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城市,給我一種很淡然的美感,但是,那種優美,似乎帶有一種惘然和悒然的感覺,使我陷入一種意境當中。城市,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個神祕的女郎,讓人很難揭開那神秘的面紗。這個女郎,時而寂寞,時而孤離,時而淡漠,時而哀愁,時而虛無。
而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我們,就像是被囚禁在籠子裡的小鳥,被剝去了許多的自由,缺少了大自然對我們的心靈蕩滌,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是缺了一角。或許是因為整座城市,始終是擠壓的,看到的人也很雜亂,時間線也是,城市距離感也是,獨自的空白更是。
我是一個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我的故鄉是金門,那裡風景十分的旖旎,民風也十分的淳樸,生活步調相較於台北,相當緩和,馬路上,沒有擁擠的人潮,也沒有嘈雜的車聲,相對的是蒼翠的樹木,樹木上鳥語和蟲鳴聲不斷,從小,就是在這風景優美,褪去一切城市喧囂的地方長大的,那是上帝所賦予我,最佳的心靈饗宴。
而來到台北,我感到很不習慣,城市好擁擠,人和人之間的身體距離好近,近到讓人有些壓迫,而每一次的接近,卻讓我感覺更加遙遠。因為心和心之間,總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距離。身體與陌生人的距離,可能真的像《重慶森林》中的0.01公分。但心靈上,跟擦肩而過的人卻是相互隔絕。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疏離感和不確定感,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助和徬徨。
漫步在屬於城市的街道上,看著過往的人潮,那些面目麻痺的人們,我覺得好不捨,他們面無表情,就像是被整座城市,所操控的傀儡,似乎不是為自己而活,每天跟時間賽跑,忘了停下腳步,去留意身旁美麗的人事物,久而久之,似乎也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我常在思考一個問題,人們相愛是因為愛,還是因為想要排遣寂寞,抑或只是愛上愛的感覺?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而初次到城市生活的我,對於這個城市,有時候會覺得,它真實得讓人無法想像,也有點讓人快要窒息,時間漸漸地,揭開藏在心裡的秘密。而我覺得城市是一種悖理的寫照,然而是華麗的悖理;城市是一種美麗的寫照,然而是冷酷的美麗。來到台北的我,始終感覺不到台北的模樣,沒有氣味,也沒有溫度,當年白先勇《台北人》筆下的台北,消失了;張愛玲《重訪邊城》筆下的台北,飄逝了。或許,因為我是個異鄉人,所以對台北這座城市的看法,有些不同。
在城市當中,我體悟到拉丁語中的一句話「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獨」,遊走在人群中,我常常感到一股孤單和無助感,因為人們把自己封得很緊,每個人都像一個無形「包裹」,對待陌生人更加密封,尤其,這種距離感,最能表現於街道上,從高空上鳥瞰街道上的人們,就像是一個個孤立的點,密切聚集,卻彼此疏離。
在台北的生活中,我喜歡在搭捷運的時候觀察人們,從臉部表情到肢體動作。或許是因為陌生人,是認識這座城市的第一把鑰匙。在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第一篇就是〈陌生人〉,藉由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來看這座城市,讓我看的更透徹、更深層。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作者:「一個好的城市街區,在人們決意維護基本隱私,與同時渴望從周遭人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接觸、快樂和幫助之間,取得驚奇的平衡。這樣的平衡大部分是由一些細小、敏感的行為細節所組成的……」捷運上的陌生人,不斷地透過他們的神情,向我訴說著屬於這座城市的故事與質感。我體悟到以陌生人的神情,來撫摩城市的記憶,是最具代表的符號。
來到台北,轉瞬間也即將五個月,我漸漸地適應了,城市的丰采,映照著深邃的況味、頹美的憂傷、沉寂的思緒、晦暗的色彩、黯然的片刻,紛擾的人群,氤氳迷幻的月光,我想城市的名字,叫做孤獨,而我也習慣於品嘗,屬於一個人的寂寞,它深邃地如同山谷幽深的哀傷,但我堅信這是一種美麗。而我的家鄉─金門,曾是熟悉,慢慢地,也將變為陌生,遠離之後,剩下的也只能在記憶裡憑弔。
時間步進了月光下的某個角落,那裡幽闃,而眼前只有的一種屬於光的靜謐。那種氛圍,讓我品嘗到屬於一個人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