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屆─50年再相會
同學在學校同室學習是緣份,畢業後各奔西東,各自為生活打拚是本份,經歷50年的漫長歲月,還能再歡樂共聚一堂,則是福份。
我們這一屆是金門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生,它是初中第七屆和第八屆的複合組成,也可算是相當特殊的一屆。初七屆同學是春季入學,以前稱為春季班;初八屆同學為秋季入學,叫秋季班。民國45年初七屆同學畢業時,學制改了,學校春季不再招生,於是大部分同學去就讀簡師科,畢業後可當老師。少部分同學休學半年,於秋季與初八屆同學同時入高中,成為高六屆。初八屆於一年級剛剛入學不久時,分甲、乙、丙三班。當時同學們都要在教室的兩旁,挖3公尺深S形的防空壕,底部再挖1公尺縱深的防空洞,以備對岸炮擊時,能即刻奪門跳窗逃命。上課時間為半天,即上午上課,下午不上課,以避開下午的炮擊。上課時,同學們的注意力,不在老師的講課,而在對岸炮擊的聲響。一旦聽到對岸發出的炮轟聲,師生都以最快速的跑步,躲進防空洞。初二時適逢九三炮戰,三位老師和黃成本同學被炮彈擊斃,中正堂旁邊也落彈,學校已在對岸炮擊射程範圍之內,相當危險,省政府乃決定搬遷至當時炮擊不到的陳坑。搬遷時,全校同學齊力搬課桌椅,由金城徒步搬到陳坑。初到陳坑時,因教室不足,三班被合併為二班。學舍也不足,同學都租民宅住宿,三餐都得自理。後來校舍蓋好,才都搬入宿舍。吃飯沒有餐廳、餐桌,便在學校禮堂,六人一組,就地蹲著吃飯。每逢週六沒課返家或週日回校,沒有公車,同學都在公路旁舉手攔截軍車,軍車駕駛兵也都奉命必須停車載運學生。住家在瓊林或湖前的同學,離陳坑較近,都以徒步到校或回家。民國45年夏畢業時,這一屆有34位同學分別被保送到台北師範、台北女師、台北護校、台北商校和基隆水產等學校就讀,冀望他們畢業後能返鄉服務。這是當時金門戰地人才缺乏,無法從台灣聘人,所必須做的措施。
高六屆入學時有50位同學,楊彩碧和許鳳珍是僅有的二位女生。楊彩碧唸完高一後,嫁為人婦,在家裡上班,班上僅剩許鳳珍一朵班花。我們這一班於高一時,學校的各項比賽,無論是壁報、繪畫、作文、演講、書法等藝文,或籃球、田徑、拔河等運動,都是囊括全校冠軍。當年全台灣學校所沒有的學生勞軍活動:如楊忠全和黃積軍的雙簧表演;黃炎興、蔡世躍、陳文遠等的籃球校隊,都能慰勞、疏鬆軍人的孤寂之心,這是戰地學生的額外任務。班上不僅人才輩出,且能和諧團結,為高六屆的特色。惜天妒英才,二位學業優秀的同學,不幸英年早逝,與世長辭:吳友全因白血球過多病逝;許乃妙因游泳意外滅頂。當時學校的課業並不繁重,大家生活於戰地,隨時都可能遭遇到炮擊,日子是得過且過,沒有大學聯考的壓力,更不知前程是什麼。有一個晚上,太武山裡的一處彈藥庫遭遇炮擊,轟然一聲巨響,同學們在睡夢中被驚醒,學校教室的窗戶,玻璃被震碎滿地,第2天學校還是照常上課,真正是處變不驚。當時比較嚴格教學的老師,應該是教英文的葉華成老師,也許葉老師本籍是金門的緣故,時常帶美國顧問團的大兵,來班上上課,希望增加我們聽與說的能力,盼望學生個個都能成龍成鳳。可是每當老師看到班上同學英文考不好,便破口大罵,真是恨鐵不成鋼。葉華成老師如嚴父般的教誨,讓我們這些學生受益匪淺。
民國47年823炮戰,位於陳坑的金門中學受到炮擊,教室和禮堂都中彈,時局緊張,人心惶惑,無法開學。政府乃決定將金門中學的師生,全部疏散到台灣各省中寄讀。10月9日的黃昏,利用對岸宣佈停止炮擊一週的機會,全校師生聚集在料羅海灘,等待登陸艇的靠岸。同學們徬徨和憂愁的逃難心情,都表現在臉上,不知此去台灣,凶吉難卜。同學們都是第一次坐船,經不起海上長達18小時的顛簸,當後遷的登陸艇於10月10日黃昏,安抵高雄港登陸後,一個個都累倒在高雄中學教室的地板上。經過幾天的調配分發,將全校師生拆散,分發全台五大都市以外的省立中學,每校分發30至50人不等。當同學到達分發學校時,各校都已經過了第一次月考。由於當時台金的通訊受管制,無法以電話向家裡報平安,交通又不便,這一批到台灣寄讀的學生,便真正地成為流亡學生,生活困頓,前途渺茫,對於未來都不敢有所期待。學校遷台時,我們這一班正逢升上高三,分發到各校後,為年齡最長,便義不容辭地照顧同來的學弟妹。我們這些逃難寄讀的金中學生,初到分發學校時,成績與台灣同學比較起來,因來自戰地,切實有點落差,但一學期之後,生活已經能適應,功課也都能趕上。
一年後,我們這一屆高中畢業。金門中學為了保送十名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培育人才,乃召集畢業同學於台中一中會考,以高一、高二成績佔40%,會考成績佔60%的權重,取前十名保送。後經評審結果,林朝武、楊忠全進國立台灣大學;林文川、洪炎興、梁金湖入國立政治大學;蔡世軒、孫廷輝讀省立成功大學;陳家文到省立中興大學;黃武仁、陳依煌去省立台北法商學院。其中陳家文因家有事故,放棄保送,甚為可惜。由於當時金門師資嚴重缺乏,再保送顏重威、陳文遠、楊勝俊、張再帶等四人,到花蓮師範學校就讀特師科。後來顏重威憑自己的毅力與努力,參加大學聯考,考上東海大學。返回金門任教職,再次被保送到台灣師範大學者有蔡繼堯和洪文向,後來並分別為金門美術協會會長和金門縣文教科長。
未獲得保送的同學,在戰事稍息後,紛紛返回金門,或擔任小學代課老師,或協助家庭農務。民國49年金門中學在金門復校,副設特師科召生,許多本屆同學報考,取得小學教師的任用資格,為當時嚴重缺乏教師的金門,注入一股生力軍,以服務鄉梓,作育英才。在金門任教職的同學,身處戰地,都被編入民防隊,時常被徵召接受保家衛國的軍事訓練,生活艱苦,也都能克盡職責,為金門子弟培養出許多傑出的人才。當下金門各單位的重要幹部及一些傑出英才,都是他們的學生,貢獻良多。其中曾任校長者有黃武仁、洪文向、王欽元、莊聰榮,黃武仁更連任二屆立法委員;曾任職鎮長者有鄭慶利、陳依煌及陳永財,鄭慶利現在是退休教師協會會長,陳永財是金門八二三協會會長;另有陳添財曾任金門書法協會會長;黃積軍曾任金門縣臨時議會諮詢委員;從商的同學如薛德清、李成建也都事業各有所成。
在台灣孤軍奮鬥的同學,在沒有背景和財力的支撐下,也在各自的領域裡,開發出一片天:例如林朝武曾任台灣菲利浦公司副總經理;楊忠全任台灣電力公司專業總工程師,現為金門縣副縣長;林文川任海關總署資訊室主任;蔡世軒是台灣中化公司廠長;顏重威參與籌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創館元老之一、研究員、國內著名鳥類學者;陳家欣曾任中華工程公司重機械部經理及金門縣工務局局長;孫廷輝任中華顧問公司主任工程師及金門大橋籌建秘書;孫水坤是建華輪船公司總經理;洪炎興和黃彬彬為高中教師;洪志國、董積森是國小校長;蔡世榮從教職退下來後,轉戰珠寶界,事業有成;卓播臣在永和市為著名中醫師;陳漢忠旅居加拿大,現為加拿大中國書法協會會長。此外,在台灣還有一些久未聯繫的同學,也都有不錯的成就。近年來,金門中學有評選傑出校友之舉,高六屆有黃武仁、林朝武、孫廷輝、陳家欣、楊忠全、顏重威等被選為傑出校友。事實上,本屆同學無論在鄉或出外,都能秉持金門的傳統精神,忠厚傳家,認真工作,可以說:人人有成就,個個都傑出。
返鄉梓服務的同學,大多任職於島內的不同學校,為處理同學家中的婚喪喜慶和連絡感情,於民國66年,由時任金城國中校長黃武仁發起,蔡世耀多方聯絡,成立高六屆同學會,自此一年四季都有聚會。由於當時金門是戰地,兩岸對峙的戰爭氣氛仍濃,且是軍管地區,台金往返不便,所有在台灣的同學均無法參加。旅居在台灣的高六屆同學,因散居在北、中、南部,雖時有聚會,然而規模既小又不定時,每次僅5、6家庭而已。民國81年8月由楊勝俊發起到台東知本溫泉渡假之旅,有12位同學於百忙中攜眷參加,為最盛大、最難得的一次。同學會於民國84年陳永財任會長時,改為每半年聚會一次,民國90年楊忠全返金門任副縣長時,開始邀請旅居台灣同學攜眷返金參加聚會,民國93年同學聚會時,因鑑於高六屆同學都源自初七屆和初八屆,乃建議擴大參與面,訂定只要唸過此三屆的同學,無論時間長短,皆視為高六屆同學會的一員。高六屆同學會成立迄今已經有32年,目前會員除已奉召歸天者11人外,還有92人,人數比前幾屆多出許多。現在高六屆同學會固定於每年10月的某一星期日聚會,場面都很熱鬧,並組團到大陸遊覽,以增進打不散的同學情誼。
高六屆同學生長於戰亂時代,經歷過日軍侵佔金門、古寧頭戰役、九三炮戰、八二三炮戰及漫長的單打雙不打等苦難日子,對於戰爭的殘酷和無情,都有親身經歷的體會,而能夠在那種艱困的環境存活下來,實屬萬幸。光陰似箭,一轉眼50年過去了,如今大家都已過了耳順之年,並進入人生才開始的時代。回顧來程,大家都在艱苦的環境中,拚搏一輩子,如今大多已退休在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人生至此,還有什麼可拚搏的嗎?有的,不要洩氣,戰地金門的精神,就是戰鬥人生,永不停息。現代年輕人拚搏經濟,他們的路由他們自己走,不必再煩心為他們下指導棋。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家專心地來拚搏健康罷。加油!健康!健康!同學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