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橋樑──2009「金門縣美術家聯展畫冊」代序──
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傳給欣賞者單向溝通的橋樑,只是,這一座橋樑並非每一個觀賞的人都可以通行無阻的。既然如此,那又在什麼狀況之下,欣賞者才可能順利地走過橋面,進而踏入創作者所建構的「心靈之宮」呢?
當然,解決上面問題的關鍵,絕不僅僅只是在欣賞者或創作者單一的任何一方。更明白的說,前者對作品中心思想的感應及後者在創作表現技法的運用,兩者都必須達到某種程度之上,溝通的進行才可能順暢。
一個觀賞者能夠邁進「心靈之宮」,他一定擁有一把啟宮之鑰,僅以觀賞繪畫作品而論,欣賞者要打造這樣一把鑰匙,最少需要具有下列六個條件:
一、對幾何造形之機能須有敏銳的感應。
如眼睛注視歐普藝術諾拉德那件「出發一九五八」畫面中央的正圓形,必然感覺它有一股凝聚四周向圓心集結的無形力量存在。
二、對表現主題之物象出現象徵的聯想。
如看到頹廢畫派貝克林那幅「有拉提琴骸骨的自畫像」,陰暗畫面的右上角有一個拉提琴的骷髏頭,令人很自然地想像到死亡之神時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三、對題材背後之意含須有切題的想像。
如面對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燃燒中之長頸鹿」,畫面中間胸前和腿部有很多抽屜的女人、以及遠處脖子上有熊熊烈火的長頸鹿,讓觀者腦海裡自然地閃出「人的欲望是無窮盡,再多的權名利都無法滿足」意念。
四、對各類彩色之特性有生理上的反應。
如凝視新寫實畫派傑姆。笛恩那件整個畫面都佈滿青色的「藍藍的藍」,相信不少人都會感覺被那股陰鬱與寒冷的氛圍所圍困。
五、具備探索表現主題的相關知識常識。
如觀賞立體主義畢卡索的「格爾尼加」一作,一個既不知道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佛朗哥政權聯合德軍轟炸格爾尼加的殘酷事件,也不瞭解西班牙民俗鬥牛活動的象徵意義,更不清楚立體主義「二元向心」表現技法的人,當然不可能體會畢卡索運用此作,表達他譴責戰爭暴虐與期望永久和平的主題。
六、對形成創新之畫作沒有排斥的心態。
如初次接觸一件突破傳統形式獨創的新異畫作,自己一時無能跨越溝通之橋,因而產生排斥心理。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他不從書籍與媒體收集相關資料,也不作更深一層的推敲與分析,那他日後將很難步入此畫作者的「心靈之宮」。
由上列的種種看來,只要創作者所建造的橋樑沒有重大的障礙,即便是路面有多麼曲折,擁有啟宮鑰匙的人也可能找到創作者「心靈之宮」的入口處。
至於,一個創作者如何規劃造橋的工程,如何建成一座既穩固又壯麗的大橋,如何引導走過橋的人開啟「心靈之宮」的門扉,那就得看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否具有以下的條件了。
一、誠摯的真情。
無論是先有題材之後再賦之以主題,或是已有主題而後再尋找適切題材,創作者必須清楚,只要是不能感動自己的主題或題材,必然很難去感動觀賞者的心靈。
二、適切的題材。
題材的選擇如不恰當,就可能出現誤導欣賞者方向之危機、更重要的是,如此之題材根本無法表達主題,那這樣的作品對觀賞的人也就不具任何意義了。
三、精練的技法。
在表現上,創作者必須具有駕馭造形特性,色彩感情、物象質量,畫面構圖與整體結構的能力。否則,即便是主題和題材多麼優美,完成的畫作,也必然欠缺一份顫動人心的能量。
四、創新的形式。
繪畫藝術領域之所以愈來愈寬廣,那是因為以往的美術家們不斷的創新持續的開拓所造成的結果。如今,我們不再需要第二位達文西,第二個印象派,第二幅「格爾尼加」。我們需要的是有獨立思考的定見,有突破枷鎖的勇氣與有創新形式的能力之創作者。因為有了他們。藝術園地才可能不斷地擴大。
五、動人的魅力。
這裡所謂的「動人魅力」是指完成之後的畫作,暗藏一股緊扣欣賞者心弦的機能。因為一件缺乏動人魅力的作品,它與孩童的塗鴉之作相差無幾,甚至比兒童的塗鴉還少了一份純真。
當一個人凝視一幅畫作時,視覺受到刺激之後,情緒因而產生激化,內心也引發一陣震顫。這時他已步入創作者的「心靈之宮」了。
所有走進作者「心靈之宮」的人,雖然面對同一幅作品,但卻因各自的生活體驗及思考脈絡的互異,畫中主題經由聯想出現的感受自然也不可能全然相同。這些欣賞者,也許有一群人腦內閃現出「喔!那來如此」的頓悟,而另一群人心中卻浮現「這就是我所想的」之愉悅。然而,我們若作更深一層的剝析探索,那我們必將發現,甲乙丙丁……的「如此」之意含必然不盡相同;張王李趙……的「所想」之理念也都有些差異。這是因為他有他的「自己」。你有你的「自己」,而我也有我的「自己」。如果個別的「自己」都相同,那廚川白村「發現自己的喜悅」之說法就無法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