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奇人軼事 金門第一才子許獬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怡種。
點閱率:996

 其三:一夜趕寫九十九篇文章
相傳有一次,許獬的父親將出遠門,擔心兒子沉迷嬉戲,將荒廢課業,所以,臨行前把他叫到跟前,告誡一番:
──為父將出遠門,你每日得寫一篇文章,不得短少,否則,等我回來時,將重重處罰。
 豈料,所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待許父踏出家門,許獬正像飛出籠中的鳥兒,一溜煙便不見人影,忘卻每天要寫作業之事,村前、屋後,甚至是田野、海邊,都可看見許獬與玩伴嬉戲歡笑的身影,儘管許母一再叮嚀,要他記得父親規定要寫的功課。可是,每次許獬均敷衍應付:
──沒問題啦,那是小事一樁!
歡樂的時光,彷佛是長了翅膀似的,一晃眼的工夫,已是許父出外第九十九天,當天傍晚,許獬從門外嬉戲回家,許母和往常一樣,一邊在廚房做飯,一邊嘮叨責問:
──明天,你爹就要回來了,功課都沒有做,看你怎麼辦?
許獬曲指一算,趕緊衝進書房振筆直書,一篇又一篇,忘卻饑腸轆轆,縱然許母再三催促吃晚飯,許他猶充耳不聞,手中之筆寫個不停,最後,竟累倒趴在桌上呼呼大睡。
隔日早上,許父回到家裡,搖醒仍在酣睡的許獬,仔細清點書桌上已寫好的文章,總共有九十九篇,不僅字句筆筆工整,且篇篇創意新穎。
一夜連趕九十九篇文稿,其文思泉湧與如數繳件的功力,連許父也訝異不已。
其四:載載載童生、朝朝朝天子
金門南門海邊渡頭,是考生搭船到同安,再經驛道進京的起點,所以稱然「同安渡頭」。
有一位年輕時曾醉心於科舉,卻屢試不第的「船老大」,每次載運學子渡海去應考,總是百感交集,常常不甘寂寞,試圖藉著展露才學,出些對子為難考生。
明萬曆廿九年,許獬準備搭船進京趕考,當他來到南門「同安渡頭」,發現十餘位同是背著書簍的考生,滿面憂愁站在岸邊上不了船。因為,「船老大」出了一個上聯:「載載載載載童生」,言明若有人能對出下聯,願免費載大家過海去應考,否則,「寒窗苦讀」那麼多年,若是連船伕這一關都過不了,京城也甭去了,請大家回家再苦讀,免得白白浪費金錢。
正當大家面面相覷、絞盡腦汁大半天,遲遲想不出適當下聯之時,「船老大」己不耐煩揮著手:
──回去吧!回去好好用功苦讀,明年再來!
這時,恰好許獬趕到,問明緣由之後,獲悉上聯的意思是「一年又一年,一趟又一趟,載運童生去應考。」於是,許獬大聲問:
──阮若是答出下聯,是不是真的免費載我們過海?
「船老大」回曰:
──絕不食言。
這時,許獬不急不徐地對出下聯:
──朝朝朝朝朝天子。
意思是「每天早朝,每個朝代,都要朝見皇帝。」不但對仗工整,且涵意深遠。「船老大」頻頻點頭稱許,態度急轉彎,很客氣的請大家上船,立即起航免費載到同安,並祝福大家金榜題名。
其五:天下第一 ,許獬進士頭
金門古時候棣屬同安縣,許獬居住的后湖村,為翔風里十九都。由於他博學和多才,文章四海傳誦,更為同安縣「會元傳臚」第一人。尤其,金門考生進京應試,必須經同安的小盈嶺,順著泉州驛道北上,許獬自是不能例外,他曾在科考沿途發生許多趣事,在閩南地區為人們津津樂道。
話說有一次,許獬進京科考途經晉江,想拜訪鼎鼎大名的「天下第一通,晉江陳紫峰」,希望登門請益。
果然,許獬來到陳紫峰的學堂,行禮如儀之後,但見一群學童在梧桐樹下玩耍,有人用竹竿敲打樹上的果實,梧桐子彈落地上滾來滾去,學童爭相撿拾嬉戲,大家玩得很快樂。
陳紫峰見狀,即時出了對句上聯: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由於「童」與「桐」均為應時景物;「落」、「樂」皆取其諧音。於是,許獬沉思一會兒後,立即對出下聯:
──許獬過苦海,苦海盡,許獬進!
因為,「許獬」與「苦海」是應時景物;「盡」與「進」,整句用閩南語唸起來亦是諧音,而且,巧妙地套進自己的名字,在「天下第一通」陳紫峰的面前,不甘示弱表達迢遙渡海,苦盡甘來,必將在考場「中舉」。
兩人藉著對句心領神會,彼此相談甚歡,結為莫逆之交。後來,許獬在會試及殿試皆獲第一名,成為同安縣「會元傳臚」第一人,因而有「天下第一通,晉江陳紫峰;天下第一 ,許獬進士頭」的民謠在閩南地區流傳。
其六:狀元阮毋知,會元荷包內
相傳許獬科考途中經過泉州,遇到一位自命不凡的考生,常詡「必登魁首」,耳聞許獬博學多才,實力超強,暗忖「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因此,聽聞許獬來到泉州,千方百計打探下榻的客棧,並訂房同住接近,以便了解虛實,定奪參加會考的科目。
有一天,泉州考生見許獬客房門外書著「會元」兩字,滿臉疑惑地問:
──你這麼有把握?
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畢竟,許獬亦非泛泛之輩,早已洞悉泉州考生的陰謀詭計,因而將計就計,準備來一場「諜對諜」大作戰,讓他知難而退。所以,許獬才故意在門外書著「會元」兩字,下等著泉州考生上鉤問起緣由。於是,許獬回曰:
──狀元阮毋知,會元荷包內。
然而,泉州考生仍不死心,常藉機邀宴飲酒作詩,暗地裡卻希望把許獬灌醉,讓他酒後吐真言。某日酒過三巡之後,泉州考生吟出一對上聯,特向許獬討教:
──冬雪造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
許獬雖博學多才,也帶有一些酒氣,但終究不是詩仙李白,未能「斗酒詩百篇」,三杯黃湯下肚後,竟頭昏腦脹答不出來,便假裝不勝酒力欲提早就寢。回到客房躺在床上,許獬輾側反側難以入眠,苦思找不出適當的對句,因而準備趁東方天際露白之前,收拾行囊悄然離去,就在推開房門的當兒,瞥見天邊朝霞雲彩,觸景生情悟出下聯:
──秋雲排羅漢,風吹移步往西天。
果然,泉州考生知難而退,未敢與許獬報考同科;而許獬一舉高中「會元」與「傳臚」,成為同安縣的「會元傳臚」第一人。四百年來,「狀元阮毋知,會元荷包內」的故事,依然為人們所傳頌。
其七:日日冬至 夜夜元宵
相傳許獬與金門考生一行人離開泉州之後,途經惠安洛陽橋,見橋邊有間草寮,懸掛著「湯圓」的招牌。有人提議:
──大家走累了,何妨到寮裏歇腳,順便品嘗湯圓的滋味。
店主見來客是一群背著書簍的考生,喜孜孜地熱忱招待,也想試試他們的學識,便對大家說:
──我出一個對子,如果有人能對出,那麼,今天的湯圓免費招待!
──好吧,好吧!試試看!
金門考生七嘴八舌,異口同聲表示願試試身手,希望享受免費湯圓。
因為,湯圓是冬至應景食品,一般人都稱為「冬至圓」。畢竟,店主賣湯圓,希望每一天都像過冬至一樣,湯圓熱賣大發利市。所以,他出的對句上聯是:
──草寮頂上,日日冬至。
同行的學子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人敢出聲。斯時,許獬不慌不忙舉手發言:
──洛陽橋下,夜夜元宵!
店主見他對答工整,且涵意深遠,便招待大家享受免費的湯圓大餐。
其八:夜宿安溪,楹聯塗鴉
相傳金門進京科考學子一行,沿泉州驛道北上,某日傍晚路過安溪,見一祠堂大門未關,為節省住宿客棧的開支,決定進去暫住一宿。
豈料,約莫半個時辰,該宗祠族裔多人趕到,指責學子未借先住,不懂得規矩,嘲諷「書讀佇胛脊」,必將名落孫山。因此,金門學子趕緊哈腰致歉,才未被掃地出門餐風露宿。
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進京趕考的窮學生,只是路過借住一宿遮風避雨而已,又不是長期強佔不還,何必如此苛責羞辱?當天晚上,許獬愈想愈氣,睜著雙眼徹夜難眠,瞧見正堂楹柱,左邊寫著:
──文士武士天下士士敬君子君子敬士。
而右邊楹柱空著,僅貼著一張褪色的紅紙條,歪歪斜斜地寫著:「期望後代子孫能對出下聯」,從各種跡象顯示,該楹聯已懸空數十年之久。
於是,許獬靈機一動,拿起筆來,在懸空的楹柱上寫著:
──臭猴死猴安溪猴猴罵豬哥豬哥罵猴。
許獬寫畢,未待天明,趕緊叫醒同伴迅速收拾行李,星夜逃離現場。
天亮之後,該宗姓族裔見狀,火冒三丈,不在話下;但有一位耆宿認為,塗鴉者非等閒之輩,這名考生將來必定「中舉」,不如禮聘他幫忙完成下聯,但金門學子已遠離,追不回來了。
其九:曉行又曉行
相傳金門學子一行離開安溪之後,爬山涉水又走了一天路,傍晚時分來到一間客棧,大家精疲力竭想早早歇息。
可是,客棧裡也有其他赴考的書生,其中有兩人在正廳裡,一邊飲酒,一邊吟詩作對,嚷著:
──曉行又曉行,十里天未明!
由於想不出接續的詩句,卻一遍又一遍,重複地吟唸著相同的句子,音量撿雜著酒精,至為聒噪惱人。許獬聽得很不耐煩,出面制止:
──太吵了!小聲一點好嗎?
兩位吟詩書生,未多加理會,繼續吟唱:
──曉行又曉行,十里天未明!
許獬終於開始有點按奈不住:
──想不出下聯,別在那裡丟人現眼!
二位書生仍視若無人,繼續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吟唱。
 最後,許獬覺得忍無可忍,決定「以其人之道,還各其人之身」,也故意放聲吟唱著:
──不見書生面,只聞放屁聲。
因此,那兩位書生很不服氣,藉著酒膽以髒話開罵,許獬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雙方吵了起來,進而準備大打出手,最後鬧進衙門裡,雙方互控被侮辱。升堂之後,縣官令兩造從實招來,要求將事件經過敘述一遍。於是,兩位書生搶先著發言,異口同聲吟出:
──曉行又曉行,十里天未明!
許獬聽後暗笑在心裡,緊接著回應:
──不見青山面,只聞流水聲。
縣官聽後拍手叫好:
──對得好,對得好,哪有不雅髒話辱罵人?
於是,將雙方訓誡一番後斥回。
其十:皇帝測文才 頂真句作詩
許獬博才多學、機智過人,文章四海傳誦,連神宗皇帝亦有耳聞,但對其作詩功力,仍半信半疑。
因此,神宗皇帝特召許獬進宮,親自令以「天」為題作詩,且首尾皆要是「天」字,且各字間以「頂真句」連接。(註:頂真句,也稱頂針、聯珠、鏈式結構之文句。亦即將前一句尾字,作為後一句的首字,使兩句首尾相連,前後承接,產生上遞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用頂真法創制的聯語,要做到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明快,並非易事。)
相傳,神宗皇出完題,待敘明規定事項後,片刻之間,許獬的詩也寫好了:
──天為君為事,事事皆有道;道德有其門,門前生瑞草;草木又逢春,春夏好光景;景景宜作家,家貧出孝子;子孫皆有孝,孝而感動天。
神宗皇帝看過許獬的詩,仔細檢查,確實首尾有「天」,且前句尾字與後句首字相同,符合「頂真句」寫法,對許獬博學多才與機智反應,讚不絕口!
許獬一生的傳奇趣事,四百年來在閩南地區廣為人們所傳頌,無論是被譽為「天下第一 」或「金門第一才子」,應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同時,也印證金門是有歷史、有文化的島嶼!(下)
──寫於二OO九年二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