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奇人軼事陳景蘭建樓興學傳奇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怡種。
點閱率:812
字型大小:

金門,位於閩南沿海的蕞爾小島,古時候稱為浯洲、仙洲,或浯江、浯島,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
根據金門史籍「滄語瑣錄」記載:「朱子主邑簿,采風島上,以禮導民,浯既被化,因書院于燕南山,自後家弦戶誦,涵詠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
又根據金門縣志記載:宋朝紹興年間,進士朱熹擔任同安縣主簿,曾兩度「採風島上、以禮導民」,立書院於燕南山,設帳講學,從此浯島人文薈萃,科甲冠冕十方,甚至留下「一榜五進士」、「八鯉渡江」、「父子進士」、「無地不開花」、「海濱鄒魯」,以及「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等美譽。
事實上,金門雖是海中孤島,地瘠民貧,幸太武巨岩由對岸鴻漸山脈蜿蜒而來,尊嚴莊重,儼若仙人臥地,因而素有「仙山」的美讚。正因拜「仙山」鍾靈毓秀之賜,孕育英多,鄉賢「士多讀書取高第」,明、清兩代先後出了四十三位進士、與一百三十多位舉人,諸多在金鑾殿袍笏加身的鄉賢俊彥,先後都成了顯宦名儒,名垂千古。
同時,清朝乾隆皇曾十次對外出兵,均班秦回朝,八方番邦進貢、萬國來朝,大清帝國版圖遼闊,國力強盛到極點,造就了許多鄉籍武將,因而被譽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
除此之外,「開台進士」鄭用錫,是金門內洋人;連「開澎進士」蔡廷蘭也是金門瓊林人,在在說明金門雖是海中孤島,但因「仙山」庇佑與受朱子教化,因而文、武人才輩出,是有事實作根據,絕非隨便說說而已!
從金門縣志「人物志」文舉、與武舉表列裡,可以清楚地發現在歷代科舉考場金榜題名的俊彥,分散在島上的各個村落,唯獨找不到濱海的陳坑人。
然而,五O年代,金門教育未普及,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但陳坑村卻出現一家三漁郎,變成「一門三博士」--政治學博士陳德禹、法學博士陳德昭和陳德新,在國內學術界頭角崢嶸,讓海、內外百萬金門鄉親與有榮焉,其意義非比尋常,背後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話說金湖鎮的成功村,古時候稱「尚卿」,後來改稱「陳坑」;民國三十八年大陸風雲變色,國軍退守金門枕戈待旦,在島上實施「戰地政務」實驗,因當時砲彈威力較小,陳坑村距大陸最遠,又有太武山作屏障,最能躲避共軍砲彈轟擊,因此,國軍在那裡設「金門官兵休假中心」,並將「陳坑」改稱為「成功村」。
可是,一般人仍習慣稱「陳坑」,因為,一百多戶陳姓人家,居住在太武山南麓山陵間形成的山谷裡,屋宇就建在崎嶇的花崗岩上,全村幾乎找不到一塊可供作籃球場的平地,放眼村內屋屋相連、戶戶緊接,沒有晒穀場,十足的漁村風貌。
從前,村子裡的男丁下海撒網捕魚,婦女則在家裡補網、燒飯;幾百年來,男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就被帶到船上,腰間綁條繩子,栓到船舷上,開始與大海搏鬥,和父、兄學習在波濤起落間隙討生活,代代衣缽相傳。
通常,打漁郎天未亮即出海撒網,近午時分捕魚上岸之後,不敢好好吃一頓午飯,立即挑著海鮮走過田間小路,一村挨過一村叫賣,任年華老去,無怨也無悔!
明、清兩代,許多金門人經科考封官加爵,光宗耀祖,唯獨靠海的陳坑人,沒有人能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反觀臨近的村落,北側小夏興,明洪武五年,陳顯在京試以禮經登魁,金鑾殿袍笏加身躋身士林,先後奉派擔任汝州、隰州、德州等知縣。同樣的,瓊林村的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蔡國光等等,都先後「中舉」在朝廷當大官,威赫不已!偏偏陳坑和瓊林兩村,曾因姻親糾紛發生械鬥,陳、蔡族人在「陳仔山」對過陣仗,雙方互有傷亡,二姓結為世仇,誓不通婚。
清光緒七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九一年,陳坑誕生了一位取名陳景蘭的男丁,他的出生地在成功村六十五號,就在「正義村公所」的左前方,也就是「金再興商店」正後方那幢老民宅。
認真說,陳景蘭出生之後,他比村中同齡的孩子幸運多了,因為,他有機會到後沙村親戚家讀私塾。所以,當他飽讀詩書之後,領悟到陳坑人一直不能出人頭地,個個都是打漁郎,最大的原因,在於孩子沒有機會讀書受教育。
也因此,每一次回到陳坑村,看到玩伴一個個搖櫓出海,無不感慨萬千;他常獨自跑到海邊,獨自坐在岸邊的岩石上,面對著浩瀚的大海遐思。畢竟,他雖有滿腹經綸,卻因「義和團」亂熾,八國聯軍出兵攻打北京,無法進京趕考為陳坑人揚眉吐氣,內心鬱卒不已。
因此,他打消「學而優則仕」的念頭,立志遠赴南洋求發展,誓言要賺很多的錢,再回到家鄉蓋學校,希望聘請最好的老師,讓陳坑村的孩子,能夠有機會讀書識字,將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於是,陳景蘭在廿歲的那年,拎著小包袱孤蓬萬里征,搭船經廈門「落番」下南洋,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輾轉經過十三個碼頭,終於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英國殖民地──新加坡。
幸好,因曾讀書識字,不必當苦力像「豬仔」被僱主賣來賣去。他先在一家叫「金福和」的貿易行,找到一份管帳的差事,自個兒在生活方面儘量節衣縮食,所賺的錢涓滴匯聚結存,並開始用心精研生意竅門,探討生財之道,希望有朝一日能賺大錢,衣錦還鄉實現蓋學校的夢想!
經過幾年的努力與省吃節用,陳景蘭有了一筆小積蓄,決定自立門戶開設小店,由小本生意做起;果然,再經過十多年努力,靠著念茲在茲、鍥而不捨的打拚,汗水終於沒有白流,他的「小」買賣生意,已搖身一變成「大」貿易公司,並兼營輪船運輸業務,手頭已有一筆積蓄,為了實現回饋桑梓的願望,他專程搭船返回故鄉陳坑村,進行買地籌建洋樓、興辦學校事宜。
陳景蘭帶著事先委託洋人設計好的大樓藍圖,千里迢迢從新加坡回到陳坑村,卻因村內屋屋相連、戶戶緊接,能蓋房子的宅地實在不多,尋來覓去,就是找不到一塊可蓋一幢大樓的土地;最後,相中村郊東南邊的大山溝,那是整個陵地雨水匯聚的出海口,也是太武山花崗岩延伸入海的末稍,放眼盡是亂石壘疊、與斷崖峭壁,這樣的地理環境要建造大樓,除了平添工程上的困難,也將更耗費金錢,不在話下。
根據陳坑耆老──也是陳景蘭的姪兒陳水澤和陳火貴兩昆仲,指著神龕上陳景蘭的遺像表示:雖然,當初找不到適合的平地「蓋大樓」,但為了實現「辦學校」的決心,陳景蘭將山溝附近的土地,以及下方延伸至海濱的農地統統買下,並從廈門請來廿幾個建築師傅、和八十幾個小工。大師傅包括土水師、木匠和石匠,每天工資是一元二角銀圓,小工是七角銀圓;從民國六年動工,每天一百多個人進行整地、填土、打樁,所有的杉木、磚瓦,完全由大陸內地進口,三支桅的帆船經常停靠在岸邊;白灰則在金門當地由蚵殼燒煉,水泥則遠從荷蘭進口。
大樓興工期間,曾遭逢強烈颱風肆虐,狂風暴雨讓土方塌陷、基石流失,但是,構工的師傅們仍克服困難,歷經四年餘,佔地廣闊的「景蘭山莊」大樓,終於在民國十年落成了。一幢美輪美奐的羅馬式建築,包括樓前下方的公園、花榭、亭台,皆可說完全是用銀圓堆砌而成;更重要的是,那是陳景蘭的夢想,用信心、決心和毅力打造而成!
所謂「南洋錢,唐山福!」金門島上原有的房子,普遍是紅磚屋瓦的閩南式傳統建築,所有的西式洋樓,皆是衣錦還鄉「番客」的血汗結晶。然而,論規模,放眼金門全島,恐怕找不到第二幢大樓可相比擬,既使以今天的環境,要建這麼一幢高樓和公園,也要超級大手筆才能做得到;論格局,帶有歐洲風味的西洋建築,就以大樓四面「五腳基」外廊,樑柱及拱門都用磚塊疊砌,其造型之力學結構,就令人驚嘆不已!
大樓落成之後,陳景蘭親自取名為「景蘭山莊」,並在右後方側門牆壁上親筆書寫著:「民國十年,余望後輩當念建業艱難,蘭書」用以感昭鄉籍子弟奮勵向學,好好的讀書,將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根據成功村陳清木老先生表示:「陳景蘭為了實現興學的諾言,成立『尚卿小學』之後,特以高薪從廈門鼓浪嶼,將最有名的老師都請來了,以陳文溫當校長,老師包括曾任同安縣長的陳天奉,完全免費供陳坑的孩子讀書,真正的『有教無類』。由於想讀書的孩子太多,教室不夠用,還借用附近的宗祠上課,一時之間,整個漁村書聲朗朗,弦歌不輟。」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