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奇人軼事》開科第一陳顯傳奇
小夏興、大人物的故事
一個金門人可能沒聽過,或不曾去過的地方
一個誕生國家金牌教練的小村莊
一個一代偉人經國先生曾駐足的地方
一個金門先賢傳奇人物陳顯的故居
金門縣由大金門、小金門等十餘個島嶼組成,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其中,大金門本島的面積只有一百三十四平方公里,形狀乍看仿若運動的啞鈴,而且,東半島有太武山,西半島則多丘陵地,形成兩端碩大、中間狹窄;而最狹窄的地方,東起成功與夏興之間,西到中蘭與瓊林一帶,全長約莫二公里。特別是金門北岸自瓊林、后沙起,迤邐至古寧頭一帶,都為平坦沙灘,沿岸礁石不多,是船舶理想登陸搶灘的地點。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徐蚌會戰」國軍潰敗,共軍順利越過長江之後,一路勢如破竹「解放」江南各省。同年十月廿五日深夜,九千餘共軍分乘百餘艘漁船或舢舨,分別由蓮河、大嶝、后村等地出發;大型機帆船船首堆著防禦砂包,搭載半個連的武裝兵力,小舢舨則船首架著機槍,三、五人一組划水前進,企圖藉著夜幕掩護強行登陸金門島,殲滅國軍殘餘部隊,目標就瞄準島上地形最窄的中蘭、瓊林地帶,準備將金門切割成兩半,再分兵兩路南、北進擊,一路北攻太武山,控制東半島;另一路南下縣城,一舉「解放」金門。
據說,共軍進攻金門的當天傍晚,部隊集結出征前,每個士兵口袋分配兩把花生米,指揮官遙望隔海對岸的金門太武山,信心滿滿向士兵宣布:
──明天清晨,我們在太武山上集合吃早餐!
豈料,當夜東北季風突然轉強,走在前面的領機帆船順風而下,逐漸偏離目標航道,押船的共軍頭頭見狀氣急敗壞,揚起鞭子抽打臨時徵集而來的船伕,不知是把他打傷或打死,指揮船失去控制,被強風吹向南邊的古寧頭和安岐一帶,因此,後面的兵船也跟著隨波逐流。
恰巧,戍守古寧頭的國軍部隊,是八年對日抗戰自動請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青年軍二○一師部隊,其中裝備和戰力最強的六○一、六○二兩個團,擔任瓊林至后沙、嚨口、湖尾、古寧頭一帶海岸防務。因此,共軍強行登陸時,在海灘遭青年軍迎頭痛擊,天亮之後,從東半島陽翟趕來的坦克車,加入掃蕩流竄的共軍,隨後,從台灣起飛等噴射軍刀機臨空轟炸,投下汽油燃燒彈,把擱在海灘的共軍運兵船燒燬,總計登陸共軍被俘七千餘人,其餘被殲滅在灘頭與岸際。
經過「古寧頭大捷」之後,一路吃敗仗的國軍部隊,終於穩住陣腳,扭轉頹敗局勢,才得重新整軍經武,在復興基地開創「台灣經濟奇蹟」,否則,中國近代史可能全面改寫!
所以,就戰略地位而言,金門島上最狹窄的地方,形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樣的,就島上交通樞紐而言,往來東西半島,也必需經過狹窄的地方。諸如,從東半島有「金門西門町」之稱的新市街,到西半島首善之區的金城市街,自古以來就有二條捷徑:其一、是沿著海線經后園和夏興;其二、是依著太武山麓經 國父銅像。
然而,由於經銅像的太武山路段,靠近「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軍事要塞戒備森嚴,早期是管制,不可自由通行,近年來雖開放,但夜間仍架設「拒馬」管制阻絕;因此,一般人通常習慣於走后園經夏興段,可惜該路段不但既彎、且狹、又多坡,足以媲美台灣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轉。
近些年來,島上車輛急驟增加,經后園和夏興的這一段路,除了是連絡新市和金城二大市鎮間的主要交通幹道,更是機場、碼頭客貨吞吐必經之路,每日往來車輛川流不息,所謂「行車、走馬三分險」,由於路況不佳,這些年來,平添無數輪下冤魂,甚至,早年連能橫衝直撞的軍方坦克車,也曾在后園彎處翻覆爆炸起火,可見走在這條路上,若是一步不留神,恐怕真的會「一失足成千古恨」!
說到路彎多坡,夏興和成功間的徒坡,算是島上最險峻的了。因為,上坡車無不老遠就得加足馬力向上衝,而下坡車則務必緊踩煞車,握穩方向盤,小心翼翼地讓車子平穩地滑下斜坡,因而每一個路過的駕駛人,任誰都不會多費心神,去留意斜坡北側半山腰間,尚有幾戶人家和一幢宗祠。
尤其,那幾間紅磚古厝,無論架構和格局,和島上的傳統閩南建築,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有誰知道這個叫「小夏興」,僅有幾戶人家的小村落,已屹立在那裡超過六百年以上的歷史哩!
其實,「小夏興」村子雖小,卻是源遠流長,地靈人傑震古鑠今,不但是明朝金門先賢傳奇人物陳顯的故居,故總統 經國先生也多次在那裡駐足。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並不起眼的小村子,前些年更誕生國家舉重金牌教練陳嘯虎,他的子弟兵經常出國比賽,屢為國家、為金門爭取莫大的榮譽;也就是說,「小夏興」有大人物,也有值得千古傳頌的故事!
話說「小夏興」,位於夏興西南方一百公尺處,隱在舊軍營樹叢的山凹處,若非仔細去尋找,實在很難發現樹叢後面還別有洞天!
當地的居民,稱夏興為「大社」,叫小夏興為「小社」。其實,夏興古時候稱作「下坑」,和隔著一條山溝的「陳坑」相鄰而立;而「小夏興」古時則稱作「轎裡」,顧名思義,想必是和轎子脫離不了關係,事實也正是如此。
據夏興的耆宿表示,夏興和小夏興的陳氏先民,本係同源,均是六百多年前由河南省遷徙而來,在那裡開山闢地,築屋而居。由於位於花崗岩的太武山南麓,盡是崎嶇的山陵地,根本沒有綠野平疇可耕作,更鑿不出水井灌溉。
幸好,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由於小夏興濱臨大海,且是一個不錯的深水港口,居民大都當起「行船郎」,有的跑東洋日本、有的跑上海、有的跑天津,每當輪船靠岸,便帶來許多旅客,因而岸邊備有許多轎子,專作疏運旅客,久而久之,就成了轎子的招呼站,因而得名。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之後,夏興成為軍事重要駐地,阿兵哥消費帶動商機,靠駐軍消費的商店應運而生,鋼筋水泥的樓房取代紅磚瓦屋,原有古樸鄉村風貌逐漸消失;而「小夏興」原有一些傾圮的房舍,被劃入軍區鐵絲網裡,埋入蔓草之中不復見,碩果僅存的幾間磚瓦房,和一幢宗祠,歷盡歲月風霜的浸蝕,顯得老態龍鐘,但仍保持閩南傳統建築的采韻,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而唯一的一座宗祠,陳氏子孫於民國六十二年斥資整修後,經過了廿七個寒暑,雕龍畫棟鮮麗的油漆早已褪色斑剝,正門的一付對聯也模糊得無法辨識,只有左右兩側窗櫺上「左昭」、「右穆」四字依舊清淅可見。因而於民國八十八年,陳氏族裔再重新翻修,如今,宗祠重現雕樑畫棟,景緻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很榮幸,我們獲得出生於夏興,平日勤於讀書,熱衷地方文史研究、寫作,目前擔任國小校長的陳為學先生引導,有機會走進小夏興的陳氏宗祠堂參觀。首先,映入眼廉的,是正廳的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進士」匾額,下沿則寫著「開科第一」的紅底金字。同時,正廳裡面,則懸掛著一塊綠底金字「志鏗金石」的匾額,兩塊匾額顏色鮮艷,顯得耀眼奪目。
根據陳為學校長的解說: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洪武五年,小夏興人陳顯(字希文,榜名顯。號南海),在京試以禮經登魁,是明代金門殿試中舉的第一人,因係明朝開辦之首科,因而有「開科第一」之稱。陳顯在金鑾殿袍笏加身,先後奉派擔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隰州(今山西隰縣)、德州(今山東德縣)等地三任知州,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後來,朝廷知道陳顯精明幹練,為官清廉,將他調入京城。明成祖為燕王時,非常賞識其才能,特任為掌書記,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主任祕書或秘書長之類的官位,朝廷之倚重,可見一斑!
然而,由於陳顯與燕王朝夕相處,深知他生性多疑、心存不軌謀反篡位,幾次利用休閑與他博棋對奕的機會,曾多次暗示和進諫,但並不能改變燕王心態,因此,陳顯假藉身體有病,辭官歸隱故里,回到小夏興,過著閒雲野鶴的平民百姓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