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佇微光蒼茫
偏愛看老房子,偏愛賞舊建築,覺其正是歷史樣貌與風華的立體雕塑。於是那個走在旗山老街多風的下午,面對「台灣最美麗的小火車站」--台糖旗山火車站,鐵棚、鋼架與圍籬之下的滄桑滿目,無言,悸動。
這裡曾是日據時期,期尾線的總站,當時並由此經九曲堂與縱貫鐵路接軌,這條支線不但是負責運送甘蔗與白糖的運貨鐵路;更是帶動整個旗山鎮欣榮成長的根本母源。火車站建築於西元一九一一年,距今將近百年的時間,人世裡已然歷經多少回粉墨登場,謝幕匆匆;而火車站,仍以靜默之姿,佇立旗山街頭,練達超然於歲月的波瀾與喧囂。
這座有如童話般美麗的建築,在歷經幾番文化資產與利益經濟的拔河對峙之後,今天的旗山小火車站,竟似一遲暮美人,翩然風韻卻也瘡痍難掩。那原先依歐洲都鐸式風格修建,並混合著歌德式教堂的尖塔造型,在斑剝頹敗之中,仍清晰可辨。車站左側的候車室,覆以八角錐屋頂,浪漫夢幻;而右側方的三角形山頭,則相得益彰的妝點著整棟建築體,對襯中有著和諧的典雅。老照片裏那菱形狀精心排列的屋瓦,於前此的整修工程中早已全數拔除,在鐵棚與破舊帆布的覆蓋之下,僅見些許殘斷老朽之木條,蕭然頹然的依附著。而歷經火劫的車站正面右側方屋頂,並且鏤空處處,對照老照片中,那令無數國內外建築學者與藝文人士傾倒的綽約風姿,不能不有著深深感慨。
儘管今天沿著中山路連綿蓋起的巴洛克式洋樓街屋,清楚印證著這條鐵道的興建,曾經帶給旗山地方多麼令人振奮的繁榮與富庶;不但使旗山成為鄰近山地各村舍,人員、貨品的重要轉運站,更使之從農業城鎮轉型為商業城鎮,也才使旗山得以擁有今天的新貌。然歷史的更迭,從來都是泥沙俱下,無情而冷酷。如今在小火車站前,兩排低矮老舊的石拱圈亭仔腳街屋下,小市民們營營於日常三餐;地上凌亂的擺放著炊具,而商家為遮蔭搭起的陽棚,則左支右絀的突出於街心,遮斷了小火車站的視線。莫可奈何的老去與遺忘,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在一片人間煙火的熱鬧中,生生不息的流轉著。
沿著旗山老街,轉進一處巷弄,便看見整面風霜刻蝕的紅磚牆,空氣裡氤氳著悠悠的檀香氣味,想來這裡就是名聞遐邇的天后宮了。這座興建於近兩百年前的清代廟宇,素樸、端莊。行走其間,但覺靈秀紫氣,盈盈畫棟雕樑之間,漫漫瀰瀰,撲面而來。廟裡香火鼎盛,幾回想近身端看佛像,皆為周身如雲如霧地煙遼香繞,燻得淚眼模糊。廟裡恭奉著的媽祖金身,法相莊嚴,據聞此座高五尺八寸的清代佛像,係當地村民歷經日據時期的皇民化統治,誓死保衛而流傳至今。日據時期,軍國主義的日本,妄想以日本神道信仰取代一切殖民地傳統信仰,不但強迫台灣民眾敬拜日本的「天照大神」,並推動「正廳改善運動」,威脅台灣人民將家中祖先牌位及神像一一燒毀,並一律改奉由日本伊勢神宮所頒布的神符--「神宮大麻」於正廳。然異族的高壓與威嚇統治,顯然沒能滅絕人心對美與善的信仰和追求,在那段黑暗苦痛的長串日子裡,媽祖的慈悲與愛,溫暖了旗山一輩孽子孤臣們的心,使身陷苦難中的人們,情天撼地間永懷一絲希望,奮鬥忍耐的最終走出光明。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艱辛、寂寥,而人心的愚癡與虛妄,又無奈的增添了太多不必要的苦難。大清如潮水,來了又去了;日本的意氣風發如驟雨雷鳴,轟轟一場,短如春夢;歷史的轉輪此刻來到民國時代,而端坐神案的媽祖,低眉信首,慈顏善目,卻始終微笑不語。
參訪之前早有耳聞,旗山天后宮裡古匾碑文多有珍奇,那天,至天后宮便處處留心,諦視覓觀。抬頭正殿上方,果望見一幀清朝道光年間「坤德配天」的匾額,靜默高懸。又進入廟門的左右兩方壁面,各嵌有「重修天后宮碑記」與「興建天后宮碑誌」兩座,史料價值珍貴。此外,更令人感到興趣的是,立在廟庭左側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誌」。據史冊載記,清領時期,此地原名「蕃薯寮」,移民份子眾多複雜,長期以來紛亂頻仍,造成治安困擾。而當地居民更飽受一干不事生產,以掠奪欺凌為業的「羅漢腳仔」惡棍凌虐,苦不堪言。終於在乾隆四十四年,一狀告到鳳山縣丞處,於是鳳山縣丞乃雷厲風行的全面展開靖安緝匪工作,並飭令立此「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誌」告示石碑一座,於今延平路與永安路口的土地祠旁。讓往來行旅及一干信眾,廣為傳達周知,形成輿論共識,令一幫匪徒,知法、畏法進而能潔身自愛,徹底守法。而在西元一八一五年動土興建天后宮之後,更經旗山地方長老建議,據此碑文複製一座,豎立於天后宮左側,以之提醒並告誡,當時仍四處危害作亂的「羅漢腳仔」惡棍,務期地方平寧,國泰民安。
細閱碑文,好奇於當時所謂之土匪惡棍,其行徑底是如何?讀至有關這群結黨成群的「羅漢腳」--「日為流丐,夜行鼠竊,身窮計生,靡所不為。」時,但覺無甚新意。然再繼續往下讀去,可就忍不住驚訝了,你瞧!這群貪贓枉法之徒,竟天才至出此一種惡作劇的「將病丐屍獸向殷實之家或丟田頭、園尾、街衢、路巷或移吊園頭樹木,藉屍嚇騙…」方式,向地方民眾恫嚇並強索所謂的「分肥費」。觀其行徑果然可惡,而作案手法之賴皮拙劣,更令人思之忿忿。歷史之後,「羅漢腳」的風波已靖已遠,然佇立古碑之前,緬懷先民們開疆闢土,建設十方之艱難不易;俯仰之間不勝感慨。
西元一八二四年,旗山天后宮「媽祖廟」竣工,成為旗山民眾重要的信仰中心。而每年農曆三月的媽祖生日,也必定見到諸如八家將、宋江陣及各種車鼓陣、獅陣等等民俗技藝,在此紛紛登場。此外,大小神轎的繞境出巡,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潮,帶動整個旗山鎮熱鬧滾滾,故素有旗山三月瘋媽祖的說法。直到今天,凡旗山各地廟宇,舉辦任何慶祝活動,也必當先請示媽祖;無怪天后宮裏的媽祖金身,被香火燻得面目黎黑,足見媽祖在旗山民眾的心目中,有著何等崇高而不可取代的地位了。
天后宮因建築年代久遠,多有腐朽蟲蛀,建築本體迭經年歲,更有壞損崩塌之虞;如今整間廟宇,已高高搭建起棚架支柱。我們離開的時候,見兩個稚齡孩子,開心的在廟門口的石獅旁嘻笑戲耍,孩子們的母親則是溫聲軟語的一旁陪伴著。聽其口音有幾分特別,求證之下,果然是來自湖南的大陸新娘;談話間她指了指廟前老榕樹下,正和朋友喝茶聊著天的先生說,「都虧老公照顧」嫁來台灣五年,生活已很安定習慣。看著她眉眼間流露出的幸福與滿足,想著新一代的旗山文化儼然成形,而身後走過清領、日據到民國時期的旗山媽祖廟,見證著一切,也必定陪伴庇佑著未來。
在驅車前往美濃的路上,經過一處翠葉翻飛的田野,見三兩農夫、農婦幾人接力,忙將手中一落落瑩白的蘿蔔,往路旁隨意擺就的攤位堆放。從沒見過長得這般瑩潤剔透的白色小蘿蔔,陽光下襯著綠葉層層,美得猶如瑤台瓊玉。詢問之下,驚喜於這「白玉蘿蔔」的名字取得真好!名物相稱,真美!這一條條色澤晶瑩溫潤的白蘿蔔,簡直就是造物天成的藝術品,捧了一大袋在手上,蘿蔔的主人忙叮嚀再三:「煮的時候,千萬不要削皮啊!白玉蘿蔔很嫩哪!」我只傻氣的連聲應好,事實上壓根兒沒想到「吃」上頭去;對美,我有著無可救藥的陷溺,坐在搖晃前進的車裡,捧著白玉蘿蔔,癡癡的盡是開心。
走在美濃老橋上,每一個步伐都重疊在無數先民們往來的腳印中,悠悠歲月一如橋下溪水,靜靜東流。沿著橋旁兩側低矮的水泥護欄,一路漫漫延展著的枯黃野草,望之,使人生蒼然蕭疏之慨。時光推回至西元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之前,美濃溪南柵門渡口,竹筏渡船上盡是熙來攘往於美濃庄與釉子林、中壇、龍肚等地的商旅人員及貨品;一甲子之前的鼎沸人煙與熱鬧紅塵,早已沈落斑剝橋身,如今橋頭兩處的石猴雕像,可愛逗人,蹲踞阻擋著汽車通行。想像著幾十年前,一輛輛牛車還從這橋上經過,如今蔚然疊翠的美濃依舊,然來往行走於老橋上的,竟已是一代新人了。這座老橋的興建,曾經滋養美濃舊日的繁華,帶來便給的交通,開啟節奏緊湊的文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