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柴換來的營養午餐
金門社會福利堪稱全國第一,免費公車、交通船、國中小免學費、免費營養午餐、全職媽媽補助和老年生活津貼,還有配酒福利等等。我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自然都能享受到這些福利,惟有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的福利沒有享受到,雖然沒有遺憾,但總是會讓我想起就讀國小時,吃一個月要繳30元營養午餐的情景,有幸福,也有趣事,更有心酸,交織在一起,記憶猶新。
國小的營養午餐要從六○年代說起,那是台灣經濟困窘的年代,美援的物資分布在國內各角落,外島金門也不例外。政府配合美援計畫,實施供應國小學童營養午餐,全國估計有二十幾萬名小學生,能享受這種美援的午餐滋味,不過那是補助性質的,除了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免費外,其他學生每月必須自繳30元。在金門百姓以農、漁、牧為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那時有許多家庭孩子生得多,兄弟姊妹又同時就讀小學,每月要拿出30元給孩子吃午餐,是有其困難的。所以有的學校為了解決學生家長的困難,繳不起錢的學生,也可以用30公斤的木柴送到學校,換到一個月的營養午餐享用。
一九六四年,哥哥和我分別是國小四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正是全國開始供應營養午餐的一年。各個學校剛剛推行的時候,政府為了解各學校執行的狀況和成果,分別派官員到各學校實際參觀學生用餐的情形,於是一個很有趣的畫面就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有很多的官員和老師齊聚一堂,圍觀小朋友吃午餐,老師還要求學生吃飯不准講話,一時官員與老師七嘴八舌討論菜色的聲音,淹沒了學生埋頭唏唏疏疏的吃飯聲。當時一個鄉下的小學,學生們對於營養午餐都很好奇,也很期待,用餐時也都會有一種享受外來美食的幸福感,但是看到那麼多人看著我們吃午餐,倒是有些不自 在。由於是來自美援,小學的營養午餐在菜色上,不乏牛奶、牛油、麥片、饅頭、魚鬆和豆干餞等。熱饅頭夾魚鬆和黃色的牛油塊,再配上中式的鹹稀飯和豆干餞,幾乎每天都是同樣的菜色,也吃得不亦樂乎。記得第一次喝牛奶,當天就拉肚子,後來就不太敢喝,老師就說不喝長不大,所以每次還是勉強的把它喝完。這就是當時所謂的營養午餐,但是比起在家裡吃的要好很多了。可是這種美援方式的營養午餐,現在想起來,從菜色上的內容,雖然是受到美國經濟上的援助,其實也是一種經濟文化上的入侵,無異於今天的「麥當勞」和「肯德基」。
那時每天營養午餐的主食是鹹稀飯和饅頭,當然不能與今天完全免費的營養午餐相提並論。不過,那時候除了美援食物外,相較之下,我還是比較在意每天中午的鹹稀飯,畢竟那是當時鄉下人以為最好的待客食物,也是金門傳統的主食文化,更是我最熟悉最喜歡的正餐。就在中午用餐的時候,一件讓我記憶深刻的事件發生了,那時學生分組分別到學校廚房抬鹹稀飯、饅頭和配菜,那鐵桶裝的鹹稀飯,滿滿兩大桶,廚房工友都會在表面上撒上爆香過的油,當鹹稀飯抬進教室時,那飄浮的油香,充滿整個教室,已是饑腸轆轆的我,握緊那個白色的塑膠碗,正準備衝到前面排隊,舀上一碗帶有油的鹹稀飯時,一位有著超大鮪魚肚的老師,正拿起勺子舀了滿滿的一碗,碗裡盡是油。此時此景,我像洩了氣的皮球,狠狠的瞪著那位老師兩眼,心裡一直嘀咕著「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你可知道早期的金門農村家裡少有食用油,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去買豬脂肪,把豬油煎熬出來,還捨不得用,配菜也都是水煮的大鍋菜,煎魚要用油的時候,只能說是「騙金鼎!騙金鼎!」的,看到老師這樣的行徑,對一個平日很少吃到油的小學生來說,真是情何以堪啊!
至於我和哥哥每個月的餐費,自然是用木柴換來的。父親在早晚農忙之後,就會沿路從枯死的樹木砍伐回來,再剖成大小粗細差不多的木塊,以30公斤綁成一捆,讓我和哥哥分兩次抬到學校繳給煮飯的工友,由於用木柴換來一頓午餐的學生並不多,我和哥哥每次把木柴抬到學校,都會有一種羞怯的心情,心裡難免埋怨著父親這樣的安排。不過,如今想起來,父親為了我兄弟倆的午餐費,早晚的砍柴伐木,用心的分批捆綁,那種辛苦的過程和父愛,雖然是換來的營養午餐,比起其他學生要多出太多的價值和意義了。
如今走過近五十年歲月,台灣經濟繁榮,「營養午餐」這個名詞,仍然是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然其價值與菜色已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月30元的午餐,變成了一餐30元。教育部還特別公布「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也就是午餐營養素的建議量,並曾經提供一週午餐菜單範例,包括烤雞排、茄汁肉醬、烤鳳翅、香酥魚排、蘿蔔燒小排都在範例菜單之列,提供學校參考,每年還有菜色和營養的評鑑和安檢。想想那時我兄弟倆的營養午餐是用木柴換來的,是靠勞力吃飯的孩子,雖然不見得能完全體認當時父母的辛勞和愛心,但是,卻可以清楚的了解那些物質得來不易。今天的孩子真的是太幸福了,各個學校在為孩子們費盡心思準備營養午餐的同時,知福惜福的教育觀念是否也同時灌輸到每個孩子的身上,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