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丁紅原籍江蘇蘇州,母親是天津人,從小在北京長大,她在台灣住的時間最久,對於這座海島具有血濃於水的感情。她不喜歡香港,過去何暢曾苦勸她多次,兩人為此事發生爭吵。丁紅斬釘截鐵地說:「我寧肯一輩子不結婚,也不願意離開台灣!」既然她亮出底牌,我還能說什麼?
電話鈴聲響起,丁紅拿起茶几上的話筒,輕聲談話。大抵對方是她的學生,目前在台北經營歌廳,邀請她去捧場。丁紅起初猶豫不決,最後答允每晚唱兩首歌曲,待遇不拘。我覺得她去歌廳獻藝,有點委屈,丁紅卻不以為然,她認為拍電影、作歌女,同樣是為大眾服務,無所謂高低分別,仔細思索一番,確有道理。臨走,丁紅囑咐我倆有空去歌廳捧場。
「夜台北歌廳」在台北西門町最繁華的地帶,聽眾多為中年以上的退休公教人員、家庭婦女。樓梯擺滿了花籃,散發出一片青草和花香氣息。每晚從七時到十時演出兩場,場場客滿。歌星水準大致不錯,有點海派風味。丁紅畢竟是學院派出身,她的服飾、打扮比較樸素,但卻掩蓋不住她高雅的氣質。許多聽眾都看過她主演的影片,她一出場,立刻響起暴風雨般地掌聲。丁紅唱起流行歌曲、西洋名曲,聲音高亢渾厚,有點白光的風味,但白光卻比不上她年輕、漂亮。一個將近五十歲的中年婦女,看起來正是三十年華,風韻茂盛的時期,丁紅怎不廣受聽眾擁戴歡迎呢!
電影明星的聲望,帶動了丁紅歌星的名氣。原來她是應付學生的請求,客串兩首歌曲,但是丁紅唱了不到半年,卻成了台北紅得發紫的歌星。不少達官貴人、著名企業家送花籃、請吃飯,有的還暗自追求她。丁紅應付一下,立刻採取門羅主義,在她的奮鬥目標只有電影事業。
何暢在香港拍完了《楚霸王》,返回台北,便和丁紅結婚。電視奪走了不少觀眾,但是陽泰電影公司在鍾岳領導下,兢兢業業,努力創新,還可以勉強維持下去。香港文藝商品化的大潮,影響不了內陸銅牆鐵壁的文藝城堡,但卻沖垮了台灣的質樸優美的藝術風格。武俠、色情、神怪、荒誕庸俗的影片充斥市面,和香港同時推出。知識份子已公開拒絕觀賞國片。東方不亮西方亮,丁紅索性進入了歌廳,也把余敏拉進去。為了生活,我們只得向現實低頭。何暢提起普列漢諾夫的話:「蘋果樹一定得結蘋果,梨樹一定得結梨……一個墮落時代的藝術一定得墮落,這是不可避免的,你生氣也是枉然。」是的,生氣枉然,氣死活該。台灣四面環海,交通發達,美國好萊塢電影早已盤據了電影院,在影片質與量上,咱們是無法與之抗衡的。
在老同事之間,鮑剛是最幸福的。他靠著中校退休俸,每日三餐,輕鬆自在,閒來無事拿著胡琴,去公園散步,自拉自唱,陶醉一番。偶爾買一瓶陳年金門高粱酒,炒兩盤小菜,約三五知己小酌,天南地北,胡吹海嗙。酒足飯飽過後,拉開麻將桌,開始嘩嘩拉拉搓起來。軍隊退休俸,讓成千上萬的老芋仔,過著「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村民的生活。
鮑剛對於電影沒有興趣,他是在感情壓力下,逼上梁山的。他的文學修養不錯,但卻不常寫作,有一次,他酒後向我發牢騷,如果作家沒有誠實的自由,寫作是騙人騙己,有何用處?
對於台灣文壇的不正文風,鮑剛瞭若指掌,有的作家為了促銷作品,故意找記者、律師,追查盜印書商;有的把持獎金評審會,讓他發行的書暢銷,這是有目共睹的現象。
「我不寫了!寫了也沒地方發表。」
鮑剛藏書甚多,過去在政工隊演話劇,皆由他提供劇本,然後進行討論修改。他的唯一的興趣,不是打麻將,而是逛書攤。當年,台北牯嶺街舊書店的老闆,都對鮑剛非常熟悉,他的薪水有大半化在書攤上。
羅茵在婚前曾暗戀過他,可是他不知道。每天埋首書卷,不解風情。後來羅茵嫁給一個庸俗的商人,因為沒有共同的語言,不久倆人辦理離婚。羅茵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婦女,她曾暗自幫助鮑剛,使他平順地辦了退伍手續。陽泰電影公司解散,羅茵隨同女兒移民加拿大,從此失去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