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太祖派入閩渡台概說
一、前言
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於三月一日假金湖鎮海夜城餐廳二樓會議室召開,會議進行中承蒙黃理事長奕展兄抬愛,指定我在五月十六日,代表趙姓出席金門與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合辦之「宗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得此消息,以我這等學粗才淺之人,恐難登大雅之堂,心裡非常惶恐不安,但又不能違背黃理事長一番美意,故而勉強接受,返家即將此事告知好同學又如親手足般的陳君文識,向其求援,經他一再鼓勵,才鼓足勇氣,以心餘力拙之筆,撰寫這篇文稿。
二、趙姓由來
在述及太祖派之前,必須先尋本溯源,談談趙姓之由來。趙氏源出高陽,其先世與秦同姓又與梁共祖,至周穆王於甘肅酒泉南崑崙山,見西王母,觴於瑤池,樂而忘返。其時徐偃王於臨准率九夷作亂,穆王聞之,便命造父駕八駿馬,日馳千里,長驅巡狩而周行天下。穆王因造父伐徐有功,錫封伯爵,受祿於趙城,以國為姓,是為趙姓由來,亦是趙姓始祖。
三、太祖派開基溯源
趙氏自皇帝起歷經數十世而至僖祖,僖祖諱眺,仕唐歷任文安,幽都,永清三縣縣令。僖祖為太祖之曾太祖,育有四子;長瓊,次珽、三琚、四璲。
珽為順祖,字仲玉號良山,為僖祖次子。順祖為太祖曾祖父,以明經舉授右正言,歷藩鎮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生二子;長敬、次教。
敬為翼祖,字伯欽號三洲,為順祖長子,唐景福二年癸丑(西元八九三年)進士,拜佐堂郎中,歷官營、薊、涿三州刺史,周顯德中,朝廷以恩例贈右驍衛上將軍,翼祖為太祖之祖父。敬生有三子;長弘道、次弘殷、三弘任。
弘殷是為宣祖,字以正號立軒,翼祖次子,為太祖之父,少壯驍勇善騎射,而又雅好儒業,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西元九二三年),由武科及第,從唐莊宗征伐河南屢有戰功,命掌禁軍,拜前軍副都指揮使。後漢乾祐中,王景崇據鳳翔叛變,上命趙克暉,樂元福領軍,宣祖預備其行,此時會蜀寇來擾,宣祖率部禦於寶雞,擁兵大戰,殺獲萬計,雖然左目中箭,但勇氣彌勵,功遷護聖都指揮使,率先領部入淮陽,其時諸將皆爭子女、玉帛,宣祖入收書籍三千冊,駐守淮陽。未幾以疾歸,贈太尉,歷唐、晉、漢、周四朝,官檢校司徒,兼封天水縣男爵,岳州防禦使。宣祖育有五子;長匡濟早殂、次匡胤是為宋太祖、三匡義是為太宗、四匡美是為魏王、五匡贊早逝。
太祖諱匡胤、又諱玄郎字廷祚,為宣祖次子。史書記載說:後唐天成元年丙戍(西元九二六年)、明宗每夕於宮中焚香祝天曰:嗣源(唐帝名),胡人也,因亂為眾所推戴,願天早生聖人,為庶民主。翌年天成二年丁亥(西元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酉時,太祖誕生於洛陽浚儀縣東夾馬營中,既長天資雄偉面方耳大,稟性沉厚,有大量度,好騎射為戲,太后杜太夫人勸他多讀書,太祖說: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世動蕩不安,兒嫻習武事,他日可用,得能安邦定國,出人頭地,才不負此生。
太祖初隨郭威,功績彪炳,至郭威立國,提拔為東西班行首,並滑州副指揮,復任開封府馬直軍使。周世宗柴榮即位,入典禁兵,世宗顯德二年乙卯(西元九五五年)九月,北漢劉鈞入寇,命太祖為總指揮,率兵禦漢,交戰於高平,太祖奮不顧身,勇敢奮戰,身先士卒,督戰破敵,屢建功勳,拔擢為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顯德三年丙辰(西元九五六年)七月,世宗下詔親征南唐,宣祖隨周主南行,太祖日夜兼程,攻擊清流關,大破李景兵十五萬,擒得唐將皇甫暉,姚鳳、滁州遂平。一日有軍事判官趙普來見,相見甚歡,此時宣祖亦率兵趕到滁州,父子相聚數日,宣祖有恙,太祖日夜奉侍,不料揚州情況危急,周世宗命太祖緊急救援六合,太祖乃托趙普代為照顧宣祖,自選健卒二千,即刻出發,大敗唐帥景達,岑樓景等三萬多人,獲得大勝,部將返滁,見父病已愈而大悅。宣祖說明趙普照顧得力,太祖感謝趙普用心,即奉宣祖與普還汴,周世宗封宣祖為檢校司徒兼天水縣男爵,封太祖為定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趙普為節度推官。是年六月周世宗復親征南唐,與太祖同行,唐將朱元登山,遙見太祖威風八面,歎道:我聞他智勇雙全,屢敗吾將,今見丰儀,名不虛傳。數次與唐交戰,屢戰屢勝,壽州已獲佔領,周世宗返汴,又封太祖義成軍節度使,晉封檢校太保。不久,太祖又奉命攻打濠、泗、揚、天長、泰、海、楚等州,皆又獲勝,並生擒陳承詔獻於周世宗,唐主大懼,並獻廬、舒、嶄、黃四州地。
周世宗奏凱還朝,賜賚太祖優渥,後又授忠武軍節度使,此時宣祖舊疾復發,醫藥無效,竟然逝世,周主追贈宣祖為太尉、並武清軍節度使官銜。太祖居喪守制,不聞政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已末(西元九五九年),北漢引遼入寇,世宗下詔親征,立刻召太祖入朝,命為水路都部署,又簡親軍都虞侯韓通為陸路部署,水陸並進,周世宗親御龍舟,作為後應。太祖一到,遼軍官兵多乞降,周主設宴犒賞官兵,席間商議進攻幽州,諸將稟報: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即得燕南各州,若要深入幽州,恐敵人會重兵固守,應加謹慎,不要輕入。周世宗沉默不語,執意已決,時當炎夏,周世宗抱病升帳,諸位將軍皆想請駕還汴,又懼怕觸怒周主,此時太祖奮然入諫,周主乃從。諸將軍護主南歸,行程中周主病勢稍好,就從行囊中取出文書批閱,勿得直木一方,長約三尺,上有五個大字曰:「檢點作天子」。回抵汴梁,即免去都檢點張永德官,授太祖為殿前都檢點兼檢校太傅。
是年八月,周世宗駕崩,由其子柴宗訓嗣位,改授太祖為歸德軍節度使,兼檢校太尉,仍任殿前都檢點。次年周顯德七年(西元九六一年,即恭帝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忽鎮、定二州飛報京都,言道北漢主劉鈞約連遼兵入寇,聲勢很大,請速發兵防禦。正月初六日詔集文武百官議論抵寇,命范質保、太祖為統帥,慕容延釧為前鋒,日啟程,調集各地鎮帥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等大軍,即刻出發,按驛前進。
既到陳橋驛,天色已晚,眾軍就地紮營,江寧軍高懷德節度使首先倡議:主上幼弱,我等出生入死,誰人知道,不如順天應人,先立檢點為天子,然後北征,諸位以為如何?大家同意高的意見,連夜安排,天亮行動。翌日晨諸將接近太祖寢室,太祖驚醒,問何事?匡義趨前將諸位意思稟明太祖,太祖曰:怎麼可以這樣?話未說完,高懷德等已將黃袍披在其身,並一齊下跪,高呼萬歲,太祖不聽,乃強扶上馬,諸將擋於前面,太祖無奈,最後說:你們一定要我當皇帝可以,但須先答應我三個條件:一、回開封府,軍紀要嚴明不可搶掠。二、柴宗訓母子及其宗室不得侵犯,要加禮遇。三、不可濫殺大臣,不可欺凌,如聽我令有重賞,否則殺及妻孥,不能原諒。大家皆應諾,於是太祖班師回開封。柴宗訓禪位,太祖即登基當皇帝,此次不流血政變,即為主「陳橋兵變」。
太祖以仁義治國,以勿殺戒諸將,君道偉烈,表彰節義,尊崇儒術,務農與學,省刑薄斂,國賴長君,廖性有愛皆積極推行,人心大悅,開創大宋王朝之豐功偉績。其利國文治民休之政策,禮遇後周王室與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皆有正面評價,不愧為一代聖人。
四、太祖派入閩概說:
北宋時設宗正司,為管理皇族事務機構,後皇族日盛,又設南外宗正司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西外宗正司於西京(今河南省洛陽)。高宗南渡,先徙宗室於江淮,移大宗正司於江寧(含江蘇省南京)移南外宗正司於鎮江(今江蘇省)移西外宗正司於揚州(今江蘇),後來又多次遷徙,最後設西外宗正司於福州,設南外宗正司於泉州,自是三派宗室各散居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
太祖傳下八世孫宋室將士郎趙伯述由汴京南渡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傳及其子師誥,於宋寧宗年間(西元一一九五至一二二四年)奉朝命攜眷入閩遷漳。至師誥長子希庠又於宋理宗寶慶二年丙午(西元一二二六年)間帶子與仿擇北溪九龍里之銀塘屯居,其時與仿年僅八歲,因其父生、卒、娶、葬不詳,乃立與仿為銀塘始祖。
太祖長子德召第五代孫子鏐,在西元約一一三○年隨南外宗正司遷入泉州,其後代一直於泉州繁衍,故子鏐、子侁為泉州南外宗肇基始祖。
忠翊郎子侁公之孫宣儀郎伯調公之子師玖公,為了避禍,乃獨善其身,不慕仕進,徘徊於山水間,相其地之可隱而遷居之,一旦往青陽,見其山之秀麗,樂其地之豐腴,可以衍振振之子孫,可以得綿綿之家業者,此地也,於是喬遷於此山之下,舊市居焉,是為青陽始祖。《卯浦趙氏天源綿遠譜譜序》記載,迨至德祐丙子年(西元一二七六年)元狄侵逼,最可恨者叛臣蒲壽庚以城降元,司院府第盡遭兵燹,而我宋氏苗裔乃從帝昺航海南下散處泉漳,不一其地,惟我十七世祖孝成公,帝派後也卜居浯州(今福建省金門縣)十七都浦邊鄉,撫居成族,建立祠宇,重脩族譜,是浯州趙氏肇基祖。
太祖派十五世功全公育有四子,長子仕雅住青陽又分支安溪厚山,次子仕廉住青陽,三子仕 分居福建安海黃墩,後遷安平星塔,四子仕誼分居安溪郭溪員潭。三子仕 公十一世孫在四亦分居金門,另同安趙氏族譜記載魏王裔孫光璘次子德和,字孝成有文學,遊於浯州為顏氏招贅,就地成家立業,與同譜廷聰之子輔佾舊居澳頭,輔居金門。以上均無具體資料不予贅述。
《卯浦趙氏天源綿遠譜》至今二百多年,保管不易,加以蠹蟲蛀蝕,嚴重殘缺。從孝成公之下至廿六世全無紀錄,僅由廿七世宜明公開始記載,其中缺頁頗多,無從查起,且又非原譜,經多次抄寫疏忽,資料失誤甚多。《卯浦趙氏天源綿遠譜》中之孝成公為宋太祖十七世裔孫,而台灣趙氏尊祖錄,福建安溪厚山趙氏族譜,台灣遠東出版社出版之趙氏族譜所記太祖十七世為昌世,相互對照,世系相同名諱有異,《卯浦趙氏天源族譜‧序文》記載「德祐丙子年(西元一二七六年)帝派後也卜宅浯州」,以上幾本族譜除台灣出版趙氏尊祖錄,安溪厚山外,均記載昌世公生於元大德七年癸卯(西元一三○三年)閏五月初二日,孝成與昌世因生長年代有異,是否同一人,值得深入探討。
五、太祖派渡台概說:
孝成公在德祐丙子年徒居浯州十七都浦邊,傳有九世,至明弘治乙卯年(西元一四九五年)廿七世祖宜明公諱啟諡肇基,生一子順賓諱良號維藩諡進賢,公育有二子長德煌諱光顯號源耀諡東源。次子德焜諱光達號源輝諡西源。因地窄田瘦,德焜公分一支於埔邊(現屬金門縣金寧鄉)德煌公返回浦邊(現屬金門縣金沙鎮),其曾孫世議公派下令秀公,亦不復戀其丘墟梓里,徙居澎湖南寮,其子子憲公、子聖公,遂遷居澎湖奎壁港及潭邊。其後代子孫大部分在澎湖繁衍。子憲公長子伯占公第五子師淵公再遷居台灣彰化縣馬芝保大浦莊。卅七世希宏公長子與熊、四子與杰、五子與烈亦陸續移居台灣苗栗後龍。近六十年來,因求學與謀生之故,我趙氏族人又陸續由金門、澎湖到台灣,散居各地。另外卯浦趙氏天源綿遠譜,伯龍、伯昌及溫陵安平星塔趙氏從吳姓族譜世系表記載,德雙、德漢、德斗陸續遷住台灣而失聯。
六、宋太祖玉牒:
宋太祖趙匡胤即帝位後,因宗族繁多,或官宦四方或散居卅縣,因無統敘,故昭穆難分,縱然相遇,亦形同陌路,為促進手足情誼,仍親寫御書分為三派,以別源流,以示子孫,雖至疏遠,亦知昭穆,不失次序,並囑「我族無親疏、世世為緦麻」。福建省金門縣、台灣省澎湖縣,桃園縣蘆竹、台中縣大肚、苗栗縣後龍、彰化縣鹿港、雲林縣台西、台南縣鹽水,皆用太祖派玉牒。其序為:德、惟、守(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學)。金門各地暨台灣之趙氏宗親約有十二萬人,太祖後裔即佔有三分之二強。
七、結語:
本人才疏學淺,敢斗膽拋出此篇拙文,實基於尊親睦族之拳拳心意,冀望能拋磚引玉,使我趙氏譜系更加完善,則心願足矣!最後,並懇請學者專家暨宗族親長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