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錯誤印象

發布日期:
作者: 輻雷。
點閱率:632

歸途
我以為已經到了,其實還遠著。
週六,駕車載父親、經濱海公路至基隆,外婆身體微恙,父子倆前去探望。這是我拿到駕照後、初次長程駕駛,父親在側,指導我的上路技巧。
幼時,宜蘭與基隆間唯濱海公路連接,每到假期,一百多公里長的道路必然塞車。雪山隧道通車後,此路罕行,大夥兒是先到台北再轉返基隆,行車只需一小時三十分鐘,不似濱海公路,至少二個小時。
是日返程啟航於夜晚八時,濱海公路空空蕩蕩。
父親身形較小,駕駛座椅低矮,不符合我的人體工學,讓我的坐骨神經異常刺痛。父親問我,累嗎?需要由他駕駛嗎?我拒絕,因我知曉他正享受坐在副駕駛座的悠閑──孩子終於長大,他可以好好欣賞海洋夜色。
我忍耐腰痛,歸心似箭。
濱海公路的漫長可謂東北角海岸名產。
我注意道路指標,希望早點進「頭城」、早點抵達宜蘭縣。在我的記憶中,到了頭城,離家只剩二十分鐘。終於,我看到前方四十四公里便謂頭城。濱海公路最高時速六十公里,以此換算,四十四分鐘之後就會看到我所熟悉的頭城小鎮。
宜蘭人對頭城景色再熟悉不過,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處得以鳥瞰「頭城全貌」,看到它,家就到了。在濱海公路上,我亦如是想。
四十四分鐘後,終於看到「頭城」大字,我的坐骨神經痛瞬然減輕許多。我歡心駛入,結果,迎接著的不是微笑天使,是地獄鬼門。五分鐘後,還是濱海公路之左海右山荒涼,十分鐘後,依然,第十五分鐘,我怒得想撞車,我心想:這裏不是頭城嗎?怎麼沒人?怎麼沒路燈?半小時後,我看到熟悉的頭城小鎮,不到兩分鐘,就離開了。真怪,頭城有這麼小嗎?抵家後,我上網查詢宜蘭縣地圖,這才知道「頭城鎮」是長方形,主要聚落在南端,只是一小部分。原來,我認識一生的頭城,不是真正頭城。
幼時總由父親駛載全家穿梭北宜公路、濱海公路,我必暈車,總是沿途昏沉,進入平地才清醒。我次次醒神於頭城市集,我便認為,斯為頭城。這謬誤,如同外地人看待台北市,只認識西門町、東區、信義計劃區、天母、動物園,殊不知台北市轄下尚有內湖區、南港區、大同區、北投區。若從淡水駕車前往,會在北投看到「台北市」路標,不熟悉路況的外地人定然以為東區快到了、西門町就在眼前,然其實,還遠著,至少尚需四十分鐘才會看到所謂「台北市」。
我以為我熟悉故鄉,我以為我在濱海公路上來回三十年,已然認識,直到斯日,手握方向盤,才知曉,我不認識「家」,我記錯了。
喪禮
我在青春期叛逆時,常常咆哮父親,「你怎麼對待你媽,以後我就這樣對你!」
記憶中,父親與兩位伯伯對奶奶很不孝順。某次清明節,三個兒子坐在餐桌,奶奶是小板凳、倚靠牆邊。兒子相聚,為清掃已逝五十年的爺爺舊墳。奶奶照禮俗,烹魚肉祭祀祖先,這些菜便用來犒賞兒子辛勞。兩位伯伯與父親像大老爺般,數落奶奶的不是,他們微笑咒罵三個小時,她只低頭不語,我當然認定他們不孝。
奶奶有個女兒,約在一九六○年移民紐約。姑姑是她最疼愛的小孩,每每看母女互動,真是天倫之樂。這才是親子該有的關係,這才是孝順,不是嗎?
奶奶在我二十六歲時過世,她要吐出最後一口氣之前,伯伯及其眷屬徹夜從高雄奔車至宜蘭。三子圍侍,握著她的手,喊著「媽媽!妳慢走!」
她進殯儀館,告別式的相關可謂如火如荼展開,伯伯、伯母、堂兄弟姐妹在高雄事業繁忙,無暇留置,急著在頭七後初日、恰是星期六舉辦簡單告別式。頭七末日,殯葬業者卻告訴父親,明天館方要舉辦大型超渡法會,無有空置禮堂,不可告別;業者疏忽,做了錯誤規劃。伯伯、父親雖然不滿,只能接受。星期六,宜蘭大雨,烏雲漫天,神靈不降。
奶奶的告別式在十五天之後的星期日舉行,這期間,我們要「服孝」,因此,伯伯、父親、伯母、母親、堂兄弟姐妹的同事朋友知悉此事。他們人情飽滿,送了大批輓聯至我家。我的工作是整理它們。奶奶的三個兒子人脈甚好,我收了百張輓聯。告別式在殯儀館最大的禮堂舉行。我一早帶著輓聯前去,想不到只能掛三十幅,我認為不必全部,但館方說,這是人情,不可忽略,他們告訴我,只需把「音容宛在」四字折起,露出輓聯致贈者的單位、姓名即可;百幅順利掛上。
她的告別式非常盛大,也冗長,玩笑地說,我的悲傷被家屬答禮的不斷鞠躬,累得無淚。公祭結束,我鬆了口氣,終於不再有人上香。奶奶的三個兒子轉首,他們雙眼泛紅,淚濕容。我呆愣:他們不是只想草草結束她的喪禮?他們是不孝順的孩子啊!他們不愛她,甚至恨她,巴不得她早點死,如今夢想成真,哭什麼?
禮堂外,母親做了一張海報,貼滿奶奶的照片,是她的生平介紹。賓客看過後,紛紛稱讚三子孝順。根據照片日期,過往十五年,她每半年就出國遊玩,或是伯伯相伴,或是父親出資。母親說,這些照片是從奶奶的衣櫃裏找出。我細瞧,怎麼沒有姑姑的?母親說,她也沒看到,且她翻過奶奶的護照,亦無入境美國紀錄。
我搞不懂奶奶與孩子的關係,最常罵她的兒子陪她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女兒呢?至今還未上過一炷香,連張陪伴照片也沒有。誰孝順?誰不孝?我想,我可能記錯了。
親子關係樣貌多重,有些母子像情人,媽媽喊他「小寶貝」,兒子喚娘「小可愛」;有些像朋友,媽媽與他把酒言歡、麻將廝殺、唱歌跳舞、血拼購物;有些習慣大吼大叫,母親用鞋子丟他,他以不文雅髒話回敬。一樣米養百樣人,或許,奶奶與三個兒子的關係像夫妻?爺爺久逝,也許三子共同取代一家之主的角色?在那個時代,男人是在桌上吃飯,女人在灶腳;男人三不五時痛罵女人,女人只微笑以對;男人花大錢讓女人開心,女人是煮一桌豐盛菜餚回贈。我以為奶奶被兒子折磨,或許,我搞錯了?
我不知道姑姑為什麼沒有回來,或許,奶奶寫了封信、打了通電話給她,彼此已有默契,故可省略儀式?又或者,奶奶托夢給她,要她不必返國?又或許,在她倆心中,妳我只是點頭之交,所以客套、禮尚往來,若此,姑姑是不必參加告別式。
科學說「眼見為憑」,這哲理廣泛用於學術論文,但是,不適用於人。人與人的交往是在瞳眸之外,斯乃「心」與「靈」的運作。雙眼再怎麼看,永遠視不明。
摯友
 我與他從國中起便是同班同學,大學時,雖就讀不同的學校,但租賃同宅,又是四年室友,直到服兵役才分道揚鑣。相伴十年,友情應是深厚。退伍後,他去美國攻讀碩士、博士,至今未返。逢年過節,我寄去祝福卡片,他有時回覆,有時無。二○○八年聖誕節,我在MSN上遇到他;好久沒聊天了,真懷念。
我問,「課業如何?」
他說,「努力中。」
「單身嗎?」
「不算是。」
「結婚了?」若是真的,我要扁他一頓,竟沒請我喝喜酒!
「還好。」
我發了無名火,婚姻之事,有就有,無就無,怎麼還好?
我再問,「她是誰?」
他不只不答,還斷線,我心想,系統出問題了吧?
大年初二,我又遇到他,我問,「回來過年嗎?怎麼不找我?」
他說,「加州沒有放假。」原來未返國。
我追問,「老婆是誰?拿張照片來看。」
他沉默十分鐘後,輸入這段文字:「我們的共同點是,我的前女友也是他的前女友。」
我驚奇的問,「你的妻子,是位女同志?」
他又沉默十分鐘,才說,「是HE,不是SHE。」
我不懂,要他解釋。他丟了一句,「我和他,性別一樣,已經結婚。」
這次換我沉默。約莫兩小時後,我問他,「怎麼這樣?」我想問的是,你喜歡男人?
他輕淡地說,「這就是我。」
「為什麼不告訴我?」
「無所謂。」
我憤怒,也難過。我氣的是,十年好友,我把祕密告訴他,與他分享一切心事,他卻不告訴我、他是誰。我難過的是,他寧願獨自承擔在台灣這個對同性戀不甚友善的環境所遭受之社會壓力,也不願與我分享心情。這樣的彼此,怎算是摯友?
高中三年,我和他總騎著摩托車到處交誼,粗俗地說,就是「把馬子」。我會熱情地談論女學生,他只是微笑,從不評論。大學時,我常帶他去台北市林森北路體驗高檔的男女關係,與他相處的鶯燕總說他是最好的客人,我以為他有長才,令人難忘,原來實情如此。
前日,他上線了,我說,「身為你的好朋友,你的一切,我都接受。」他不語。我說,「讓我看看他是誰,條件不好,我可不同意。」我既是好奇,也是出自關心,我不想他被傷害。但他說,「退伍後,好幾年沒聯絡,也許,我們並不是如自己所想像的,是朋友。」我要是再嘻皮笑臉,不就厚顏無恥?我說,「你快樂,就好了。」他禮貌、客套地答,「謝謝。」然後斷線。
我想,從國一開始,他大抵就想逃離?我看他是摯友,而他,或許看我是沙文主義的異性戀獨裁?
笑容可以意謂開心,亦足是強顏歡笑。我想,一直以來,我看錯了他的微笑。
真偽
 眼睛是靈魂之窗,究竟何意?是指我的靈魂、透過眼睛看到你,或是你從我的瞳眸、看到我?
我看著你的時候,只見你的動作,我是依照你的行為決定你的靈魂本質,當你看著我之時,亦然。
天使的眼神輕浮,我稱斯為盜賊,惡魔跪地痛哭,我判之是純潔。我以我之所見,審判你的靈魂,這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是自大驕傲的我執,但要拋捨它,又談何容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或許,人身平安就好,其餘順其自然則可,不必強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