過的路是一條奮鬥的歷程,可以啟示子孫永不忘流汗的日子。
牛車在今日也許還未達到這種令人思古的年齡,因為在農村仍然可見,只是數量逐漸在減少,而且所見與三十、四十年前有所不同,只有老牛的喘氣聲是相同的,唯已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只有走一步算一步的走向不知的未來,逐漸遠去的聲音隱沒在沒有節奏的馬達聲裡。現存的牛車,其輪子也改成鋼板橡膠製成,算是傳統與創新的組合,不像以前純粹是以木材製成,由軸心伸出十六支木柱,聯接外面的圓輪,在地面滾動的表皮再覆以一層鐵皮,保護木材製成的圓輪,因此壓過泥土面的道路後,總是陷入二條深深的小水溝。如今這種輪子已功成身退,不再連接在牛車上,而是被人們裝在圍牆上當裝飾物。所以這種輪子的軌跡已不復見,道路上那二條深深的小水溝也被柏油所掩蓋了;輪子上了圍牆,道路也不再是屬於它的。雖然無情歲月淘汰了它,但也可以在圍牆上向人們炫耀它曾有過光榮的歲月。
 珍惜過去的貢獻
 牛與牛車是農業社會裡人們最忠實的朋友,可是時代的進步,人們已逐漸遠離它。不管未來的發展如何,牛與牛車曾陪伴人們走過艱辛的歲月,這份貢獻是不可埋沒的。因為若沒有流汗的耕耘,豈有豐收的喜悅。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