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春天後母面─歲序中的時令﹑節氣﹑俗諺系列之三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902
字型大小:

 「大寒」後十五天「立春」,這是農曆真正春天的起點,「立春」陽曆每年都是二月四日,最多前後差一天,農曆因為受三年一閏(增加一個月)的關係,約在年前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後或年後正月初十以前的二十天之間。(古代的星象家將一年定為三百六十度,春分暝日平分的零度起算,每十五日為一節氣,在上半月為節氣,下半月為中氣,每節分三候,前五天為初候,次五天為中候,後五天為末候,各以生態表示。惟星轉一週天為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歲餘以三年增加一個月為閏年來平衡。陽曆每月為三十天或三十一天,僅二月為二十八天,一年足足三百六十五天,需要補歲餘時僅在二月增加一天,故屬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在陽曆幾乎年年固定,最多差一天,在農曆有時相差十幾二十天。)九十八年為己丑,又是閏年多了一個月,立春則遲到年後的正月初十,且把明年(庚寅)的立春拉前到己丑的十二月二十一日,但陽曆仍是九十九年的二月四日。於是己丑即成為擁有雙春的所謂「孤鸞年」,庚寅卻變為無「立春」的年份了。
周禮第二十六卷,春官大史篇:「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鄭玄注:定四時以次序,授民時之事。春秋傳曰: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本於是乎在。疏曰:「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這就是節氣的由來,是朝廷星象家據一年氣象的變化與大自然生態狀況,訂出節氣順序,頒佈全國一體遵行的營生準則,也就是現代所謂的「行事曆」,富有教導的意義。
禮記卷十四,月令篇: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以上不足百字,包羅四時(春夏秋冬),有星辰方位(室為北斗七宿,參為西方七星,尾為蒼龍七宿),有甲子干支(其日甲乙),有五行(東方甲乙木),八卦的乾坤兌離震巽坎艮也是用干支顯示。我們也可以推定,早在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周易卷八繫辭)。八卦成之始,就結合干支、五行、節氣、星宿營構曆象,歲序的觀測預判系統,而一直沿用至今,尚沒有被否定,揚棄與修正的跡象,且始終被星象易理命相者,奉為圭臬準據,老祖宗的神明睿智,令人欽敬拜服。
「春天後母面」,是在立春,經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屬於春季的節氣,因天候的不穩多變,經常出現「晴時多雲偶陣雨」的情形,上午與下午不同,傍晚與夜間迥異,說變就變,把握不準,好事者就以這種天況,用來形容「後母」的隨時變臉無情。其實這種因為大氣裡的低壓、高壓、冷鋒、東風、南風錯綜複雜的天象變化,出現同時有風、有雨、有雲、多陰、偶晴的狀況,對春耕播種是最有利的,用農民最企盼「風調雨順」的景象來與多數人觀感不好的善變「後母面」對比,似乎不太適宜,也不太公平。這也正是彰顯「天變一時,人變無疑」的心態,倒也無需計較太多。
立春大自然的生態與氣候變化,禮記是這樣描述的:「東風解凍」(初候),蟄虫始振(中候),魚上冰(末候)。此時,冬已漸去,迎來的是能解凍的東風,於是蟄伏冬眠的虫虫開始翻身振動,魚族從冰河中躍出。而接下來的「雨水」是獺祭魚(初候),鴻雁來(中候),草木萌動(末候)。(禮記注疏說,漢之前驚蟄在雨水之前,後星象家根據大自然實際的天候與生態變化,才將雨水調到驚蟄之前。)這是「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這時大自然動能十足,生機盎然,活力充沛,因為水獺捕魚成列,鴻雁翱翔天際,草木萌芽,生機倏現。
如果治國者倒行逆施,導致時令錯置,生態反常,幾千年前的老先覺已慎重的預作警告:「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這是多麼嚴重恐怖的景象。
仲春二月,節氣是「驚蟄」,自然生態為:「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此時春雨來了,桃花開花,黃鶯啼了,鷹到別處覓食,斑鳩前來補位。到下半月是「春分」(稱為中氣),禮記的描述是:「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虫咸動,啟戶始出。」
二月初二為土地公壽誕,大宮小廟,福德專祠及家戶,凡有奉祀土地公的,都會燒金祈福,各土地公宮並有建醮植福活動。這時段正是春雨綿綿,俗語說「二月二,穿棕簑拜土地」,正是應時應景的寫照。土地公生一般家戶則煮「貓糜,塗貓鼻」(參有芋子,海蚵,或肉丁油蔥的鹹糜,早年主食都是蕃薯,偶爾藉故煮鹹糜,至受歡迎。此俗已式微,難得一見。)
金門的開拓者,「聖侯恩主」的唐牧馬監陳淵也是二月二誕辰,祖廟所在地的庵前鄉親,每年都有建醮盛會,各界首長也都在當日參香行禮獻敬,以感念「恩主公」澤被浯邑子民的德意。家鄉後湖祖地,每十二年一科,逢「卯」年啟建海陸大法會俗稱「海醮」,會前十天必須全鄉盛杖隆重恭迎「恩主公」,城隍爺及東門靈濟寺觀音佛祖前來監壇坐鎮。新加坡的金門會館也在百年前,奉請恩主神駕,前往安鎮,庇佑旅外僑民,至今已逾一百五十年,本人曾兩次奉邀前往參加盛會,除在醮會中參加獻敬行列外,在盛大宴會中也應邀作專題演講,至今猶為榮寵。
季春三月是「清明」,「穀雨」,有點冷又不太冷,有點熱又不太熱,屬於「二八好行舟」,「二八亂穿衣」的時節。原因是這段期間,氣象平穩,氣溫起落不大。太陽稍微露臉,涼裝,熱褲,就有人搶先穿著登場,完全無視於「清明穀雨寒死虎母」的警示,搶先就是「時尚」,永遠是年輕人追逐的目標。禮記說:「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清明是民俗大節,得到普遍的重視,大家以實際行動,表現慎終追遠,尊宗敬祖,宏揚倫理道德,孝思不匱的精神。家庭內於午前,以豐盛菜餚拜敬祖先,家族內同祧、同房另有祖廳者,則各備菜碗合拜,節前也要拜宅主(地基主),菜餚一多,幾乎都相率「食擦餅」,將菜混合拌勻熱熟後,以薄餅裹菜,捲成柱狀食用,佐以土仁粉、莞荽、豆芽、辣醬,風味特佳,相傳為明經略西南五省,賜上方劍的先賢蔡復一之夫人所創。
「掛墓紙」就是掃墓,也稱培墓,家人由長者帶領前往祖上墓地一一掛上五色墓紙,另以發粿,果品拜敬,並清理墓園,培覆新土。家人在外者多趕回祭掃,在在表現孝親美德。
宗親舉行春祭,由輪值「當頭」(由新婚者以結婚先後序輪)分鬮、備辦大小三十六色祭品,在墓地獻祭。寒族許家五十郎公派下五房頭,清明日午間在後浦始祖墓園(人稱許厝墓),以剛鬣柔毛(俗稱生豬羊)滿漢祭品,行大三獻禮,隆重祭拜始祖暨二世祖。(三世以後,由各房頭另行擇期祭掃)。祭後在南門祖厝「食頭」,為宗親年度盛事。早年墓地祭拜時,必備「風箏餅」(烘烤之甜質圓形薄餅)及「包仔」(小型甜質包子)分享圍觀孩童或其他鄉親,以顯敦睦及吸引親族踴躍參加。
清明穀雨是春回大地,落園播耕的忙碌時節,也是農民一年豐收的希望所寄,多陰、多雨、多涼意,「落冬」順利,情願「雨渥」,千萬不要「日曝清明種」,祈求上天賜福庇護,萬民感恩不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