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十一月二七﹐十二月消息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695
字型大小:

過了冬至,就會有一連串的氣象天候俗諺,來預測農曆春節的天氣狀況,這是先民特別重視農曆的春節,因為天候的因素,十足影響春節活動的進行,進而破壞「過年」的歡樂氣氛。「初三十八靜,靜到二九瞑」、「送神風,接神雨」、「乾冬至,淡年兜」、「冬至月尾,專寒正二月」、「冬至月頭,專寒年腳兜」、「冬至月中央,專寒二九下昉」,在在都聚焦在農曆春節,只要春節能「風調雨順」,自然就「國泰民安」,萬民騰歡、無災無厄,就是生民的企盼。
為什麼農曆的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候所顯示的,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陰晴多雲,都是十二月大概的模式,先民依據的不是尖端科技精密儀器計算的數據,而是經過多少歲月的長期觀察驗證,得來經驗的累績。多少年來,認定十一月二十七的天氣狀態,就是農曆十二月的縮影,而十二月的初三與十八如果西北風不起、東北風不刮,只是一、二級和善的靜風,則一直到年兜除夕的「二九下昉」都會是海島人口中「風靜湧平」的好天氣,也表示可以放心地「採塵」打掃洗曝,不必擔心風雨來妨礙年前忙碌繁鎖的準備工作。
準嗎?每次在談起這些氣象俗諺,都會有人持存疑的態度,我則回以「你說呢?」,其實這種定時、定點「超長期」的天候預測的精準度,憑良心說是不忍苛求的,以現代氣象儀器的超尖端精密度,都常有明顯的誤差,要論斷先民這種年年不變的「定型」預測的準不準,實在不宜用「斬鐵斷釘」式的論點來判定,但我們可以確信,如果這些俗諺的「譜脈」沒有一點相近的「臭破布味」,則不可能流傳這麼久遠,到現在還能讓人朗朗上口。
根據正面側面不少接受請教徵詢的人士,不是刻意體驗的概括意見是「準」,但不是「精準」,卻近乎「神準」,就大家印象比較深刻,印證的次數比較多的「定點型」氣象俗諺,最神奇的是「送神風」 - 十二月二四清晨縱然是風非常「靜」的天氣,也會有陣陣清風吹來,把送神「化吉」神馬的灰燼,輕盈地向天空飄逸地飛昇,至於飛多高,是否真會到達「天庭」,大概沒有人會去作「科學式」的驗證。不過可以應應「早送神佔好位」的願景。同樣的,正月初四「接神」常會「落雨」,不管大小、不論長短,有落就「算額」,象徵性的,何必去計較。至於「二月二穿棕簑拜土地」,三月十五媽祖婆風吹大道公的頭巾,三月二三大道公雨渥媽祖婆的花粉,五月十三落關刀水,七月初七「七娘生」,牛郎織女掉下情人的眼淚,則是許多人肯定有深刻的印證,而「十一月二七,十二月消息」、「初三十八靜,靜到二九瞑」因為時段太長,反而大家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大體上的感覺是「好像是這樣」。是不是真的年年到俗諺所指的時段就刮起風、下起雨,倒是沒有正式的記錄,而印象中好像準的多,不準的少,也是共同的感覺。
先民戇戇直直,經年累月的觀天象測風雨,方法有點土、有點笨,可是所得的結論卻是無比的紮實珍貴,這就是敢斷言、敢預測,敢作為諺語流傳後世的憑藉,至少,到現在為止,氣象學家(包括中、外)與民俗學者還沒有發現有提出不同意見,或異議質疑的文獻。世界各地氣象觀測單位的專業技術工作群,整體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準確度,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先民氣象俗諺的準確率,也差不多是八成半。絕不是在替沒有氣象專業的先民因「土法煉鋼」的高精準度貼金,而是就事論事,不加油加醋的敘述,也絕不反對具現代氣象專業的真正專家學者,就先民留下的氣象俗諺,提出具體的質疑與修正的主張。
氣象俗諺,與二十四節氣一樣,具有指導民眾在一年中依時序營生,墾拓漁牧的功能,所不同的是節氣是由政府訂定,俗諺則由民間自創,且有替節氣作補充,引伸與闡釋的意味,也使節氣更生活化、生動化、平民化、趣味化,而俗諺預測的時間點有許多是民俗節令或民間信仰的慶典,更具說服力與可信度。所以,在沒有衛星照相、電腦分析與專業預報的氣象荒漠中,氣象俗諺自然成為萬民遵循信賴的唯一選擇,在與二十四節氣溶合無縫的主導下,天下居民就這樣毫無疑慮地過著順暢歡愉的歲月。
早在遙遠的古早時代,周禮第二十六卷就有這樣的記載:「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大史是周「春官」的僚屬(周設天、地及四時之官,稱為六卿,天官主治,地官主教,春官主禮,夏官主政,秋官主刑,冬官主事,職掌分明) ,六典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且兼管星象曆數,所以,每年要將國家的「行事曆」頒發朝廷各部門及全國鄉村都市,教民眾依時序營生,時以作事,事以厚生,是生民之本。行事曆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之氣象及生態變化,一一導民、教民、化民、期以安民、利民、富民、樂民,這是何等高度的施政目標。
二十四節氣最早記載,應是「禮記」卷第十四,月令第六: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星辰方位) ,東風解凍,蟄虫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是月也,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在還沒有尖端科儀觀天測地的時代,老祖先竟以最簡單的立竿測影,大膽判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為三百六十度,二十四個節氣,每節為十五度,春分零度起,秋分是年的一半,一百八十度,立春為三十五度,冬至則為二百七十度。禮記的順序,由孟春的立春算起,因農曆春節多在立春前後,惟漢唐以後則由冬至起算,所以冬至是小過年,且食過「冬至圓」後就多了一歲。不管從那裡算起,每個節氣都是依時令及天候變化訂定的,年長鄉親多有每逢節氣常會感到腰酸背痛,這是因氣壓變化,影響到關節的緣故。
節氣在農曆的時點,每年不同,有時一差十天半個月,反而這個專屬農曆的古老產物,被陽曆鎖定,如立春幾乎年年是陽曆的二月四日,最多差一天,但農曆卻因為有三年一閏(閏年則多一個月)的關係,單以立春為例,民國七十九年(庚午)陽曆為二月四日,農曆正月初九,八十年仍是二月四日,農曆卻還是庚午(七十九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因庚午閏五月,就多了一個月,才使庚午春。到八十一年(壬申)陽曆是二月五日,農曆則是正月初二。今年九十八年(己丑),是「拉到北京還是牛」「牛轉錢坤鴻運罩頂」的牛年,陽曆為二月四日,農曆正月初十,又是閏五月,於是把該屬於九十九年(庚寅)的立春,強拉到農曆己丑的十二月二十一,而成為所謂不宜結婚的「孤鸞年」。
二十四節氣之所以會在陰陽曆之間形成那麼大的落差,完全是每個月的天數所造成,農曆年年十二個月中,不是二十九日就是三十日,一年算下來只有三百五十四或五十五日,平均差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的星轉週天,是十日又二十一時,故歲餘只有以閏年增加一個月來平衡。陽曆就務實多了,每月三十日到三十一日,只有二月是二十八天,每年足足有三百六十五天,不得已必需補足三百六十五至六十六天時,僅在二月加一天就解決問題了,這就是老古董的節氣,碰到新時代的陽曆,最多差一天而已,神奇吧!這可能是老祖宗幾千年前想像不到的問題。
憑個人有限的學養,絕不敢作節氣與俗諺的學術研究,而是就古今史籍與民俗資料臚列呈現,僅供方家比對也好、印證也好、評析也好、參酌也好,總是盡一己之棉薄而已。我們衷心欽仰古聖先賢在上古的幾千年前,對天象曆數,精確細緻的長期推磨觀察,而井然有序地將歲序節氣,作妥適而完美的配置安排,感到無比的神奇壯觀,依現代務實驗證的研究作為,更是幾乎不可思議的古代神妙偉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