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那天,我們在新店碧潭拍外景,鍾總駕車趕來看戲,他把鮑剛和我喊到身旁,悄聲說:「阿葆願意。她很佩服你,人品好、學問好,只有一個小缺點,打麻將。」
這個結論使鮑剛喜出望外。鮑剛執導這部《悲歡歲月》非常順利,提前殺青。推出後賣座不錯。鍾總便催鮑剛利用這個機會結婚。但是,鮑剛卻不同意,他想休息兩個月,準備結婚。鍾總感到訝異,我也訝異,這到底是啥原因?我問鮑剛,他支吾以對。讓我陷入五里霧中。
那日,我接到鮑剛的電話,他約我在西門町一家整型外科醫院會面。我嚇了一跳,問:「誰進了醫院?」鮑剛說:「你一個人來吧。這是過去政工隊的老戰友。」
找到那家醫院,才發現是他躺在床上。見面後,他迅速地坐起來,笑了。
你躺在這裡幹啥?
住院呀。
啥病?
沒病。
你沒病住院幹什麼?
馬上結婚,我不作整型手術,怎麼當新郎?我虛歲六十一啦。還讓我上前線當兵,而且是炮兵,行麼?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來醫院幾天了?
剛好一個禮拜。我打電話就是請你陪我出院。
醫藥手術費付了麼?
他點了頭。
什麼手術?
鮑剛尋思了一下,像忘記了台詞,最後從嘴裡蹦出四個字,「放大加粗」。
我的親大媽呀,鮑大導演,你做這種手術,若是被記者知道,以後怎麼敢在台北街頭走路?
鮑剛倉促地換了衣服,收拾皮箱,戴上墨鏡,像刑警似地把我押上計程車,兩人在巷口下車,然後慢步返家。這件秘事一直深藏在我的心底,連余敏也不知道。電影公司的職工都說鮑導演去了香港,和父母親人會面。鍾岳知道鮑剛患了闌尾炎,住院動了切除手術。
農曆七月初七,情人節,鮑剛和芮葆在台北國賓飯店結婚。電影導演結婚,是家喻戶曉的佳話。儘管新郎年屆六旬,但是化妝之後,儼然英俊青年,禮堂擠得滿坑滿谷,人山人海,這不是鮑導演的吸引力,而是爭先恐後親自來找電影明星簽名的。
我送給鮑剛的賀禮,實在不登大雅之堂。余敏批評我有點缺德。但是,新郎卻樂不可支。我的賀禮是六十顆威爾剛藍藥丸,並將每次服用劑量、時間,詳細告訴了鮑剛。
阿葆如果發現,我怎麼向她解釋?
你說這是芬蘭最新製作的深海魚片,對老年人的眼睛有幫助。
鮑剛婚後非常幸福,精神煥發,彷彿年輕了十歲。他對阿葆寵愛至極,讓人羨慕得直流口水。人在福中不知福,老鮑還偷偷向我發牢騷:「阿葆是個醋罐子,只要我跟年輕女孩說一句話,回去便得受到批判鬥爭。」
活該!誰教鮑剛去動手術,這不是報應是什麼?
次年春天,陽明山的杜鵑花、櫻花盛開的季節,阿葆破腹產生下一個男孩兒,取名鮑春。老來得子,如痴如醉,鍾老總為了體貼他照顧妻兒,只得請何暢來導演。鍾總的話十分貼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何暢導戲,丁紅的地位隨之昇高,而且歌曲成為影片中的重要部分。這是鍾總料想不到的變化。新片推出,湧進了不少青少年和熱愛歌曲的觀眾,而且港澳星馬也非常賣座,這又是讓鍾總喜出望外的事。
儘管陽泰電影公司職工努力拍片,為國產電影貢獻力量,但在形勢比人強的客觀條件下,不少電影觀眾被電視劇拉走,不僅台北,香港亦是如此。鍾岳年事日長,他已提不起挑戰的勇氣。電視劇為了爭取觀眾,已完全走向商品化。只要觀眾喜歡,能拖則儘量地拖。海峽對岸江青有句名言,「權,權,權,命相連」,台北電視圈也有名言,「拖,拖,拖,錢則多」。台北電視劇撰稿人,皆躲在幕後,既不被重視,亦不被宣傳,觀眾看電視只認演員,連導演導播也不放在眼中。編電視劇是一個小組,分場編寫,拚湊而成,這是二十世紀台北電視劇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