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雲詩文鈔
林樹梅(1808─1851),字實夫,自號「嘯雲」。以神骨清臒,又自稱「瘦雲」。淘井得鐵笛,吹聲澈雲,眾呼為「鐵笛生」。自稱「世外人」,人呼「金門羽客」。同安金門(今福建省金門縣)人。本姓陳,本生父陳春圃,金門左營百總;本生母謝氏。兄弟六人,樹梅排行第六。兩歲時,過繼林家;父林廷福特憐之,母陳氏愛撫備至。
林氏其先世居漳州府龍溪縣象山,明嘉靖十八年(1539)遷徙至泉州府同安縣茂林下社,清康熙間,樹梅高祖避患遷至同安縣金門後浦。高祖林國元,武略將軍。曾祖林嘉龍。祖父有四子,樹梅之伯父林海、二伯父林澤,均為水師外委;三伯父林汪早卒。樹梅父林廷福排行第四。林廷福,字錫卿,號受堂。起行伍,三十多年間,寢饋風濤巨浸中,北至天津、遼陽,南極瓊崖、交阯,東至澎湖、臺灣,閩、粵沿海則駐守過金門、南澳、海壇、閩安,上下數千里,大小百餘海戰,以功累至署閩安鎮副將。
金門,宋以後隸屬于同安縣。1915年建縣時面積約150KM2,包括大金門、小金門、大磴、小磴、角嶼、大擔、二擔諸島(1949年以後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由臺灣地區管轄,仍稱金門縣)。金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朱熹為同安主簿,到過金門,燕南書院的設立,可能與他有關。不過,早在朱熹過化金門之前,宋淳化三年(992)金門已經有了同安縣(含今廈門市、金門縣以及龍海縣的局部)第一個進士陳綱。南宋四大遺民之一邱葵、明代會元、探花許獬都是金門人。清代的浯江書院,也是當時一個著名的書院。
金門還是東南的一個軍事要地和門戶。明代,為加強海防,朝廷在金門興建金門城。著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沈有容,曾駐守於此。南明時期,與清兵直接交鋒過的兵部尚書盧若騰,就是金門人。明亡,鄭成功曾以金、廈為據點,與清廷長期周旋;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奉魯王朱以海以相號召,魯王最後客死金門並葬于金門。清代,在金門設總兵署,名將陳化成曾任金門部水師總兵官。金門產生過許多水師將領,他們熟悉航海、熟悉海戰,其中一部份人還被派到臺灣駐防。
林樹梅兩歲過繼到將門,從小受傳統的文化教育。七歲喪母之後,隨父出沒風波。十七歲,隨父遠渡臺灣,次年隨父守澎湖。道光十年(1830),富陽周凱為興、泉、永道兵備,駐廈門,於玉屏書院倡古文,樹梅從之學。道光十五年,樹梅執贄從光澤高澍然乞授古文法,周凱聘高氏為廈門玉屏書院主講。高澍然是建甯古文家朱仕琇的再傳弟子,曾主講福州著名的鼇峰書院。陳壽祺辭去《福建通志》總纂後,由高澍然繼任。在周凱與高澍然的指授下,樹梅古文日進。
林樹梅兩次赴台,第一次已如前述;另一次是道光十六年(1836),時年二十九歲,應鳳山令曹瑾之招,入其幕,南至琅嶠(在今臺灣屏東),並協助曹瑾興修水利。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鴉片戰爭,林樹梅在廈門慷慨從軍,勘察地形,訓練鄉勇,上書當局條陳防守利弊。道光三十年(1850),林則徐招其入幕,十月,林則徐前往廣西處理粵事,林樹梅隨行至泉南,暫時告假歸里,林氏贈以詩並貂裘,約赴軍前。數日後,林則徐卒於廣東。林樹梅悲慟欲絕,次年鬱鬱而卒,年僅四十四歲。
林樹梅兼有水師將門子弟和文士的雙重身份,兼工詩古文。詩多奇氣,悲壯蒼鬱;古文文意嚴潔,切於時務,尤其是作於臺灣時期和鴉片戰爭時期的作品,尤有生氣。樹梅亦能繪圖繪畫。其圖多配于文,如《〈閩海握要圖〉說》(《文鈔》卷十),配有《閩海握要圖》(今存),對閩海的海防有詳細的論述,圖亦可資考鏡;繪畫,時配以詩,可惜畫今已不存,未能窺其全貌。林樹梅勤於著述,《(光緒)金門志》載其著作十來種,還有一些漏載的。重要的有《嘯雲詩鈔》、《嘯雲文鈔》、《靜遠齋文鈔》等。從其《說劍軒餘事》可以看出林樹梅善於辨識金石,工於篆事。林樹梅除了刻自己著作外,還刻了不少書,有家學閱歷的,還有軍事專書;有重益世、勸孝淑的,還有鄉邦文獻,時人著述,例如南明兵部尚書、金門人盧若騰的《島噫詩》、《島居隨錄》,多虧林樹梅的整理刊刻,才得以流布,功莫大焉。
林樹梅生活在清道光年間,活動於閩台沿海,他的作品是那個時期閩台社會、閩台民眾交來的重要文獻;作為將門子,林樹梅還非常關注閩台的海防,鴉片戰爭爆發,林樹梅於軍中、軍外還寫下許多務實的愛國詩文,在史學和文學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林樹梅的文集,以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靜遠齋文鈔》為最早,我們見到的刻本僅存26篇其中《嘯雲山文鈔》未錄者9篇,不分卷(行狀1篇,銘2篇,贊1篇,啟1篇,書後4篇)。其次是《嘯雲山人文鈔初編》十卷,鈔本,編于道光二十年(1840),最晚一篇《從軍紀略》,紀該年之事。再次是《嘯雲文鈔》十四卷,鈔本,最晚的一篇《與龍溪縣曹公論漳廈安民禦賊狀辛醜九月》,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林樹梅的詩集,首先是《嘯雲山人詩鈔初編》四卷,此本有高澍然的點評,疑是就正于高氏、為高氏刪定之本。高澍然卒于道光二十年三月,前此一年林樹梅曾到光澤謁其師,此本所錄詩亦止于道光十九年。其次是《嘯雲詩鈔》八卷,此本載詩止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樹梅卒于咸豐元年,林樹梅的詩還有四年左右未刻。劉家謀《為嘯雲刪詩畢未寄去而訃音至矣》云:「嶺海茫茫幾霸才,重洋兩度寄詩來。一編讀罷成遺草,商略何因到夜台。」(《觀海集》卷三)樹梅請時為台教諭的劉家謀刪詩,當包括道光二十七年以來之詩,可惜詩稿已不可尋。萬幸的是, 1910-1920年代,樹梅族孫林策勳在其族兄破簏中覓得手鈔本五十多首,於1955年在菲律賓以《嘯雲詩存》之名出版,這些詩不少是樹梅晚年之作。2005年,臺灣古籍出版出版了郭哲銘先生的《嘯雲詩編校釋》,是第一部林樹梅詩集的整理本。
我們這次整理出版,把嘯雲詩、文合為一帙,總名為《嘯雲詩文鈔》。詩,以《嘯雲詩鈔》為底本,校以《嘯雲山人詩鈔初編》。《嘯雲詩鈔》之後,續以《嘯雲詩存》。《嘯雲山人詩鈔初編》有錄,而《嘯雲詩鈔》未載及其他佚詩,編為《嘯雲詩鈔輯佚》附於其後。文,以《嘯雲文鈔》為底本,校以《嘯雲山人文鈔初編》。《嘯雲山人文鈔初編》有錄,而《嘯雲文鈔》未載其他文(不含《靜遠齋文鈔》),編為《嘯雲文鈔輯佚》附於其後。《嘯雲山人文鈔初編》有目無文者,別輯為《嘯雲文鈔輯佚存目》。《靜遠齋文鈔》及《說劍軒餘事》文不多,難於單獨排印出版,亦附于文之末。《嘯雲文鈔》有周凱、高澍然等的評語,本書依其體例仍附于各文之末(《靜遠齋文鈔》僅錄不見於《嘯雲文鈔》和《嘯雲山人文鈔》9篇)。《嘯雲山人詩鈔初編》亦有高澍然的評語,然高氏之評是點評,夾註於行間,故不錄。《嘯雲文鈔》有高澍然序,本書已將詩、文合為一帙,故將文序移至卷首詩序之後。本書附錄三種,一是《諸家贈序倡和與題詠》。二是林樹梅傳記。林樹梅傳記見於方志或筆記的有多篇,然多輾轉抄摘,不遍錄,僅錄最早的或有代表性的3篇。三是我們自撰的《林樹梅年譜簡編》。
在點校整理的過程中,汪毅夫老師特送來他珍藏的《嘯雲山人文鈔初編》、《嘯雲文鈔》複印本;臺灣地區的陳德昭、陳益源、廖一瑾、吳福助、黃振良、陳長慶、楊永智、郭哲銘、賴麗娟、林勝勤諸位先輩或師友,或贈書,或指導;陳慶元教授通讀了書稿。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限於學識,在點校整理過程仍存在不當或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附言:《嘯雲詩文鈔》將交上海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