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奇人軼事小徑村的傳說
──戰功彪炳的武將李光顯和邱良功傳奇故事
唐朝德宗年間,朝廷於閩南設五處牧馬區;古稱「浯洲」的金門小島,就是其中之一,牧馬侯陳淵帶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前來墾牧,生聚蕃衍,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其間,先民歷經朱子教化,人文薈萃,明、清兩代科甲聯登,出將輔相,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靠著口耳相傳,一代傳過一代;然而,隨著歲月更迭,年長者,日漸凋零;年輕的,為生活遠走他鄉,屬於金門的民間故事,漸為人們所淡忘。
儘管,很多旅外鄉親回到浯島,常往往會到處瀏覽一番,但是,普遍來去匆匆,了不起拍幾張照片留念,有誰會去多花心思,探索「古龍頭」村,為什麼變成「古寧頭」,還分南山和北山?為什麼「古崗村」有大古崗、小古崗之分?「官裡」到底是出了什麼官?而「官路邊」村又曾有什麼大官經常路過?……?尤其,小徑村現在明明是金門島上幾條主要道路的交匯點,為什麼不叫「大徑」呢?
其實,二百多年前,小徑就名為「大徑」,是金門島上較早開發的村落之一;鼎盛時期,全村有近千「口灶」,範圍東起魯王墓、西至中蘭橋、北鄰 國父銅像,整個太武山南麓盡是民宅;然而,為什麼隨著歲月的遞嬗,「大徑村」卻變成「小徑村」呢?
民國八十年冬,有機會在小徑村,訪問到村中高齡九十四歲,已當了太祖的居民──王金來老先生,說起「大徑變小徑」的故事,王老先生不勝唏噓,搖頭嘆息不已!
或許,走過一個世紀歲月的王老先生,臉龐佈滿風霜鏤刻的皺紋,特別是視力衰退,天寒怕冷,很少下床走動,但是,當他燃起一根紙煙,卻立即神采飛揚,記憶猶新地娓娓道來,一切好像昨天才發生似的,聽來令人彷彿走進時光隧道,置身於二百年前的「大徑村」中……。
話說清高宗乾隆二十年間,大徑村的許氏人家,育有一對女兒。大女兒出閣的時候,正門門楣上突然長出二株靈芝,恰似「靈芝獻瑞」,為婚事平添無限喜氣,全家大小興奮不已!但是,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看得懂門道的人,私下認為大事不妙:「靈芝長在門外,尤其是枝葉向外,將來福蔭不在許氏本家,將隨女兒出嫁至婿家!」
果然,許氏人家二個女兒先後出閣,分別嫁到古寧頭北山的李家、和金城的邱家。乾隆二十二年,嫁到古寧頭李家的大女兒,回到大徑村娘家,生了一個男丁,取名李光顯;同樣地,十一年後的乾隆三十三年,嫁到金城的二女兒,也同樣回到大徑娘家,也生下一男丁,取名邱良功。而這兩個男丁,不是普通的凡夫俗子,他倆緝捕海盜戰功彪炳,都曾叱吒風雲,在金門歷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頁!
先說李光顯,雖出生在大徑村母舅家,但成長在古寧頭村,農忙時常下田幫忙耕種,也常下海捕魚或採蚵。因此,經常挑著農畜產品或魚貝海鮮,到金城市街販售;當時,他的長兄李光輝在縣城裡當兵,軍營就位於今金城莒光路和中興路交叉口的「陳氏家廟」前。
經常,李光顯把農產或海鮮賣完之後,便順道到軍營裡探望哥哥,久而久之,與軍營裡的士兵混得很熟,由於他長得碩健魁梧、孔武有力,軍營裡的兵士們常邀他比賽摔角,而每一次,李光顯都輕輕鬆鬆把對手撂倒在地,因身手不凡,「摔」遍整個軍營無敵手,消息傳進軍營長官的耳朵裡,特予召見鼓勵入伍。
於是,李光顯在二十二歲那年,毅然棄農從軍,正式和哥哥一起當兵吃糧,從最低階的水兵幹起。
因為,李光顯自幼在古寧頭海邊打滾討生活,懂得觀天象與計算潮汐、以及揚帆操舟之要領。當時,海盜猖獗,劫掠商旅,其中,以「漳州大盜」蔡牽及其餘黨最為囂張跋扈,橫行於閩、浙、粵海面劫船越貨,公然封鎖航道收取「出洋稅」,負責緝捕的官兵束手無策。
李光顯加入水兵行伍之後,經常自告奮勇操舟出海巡哨,屢建奇功,深獲長官及朝廷所器重,官職直線上升,嘉慶十六年奉派出任浙江提督,五年後的嘉慶二十一年,又奉派出任廣東提督。
值得一書的是,李光顯在其三十四年軍旅生涯之中,曾駐紮過金門、澎湖、福建、浙江、廣東等東南海疆,參與緝捕海盜戰役無數,先後擒賊七百二十餘人,擄獲賊船四十五艘,功績卓著;更因李提督嫉惡如仇,且身手矯健,神勇無比,每次出海均擺出「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讓海盜聞風喪膽,因而海上舟楫順暢,商賈人人額手稱慶,時任兩廣總督阮元,還曾特頒「海邦著績」匾額,以表彰其功勳。
李光顯的故居,位於古寧頭北山村的入口處左側數十公尺處,係一幢「三進落」單脊燕尾的閩南傳統建築,是李光顯與其兄李光輝、及弟弟李光寬合力建造;由於李提督為官清廉,畢生所得不足蓋一幢官第豪宅,主要建材為花崗石與磚瓦,外觀至為樸實,與一般民宅並無差異,比較特別的是,其屋後立有花崗石鐫刻用以鎮煞的「泰山石敢當」五字,其造型與規模,堪稱全島最壯觀,引人矚目。
然而,因李光顯曾任廣東水師提督,所以,鄉人均稱李光顯的故居為「提督衙」;又因李提督功績卓著,死後獲朝廷誥贈為「振威將軍」,所以,也稱「振威第」;獲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保護,成為島上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所謂「無獨有偶!」比李光顯晚十一年出生的表弟邱良功,出生三十五天後,其父邱志仁便不幸與世長辭了,由寡母許氏獨力撫育成人。幼年時的邱良功,家貧生活困頓,母子相依為命,陶鑄成他克勤克儉,奮力向上的大無畏精神。
然而,邱良功自幼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長大後追隨表哥李光顯投身軍旅,由於驍勇善戰,鎮守閩、浙海域,從外委、把總、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曾多次追盜剿賊越過台灣海峽,嘉慶十四年,獲朝廷拔擢晉升為浙江提督。
根據金門縣史記載:嘉慶十四年八月,邱良功出洋圍剿「漳州大盜」蔡牽,時值日暮黃昏,邱良功恐蔡牽趁夜幕低垂遁逃,奮勇急攻,以自己所駕的快艇小船,逼近蔡牽綠桅大船,雙方陷入生死纏鬥,當時颶風怒吼、濁浪排空,戰況慘烈,邱良功左股遭賊刺傷,仍然負傷擂鼓,毫不退懼。
最後,蔡牽彈丸用盡,企圖撞船與追緝官兵同歸於盡,幸隨後閩師王得祿率援軍趕到,適時加入圍攻,蔡牽彈盡援絕,眼看即將束手就擒,只好破船自沉,橫行於閩、浙、粵三省水域近二十年的盜匪,終告消滅;經此戰役,邱良功受封「三等男爵,照例承襲」,也就是三代子孫可以繼承爵位。
邱良功獲朝廷封爵顯貴之後,因為人謙恭、為政清廉,尤其是事母至孝,仁宗皇帝知悉他的身世之後,為表彰其母守節撫孤教子有方,特於金門最繁華的街道,賜建「欽旌節孝」貞節牌坊一座。
「欽旌節孝」坊,位於今金城莒光路觀音亭旁,是目前台灣地區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牌坊,也是金門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被譽為「台閩第一坊」,成為蒞金訪客必遊之處,也是金城鎮的文化地標。
綜觀整座牌坊,為四柱三間三層花崗石材結構,柱子底下分別有四對雄、雌石獅,牌坊頂端,則有「聖旨」牌與石獅,牌坊正面與背面,均鐫刻著表彰邱母節孝事蹟的楹聯。其中,以浙江定海及黃嚴總鎮李光顯與謝恩詔所拜贈:「三十五日遺孤,在昔身肩教養;二十八年苦節,於今澤沛雲礽」,短短二十四個字,彰顯邱母一生志節,教子有功,足可為鄉梓楷模,感人肺腑!
同時,仁宗皇帝也知聞邱家故居十分簡陋,另賜贈雕龍聖旨石二塊,高約六十公分、寬八十五公分,預備改建「爵府」擺置在府第門前。
邱良功的故居,位於今金城浯江街二十七號,低矮且狹小,既然「奉旨」要在原地改建「爵府」,房屋格局當然要放大,需要倍蓰的土地,於是,籌建之初,邱家央人向四鄰洽購房地,因為,邱提督為人謙恭、為官清廉,且事母至孝,為鄉里所景仰,許多鄰人看在「邱大人」非常有誠意,也沒有仗勢欺人,反而願以加倍的銀兩,向鄰人商議購地,因此,大部份的鄰居都十分合作,紛紛將已有的房地出讓,北起北帝廟,東到「叢青軒」許獬的故居,也就是今「金門鎮總兵署」、西至今中興路,幾乎想買的房地都很順利買下,只差其中一塊蔡姓人家的宅地,約莫只有一個「櫸頭」大,卻一直不肯出售。邱提督曾親自到蔡家拜訪商議,願以白銀鋪滿那塊宅地商購,可惜,仍未讓蔡姓鄰人動心,堅持不肯出售宅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