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魚
鱟的外型如同軍人的頭盔,所以有人叫牠「鋼盔魚」。但是,如果你從側面看,略去尾巴不看,鱟的身體像個馬蹄,所以,鱟又有「馬蹄蟹」之名。有時候,你會看到成雙入對的鱟,一大一小,緊緊依附,不棄不離,至死方休。因此,又有人叫牠「鴛鴦魚」。
對鱟,我有特殊的樂趣。
在面對升學壓力的年齡,談戀愛並不被允許。即使少數友人敢挑戰父母師長的禁令,也不願公開戀情。情侶只好選擇偏僻的地點幽會,比如海邊或人跡罕至的公園。然而,家鄉久為戰地,遊憩地點不多,總是會被熟人撞見。那時,我們常說,去某地「掠鱟〈閩南語發音〉」,意取「掠鱟掠一雙」。
對鱟,我有特殊的命名。
小時候住在泗湖,常常看戰車移防。總覺得鱟的外殼長得像戰車砲台,長長的尾巴像砲管,怎麼從沒聽過有人叫牠「戰車魚」?--當然,這只適用在形單影隻時的鱟。有些人在落單時也像戰車,火力十足,橫衝直撞,不知是否在掩飾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對鱟,我有特殊的記憶。
你看過拇指般大小的幼鱟嗎?我看過。你看過雙手在胸前合抱般大的成鱟嗎?我也看過。不僅如此,我嚐過牠的肉,但滋味已不復記憶。甚至,還聞過鱟的屍臭:在某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烈陽下,一陣令人作嘔的屍臭鑽進我的鼻孔,趕緊暫時停止呼吸,搜尋「毒氣」的來源。原來,水溝裡不知被誰丟棄若干成鱟的屍體!
這些,都密封在十八歲以前的記憶罐裡。
對鱟,我有特殊的感情。
家中書櫃藏有以鱟為造型的陶瓷品,而我在台求學租賃處的窗戶,裝置著以鱟為造型的鑰匙圈。
陶瓷鱟是金門陶瓷廠出品,鑰匙圈是李淵涵先生的作品。李先生與我父親是多年舊識,所以我以「阿伯」相稱。
「阿伯」所做的鱟造型鑰匙圈維妙維肖!簡直是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市面上還有其他以「鱟」為造型的鑰匙圈,然而,這些產品只有一個用處:把他的天工之巧襯托出來、彰顯出來。
我想,一樣以鱟形塑,但「天分有高低,功力有深淺」,尤其是手工製品,每隻鱟有每隻鱟的神情姿態、無法複製。
在漸漸模糊的記憶中,我常常看他工作,他老人家工作時不多說話,由我唸小學到我唸研究所,數十年來皆如此。研究所一年級的寒假,是我最後一次看他工作。那一次,他卻暫停手邊的工作,離開工作台,拉了把椅子,陪著我喝茶、說話。他記得我唸的科系,也有意尋些相關的話題。不過,多半的時間,我只是喝著茶,聽他說話。
翌年過年期間,我一如往年去拜訪他,只是,這一次不是在他家,而是在醫院。他已經中風一段時間,無法開口說話。這一次,我也沒有說話。
從那天起,我不再輕易送出他的作品──我手中尚存的鱟鑰匙圈。
這些記憶,在得知他仙逝的消息後,頓時清晰、鮮明。而那些十八歲以前的記憶,也瞬間破罐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