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鮭魚的掙扎﹐是為了逆流歸鄉

發布日期:
作者: 顏艾琳。
點閱率:643
字型大小:

─走進楊樹清的生命島嶼和報導文學世界
在所有有關金門的聚會裡,一定有人問:「樹清到了沒?」他的行程表裡,總寫滿金門的大大小小活動、聚會。而楊樹清的身影也代表著金門文學史的傳承、活動,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故事。
祖籍湖南省武岡,1962年生於福建金門的楊樹清,其父楊國棋當初隨國軍渡海,最後落腳到金門與二度喪夫的寡婦魏雪緣結婚成家。老么楊樹清之前有四兄二姊,後加上兄長楊樹森,兄弟姊八人一共三姓氏、三籍貫。他的家族史橫跨兩岸血脈,在歷史情感上又是中國苦難史上的一個章節。這注定楊樹清有寫不完的家國題材,又在處處禁忌的浯島成長,情感特別敏銳,促成早慧作家的誕生。1979年,十五歲的他高中只念了一年,即來到台灣謀生,從此以一隻筆發展出傲人的文學版圖。
1980年隱居台中烏日鄉,1982年軍旅澎湖漁翁島,1996年浪遊加拿大,1999年回台蟄居八卦山,2002年任宜蘭佛光大學駐校作家,2003年移居台北縣新莊市。歷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部企劃主任暨雜誌部總編輯、《金門報導》社區報社長、《金門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金門學叢刊》總編輯、耕莘報導文學創作班導師、草山行館顧問、林語堂故居諮詢委員、中廣資訊網楊樹清時間主持、香港《明報》加拿大版專欄作家、財團法人龔立逑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著有報導文學《金門島嶼邊緣》、《天堂之路》及散文《渡》、《番薯王》等三十餘種。1997年獲金鼎獎圖書主編獎、1998年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首獎、1996跟1999年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1997與1998連兩年獲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報導文學獎等12座文學獎……在這些洋洋灑灑的文化履歷背後,楊樹清笑著說,他跟莎士比亞一樣,都只有「高一」學歷。
近年作家流行以推甄考研究所,我以創作送審,復通過筆試、口試考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所」,這前後也一直鼓動楊兄,嘗試推甄考碩士進修;而他的老友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陳慶元、歐亞大學校長龔鵬程甚至推薦他直攻博士。但楊樹清仍以文學創作不該以學歷來界定一個作家的成敗,「真正的文學創作,得走在學術研究之前。沒有好的文學作品作為引擎,學界哪能發動強力的研究機制?」沒錯,我在認真讀了兩個月的研究所課程,明確感受到創作與研究的差別,於是我也辦了休學,來不及取得第二名考上的獎學金!正應驗了楊樹清的這番話。而他的作品被研究、論述,則在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一個飄雨的午後,鄭愁予(鄭文韜)、陳德昭、徐麗霞,三位文學教授踏入銘傳大學桃園龜山校區,主持一項論文口試──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蔡秉蓉的碩士論文《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更反映楊樹清「文學先於學術」的最佳實例。
作為台灣報導文學旗手的楊樹清,多年來一直保持彈性兼職、遊走四海的身分,因為「把自己的工作固定下來,反而無法將眼界觸及更遠更廣,也無法機動作戰。」在1990年初識楊樹清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個人的來歷,只被他的眾多工作經驗和頭銜嚇到,這人年紀輕輕,怎有時間累積如此大的能量?待日後知曉他闖盪文學江湖的過程,以及因為同樣喜愛金門之故,深深感覺到楊樹清為了實踐自我的創作理念,從十五歲起,幾乎是無時無刻、心心念念著金門。因此龔鵬程說「為金門一地花那麼大力氣、費那麼多筆墨的,天下只有楊樹清一人。」弦也直指楊樹清是「金門主義者」。
金門籍的作家都背負著戰地烙印的悲情,也急欲從解放至今的局面中,闡述金門的過去與改變,試圖以文學來勾勒金門島的新歷史、或指引一條可能的人文途徑。楊樹清不斷書寫金門,曾在戒嚴時期辦《金門報導》社區報,投身金馬民主運動、衝撞軍管體制,又在解嚴後推動《金門學》,楊樹清看金門發展的關鍵,「得從文化觀念與行動上去著力。」所以明知文學的力道在現實中發揮有限,卻是他長久以來所投注的;自十八歲開始從事相關的「小眾傳播」、社區新聞,到後來的出版與平面報刊媒體多管齊下,楊樹清認知到「在小處出力,未來可能有大的影響。」生涯規劃、職場企劃、未來學、跨界寫作……這些近年來的熱門文化議題,早在楊樹清二十多歲時就以專書著作來倡導。有別於一些觀念作家的喊口號,他後來更跳下去親作親為,成為別人眼中的「活動家」、鄉親口中的「異議份子」、甚至是「機會者」,但他一向堅定守住的,是「金門」,也是「文學」。
向陽、須文蔚所編的《台灣現代文學教程-報導文學讀本》選錄其1997年獲聯合報報導文學首獎〈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須文蔚評析「楊樹清請命下的金門人,終於在2001年1月2日,在小三通政策下,可以直航廈門。羈留大陸的老人,也隨著兩岸關係正常化,可以光明正大踏上故鄉的土地。作為社會運動者的楊樹清,贏得一場勝利,也為歷史留下了見證。」
「贏得一場勝利!」然而,「我的生命大書還沒寫出來。」楊樹清正焦慮於結合家族、島嶼、國族史的書寫煎熬中。那是2007年二月,尉天驄教授在金籍藝術家李錫奇家中用筆寫下的叮嚀,「楊樹清,苦難是最好的養分!這是無名氏說的話。你的父母、故鄉、家人,每一寸都是苦難。你不寫,就辜負了金門。」
從楊樹清身上,其友人王品蓉看到的是「豐富多彩的複雜性格」;而研究生蔡秉蓉的碩論《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花了三年、共二十萬字來追溯楊樹清的「前傳」,無疑替楊樹清對原鄉認同、運動軌跡,提供更清晰的解讀資料;論文結尾中引薩依德《鄉關何處》的句子,「……我的生命中已充滿太多不和諧的聲音,寧可選擇格格不入……」暗示了同樣的命運,並直言楊樹清每次選擇離開金門,都是為了儲存更多的能量與勇氣,在下一次歸鄉時,擁抱這仍帶著鐵刺的小島。
鮭與歸。「你看,那每隻洄流歸鄉的鮭魚們,無不是在逆向中掙扎,往前游去嘛?」我彷彿看到這波金門作家的文學潮流中,楊樹清是遙遙領先的,那隻孤獨的鮭魚……。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