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繁殖季開鑼了
春天到了,花開草長,此起彼落的鳥兒鳴唱聲,從早到晚不絕於耳,繁殖季到了,鳥兒們正賣力的求偶,然後築巢、孵蛋、育雛,為的是種族的繁衍,生活可真忙碌呢!君不見,慈湖邊上萬隻的鸕鶿群,三月底悄悄的離去了;海邊鷸行鳥科的水鳥、海鷗少了;家燕來了;栗喉蜂虎四月中旬也悄然報到;噪鵑(鬼郭公)「咕嗚-咕嗚-」一聲勝似一聲。走的是冬候鳥,回北方繁殖去了;來的是夏候鳥,從炎熱的南方來這裡築巢繁殖。當然一直留在金門的鳥兒,像戴勝、八哥、白腹秧雞、環頸雉、珠頸斑鳩、褐翅鴉鵑、翠鳥、喜鵲、鵲鴝、花嘴鴨、玉頸鴨,甚至麻雀等等四季可見的留鳥,也在忙著築巢繁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的運作不曾稍歇,一個季節一個樣,真是迷人!
繁衍後代 所有物種的天命
您也許心中有個問號:人一年四季都能結婚生子,為什麼鳥兒要有繁殖季呢?
鳥兒不像人類能計畫、能製作、能儲備又能創造發明,一切得照著大自然的步調走,鳥兒們平日為了填飽肚子,東奔西跑,為防天敵,東躲西藏,其他的什麼都顧不了了。只有在食物充足的季節,才有能力養育下一代,並在冬天來臨之前把小鳥養大,才能順利繁衍壯大,需要遷徙的鳥,也才能順利遷徙。
在我們這兒繁殖的鳥,不是留鳥,就是南方來的夏候鳥;而來我們這度冬的鳥,則是從北方來的冬候鳥。候鳥們為了食物與種族繁衍,每年在繁殖地與度冬區來回遷徙。您說別那麼麻煩,別遷徙行嗎?不行,因為靠近南北極地區,冬天嚴寒,食物短缺,不遷徙會餓死。那留在度冬區不回來行不行?不行,會擠死,不可能所有的鳥都住在同一區域,牠們的分佈自然成形,而且忠誠度相當高,這一切都由「演化大師」來安排,而且在同一地區也有所別。鳥兒們有不同大小的身軀、不同長短的腳、不同形狀的嘴喙、有的適合浮水有的適合潛水、有的有蹼有的沒蹼有的半蹼,分別適合在不同的地區覓食與繁衍,腳長的在水深一點的地方覓食,腳短的在水淺一點的地方覓食,會游泳的到海裏覓食,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
繁衍是所有物種先天的使命,到了繁殖季,為了贏得異性的青睞,所有的看家本領都使出來了,從外表的爭奇鬥艷,歌聲響亮多變,舞蹈、動作的奇特誇張,以及織巢造窩的技巧等等,奇趣大自然,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欣賞呢!
穿衣打扮 水鳥林鳥大不同
林鳥羽色較艷麗,但每年都穿那一件衣服,頂多是繁殖季時,較亮麗些,好像媽媽洗衣時加了增艷劑。水鳥平時羽色較淡,繁殖季時卻換了一身不太一樣的衣服,煥然一新,甚至令人驚艷。這也是「演化大師」的傑作,最大的考量是「安全」。
林鳥生活在樹林中,環境色彩較豐富且隱蔽多,平時可以有較鮮艷的羽色,繁殖期也就沒有太大的需要去換衣服了,不過衣服的展現方式,可是足以令人目瞪口呆呢!尤其是新幾內亞的風鳥,更是風情萬種,不光是翅膀與尾羽的動作,頸部的羽毛亦靈活多變。
水鳥平日生活在水邊,屬開闊性空間,地面色調多為土灰色,若羽色鮮艷,則目標明顯,很容易被掠食者發現,因此只能穿素色的衣服,尤其是抱窩的鳥,羽色基本上都相當樸素,若雌雄輪流孵蛋,則雌雄羽色都樸素,像東方環頸行鳥就是。水鳥到了繁殖季,為吸引異性,大體上都會換上新衣,可是換上的新衣又不能太耀眼,似乎有原則可尋:
(一)腹部羽色的變化較大,羽翼色調的變化較小:例如金斑行鳥、黑腹濱鷸,主要是改變腹下的羽色,掠食的猛禽,從空中看不出明顯的改變。
(二)小部位的顏色改變:如眼先、嘴喙、頸部、腳的顏色改變。大白鷺的眼先,由黃色轉為藍綠色;小白鷺眼先的顏色變化較為多樣。
(三)增加同色或黃色系的飾羽:飾羽大都長在頭後、頸前與背部,繁殖期過後飾羽就逐漸脫落,鷺科的鳥普遍有此現象。
歌聲嘹亮 求偶又宣告地盤
野鳥的鳴叫可分為「鳴唱」與「叫聲」兩種,鳴唱是繁殖期較常出現的表現方式(平時就免了,努力加餐吧),音調多變,鳴唱時間較長,鳥兒也唱得特別賣力,有時可用聲嘶力竭來形容。主要目的是求偶與宣告地盤,也是伴侶相互呼應的方式,尤以林鳥為甚,水鳥的鳴唱相對遜色多了。或許因為水鳥有繁殖羽可吸引異性,就不需要那麼賣力鳴唱了,也或許是水鳥所處空間較不隱蔽,不宜大張旗鼓的賣弄。
小鷿虒鳥是出色的水鳥鳴唱者,「嘰哩哩哩……」,一長串高吭有力的叫聲,劃破天際,尤其一對小鷿虒鳥在向別的小鷿虒鳥示威炫耀時,更在鳴唱的同時,衝來衝去,也許是雄鳥趁機向雌鳥顯威風吧!這種事,很多雄的都會幹,不只是鳥。
鵲鴝是林鳥美聲家,台灣沒有,剛搬來金門時,半夜三四點就被高音婉轉的美聲吵醒,以為是不得了的東西,半夜裡拿攝影機也拍不了,但我躡手躡腳的錄下牠的叫聲,深怕驚走牠,後來才知道是隨處可見的鵲鴝。
鳴唱是需要學習的,而「叫聲」是先天的,通常叫聲較為單調,但具有特定的意義,如警戒、興奮、呼喚……等。
體型越大的鳥,鳴叫聲越低沈,反之則越高吭,這也是聽音辨鳥的指標之一,在黑龍江的扎龍地區,聽到大麻鷺(大麻鳽)求偶的鳴唱聲,非常低沈有力,在曠野中,誇張點說,可「聲傳千里」!這裡的褐翅鴉鵑有幾分這個味道。
模仿別種鳥的叫聲,是一種特殊的鳴唱,讓別種鳥以為牠的天敵來了而逃竄,例如棕背伯勞會模仿樹鵲、大捲尾等叫聲;小捲尾會模仿松雀鷹的叫聲……
在上海崇明島東灘有位誘鳥人金偉國先生,在灘頭為保護區作環誌(繫放)作業,誘捕鷸行鳥科鳥類。金先生昔為捕鳥人今為護鳥人,一小節五、六公分的自製竹哨,可吹出十幾種鷸行鳥科鳥類的叫聲,再利用標本與一隻繫住腳的活誘餌,外加一張舖地的網,就能在春、秋兩季鷸行鳥科過境期間,平均一天捕八十隻以上的鳥,多時一天可捕二百多隻。繫放作業是為鳥類的研究,方向並無大問題,但在捕捉過程會對鳥造成傷害,因此基本上我並不贊成鳥類的繫放作業,尤其是瀕危的物種。不過崇明東灘的鷸行鳥科繫放作業,一來捕捉過程對鳥傷害小,二來鷸行鳥科數量較多,倒不失為可行的作法。
求偶之舞 家家巧妙各不同
每每從電視之生態頻道上看到野鳥求偶之舞,總令我熱血沸騰,太美了,太不可思義了,除了羡慕那些攝影師外,也佩服他們的毅力與耐心。求偶之舞細膩而精緻,先是引誘,後是共舞,再來是出雙入對,如膠似漆。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可能用得上,嘴喙可張合張合的嘎嘎作響、可互碰、互理毛;脖子可摩蹭、可伸縮、可糾纏;翅膀可拍動、可單舉、可雙舉;尾羽可開、可合、可蹺、可搖;腳可蹲、可跳、可拍水;身可轉、可抖、可直、可橫……,直讓您讚嘆不已。
浪漫的求偶之舞後,是頻繁的交尾,我觀察的高蹺行鳥約二十至五十分鐘交尾一次,小鷿行鳥更頻繁,每次雄鳥游回巢邊,雌鳥就會伏下身子準備交尾,只是雄鳥不會每次都交尾。頻繁的交尾,應是動物確保順利繁殖的普遍作為。鳥類交尾的時間,一般只有幾秒鐘而已,然而在江西婺源觀察到的白腿小隼(體型最小的猛禽),交尾的時間竟然長達一分鐘,令人嘖嘖稱奇。
護蛋心切 親子情表露無遺
大部分的鳥巢是很隱蔽的,在地面築巢或直接在礫石間下蛋的鳥,不論蛋或鳥也都會有很好的保護色,獨獨高蹺行鳥抱窩時目標非常明顯,黑翅白腹,長長的紅腳,蹲在泥土地上,目標非常明顯,連生態攝影生手都可以輕易找到牠,尤其在台灣南部漁塭區。遠遠看到乾枯的漁塭內有個大黑點,準是高蹺行鳥在抱蛋,扛著攝影機就欺進拍攝,只見好幾隻高蹺行鳥遠遠就飛起,帶著尖銳的叫聲在周遭上空盤旋,當靠近鳥巢時,親鳥在附近落地,假裝受傷(擬傷行為)想引我離開巢位,我知道牠在假裝,沒理會牠,繼續拍攝,牠就一直在我面前表演。一年後,重看當時的影片,讓我非常震驚,牠假裝得太逼真了,跌跌撞撞的,持續好久的時間,叫聲可真淒厲,幾近沙啞,一點都不像裝出來的,我幾乎看不下去,責怪自己怎麼這麼殘忍,多傷鳥媽媽的心啊!此後再也不敢這麼做了。
燕行鳥、東方環頸行鳥等多數行鳥科的鳥也都有擬傷行為。蛋孵出來後,親鳥保護雛鳥更是勇者無懼,再大的鳥欺進,照趕不誤。烏秋(大捲尾)追猛禽,洋燕趕白鷺,椋鳥啄池鷺……例子很多。
幾年前夏天,我在官田拍水雉,幼鳥已長得滿大了,天空突然暗了下來,下起傾盆大雨,親鳥(雄鳥)張開翅膀,三隻幼鳥爭相擠進親鳥翼下,幼鳥太大了,翅膀遮不住,親鳥使力站穩,一點也不會推辭,那畫面真是甜美。
野鳥保育 你我共同的責任
前幾年,禽流感折損了不少鳥類,華南雪災也有許多鳥應變不來被餓死或凍死。幾十年來不斷的工業開發,破壞了不少鳥類的棲息地,然而,野鳥繁殖季最令人傷痛的事,莫過於人們撿拾鳥蛋了,這是不文明又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實在不必要在鳥類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再給予鳥類一記重擊。
在觀鳥護鳥的生活中,欣見黑面琵鷺的數量不斷有成長,2009年元月份的全球普查,共2041隻,雖較前一年少了24隻,但台灣越冬的數量高達1104隻,較前一年多了74隻,創歷年新高。而且今年受地球暖化的影響,北方有些地方過去結冰,今年未結冰,可能因此有些鳥未南遷,像鷸行鳥科就明顯較往年少。今年金門的鸕鶿經鳥會的統計也超過一萬隻,更是令人興奮的事。希望在更多人的關注下,各物種都有更好的發展,世界將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