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不要唸資源班

發布日期:
作者: 乙照。
點閱率:671

教導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聖經箴言》22章6節
近期最困擾我們夫妻倆的,應是小兒每天不停的呢喃與呼喊,內容都是我們熟悉到耳朵長繭的,「我不要唸資源班、我不要唸資源班……。」
小兒約莫在三歲時被診斷出為高功能自閉症者,經歷了不解、不接受、求診、茫然,到最終的認命、不得不接受,一路走來的歷程及艱辛,總是不可免的,最難的是,如何向孩子訴說他和別人的確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自閉症的孩子,又稱作「星星兒」,為何有這樣的稱謂,我不是太清楚,但就我兩夫妻而言,孩子的心靈就如幽閉在遙遠的星球裡,日常的溝通固然問題不大,但如何讓他融入正常的人群,快樂、健康的學習,便是我們最大的願盼了。雖然理論上孩子的智力並沒有問題,但溝通障礙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這是不爭的事實,期望他會有好成績,不啻是緣木求魚。
到底事件的源起,還在成績及分數的高低上。
現在的小學生,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課業成績上的競爭是免不了的。為了不影響「正常」孩子的學習進度及教學氣氛,一般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除了班上的課程外,每天總有部分時數,會特別的被要求去上所謂的「資源班」。在「資源班」的孩子,除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之外,還有一些喜歡蹦蹦跳跳、學習不專心,甚至於只是學習成績普遍低落的孩子。我個人並不反對「資源班」的教學,畢竟「因材施教」是必要的;特別的孩子本來就需要一個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快樂、健康的趕上自己的學習腳步,幫助他們融入正常的學習氛圍。但問題是,「資源班」以外的孩子,如何看待這群「上資源班的孩子」。
曾經有位「資源班」孩子,在和家長逛夜市時,遭同班同學指點說,「那是我們班的,但他腦筋笨笨的,在上資源班……」對孩子、對家長而言,這種經驗絕對不愉快,也絕對不止一兩次。垂淚、痛心都改變不了事實,終於家長受不了了,到校力爭不肯讓孩子再唸資源班,學校的立場自然認為不宜,「既然學習有障礙就該特別輔導嘛,為了孩子好,家長該體諒配合,不是嗎?」但,孩子心靈的傷痕誰來彌補呢?聽說該家長最後堅持的理由是,「我的孩子只要日後可以為我傳宗接代就好,我不需要他有多好的成績!」這話當然帶有情緒性,卻是父母們最最退而求其次的願望,顯然孩子自己的感受更重要,今日傷害了孩子,誰能把握那日可以修建復原,讓他健康、無陰影的成長?恐怕誰都不敢掛這種保證吧!
德瑞莎修女曾說:「如果你批評他人,你就沒有時間付出愛。」我當然理解「批評」是沒有用的,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孩子的特殊,我還曾自告奮勇的要求老師給我向全班同學說明的機會,事實證明,情況是可以獲得改善的。那學校對此又做了什麼呢?
實話說,現在的國民教育已經相當專業了。老師們各司其職,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也有接受過特別訓練的專任教師專責輔導,學程上的安排是沒有問題的,但心理上的輔導,我卻認為應該多加強。但我所說的心理輔導,不單是針對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反是那些自認專業的老師們,甚至是一般學生。
因為自己孩子的緣故,我很早就接觸的特殊教育。從最早的感觀統合學起,到家長的心靈課程,無役不與。但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沒有針對一般的學生、老師們,學習如何了解特教生的課程呢?最多也只是放放宣導影片而已。他們不需要了解特殊教育下的孩子嗎?顯然我們的教育體系忽視了這一環,而這一環恰是特殊教育的最大罩門。曾幾何時,我們的願望只剩下希望孩子快樂,希望孩子的童年不要留下陰影?雖然,這是我們不得不承受的重,但我們也理解,這是上蒼給我們和孩子的人間試煉,我們實在無法要求所有的人都同我們一樣,用包容的眼光和心態接納我們本就與眾不同的孩子,但在學校的領域中,至少應該試著教導一般同學及師長們,試著去包容、平常看待世間的不同吧!因為「不同」,也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愛與寬容,不也是人生必須面對的課題嗎?
欸,無法要求他人,那就訓練自己和孩子更堅強吧!我常常這樣想,但事情終不可能如老師們說的那樣,「多訓練、多開導,對孩子就會更好。」因為,我終究無法理解我的孩子還受得了幾次挫折與創傷,又縱是當挫折不在的時候,他會不會傷害自己?這層反覆、無預警的折磨,真的會對孩子的健康、心靈更好嗎?我動搖了,再多的安慰、鼓勵,也無法使我更堅強。
又是一回學測。為了怕孩子的表現影響了全班的成績,我早早督促著孩子複習著一樣樣的功課、一道道的試題。或許沒人相信,我在乎的真的不是成績,而是與眾不同的孩子一次公平參與的機會;所謂「勤能補拙」,自閉兒的毛病畢竟不出在智商上,只要勤於溝通、複習,戰勝焦躁的情緒,表現並不會比一般孩子遜色。
我自認配合做好了一切相應的準備,再來就看孩子的臨場表現了。孩子放學回家後,問他考得如何?他回道,「沒有考試,在一間教室看影片。我不要上資源班了、我不要上資源班了……」又是一長串反覆的呢喃。學校排除孩子受測的權利,身為家長的我竟毫不知情?在一時情緒下,一通電話打給了校長,校長稱「此回是隨機抽測,很多學生都沒有考試,絕非針對我家孩子。」我又反覆的查證了各班的受測狀況,得到的結論卻是,只有資源班、轉學生,以及在家自學的孩子被排除在外。老師們委婉的解釋各種狀況,並給了我們一個「TASA」關鍵字,希望我們可以從網路上了解事件的真相。
關鍵字鏈結的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的「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細讀其建置的目的在於,建立國民中小學及高中職學生學習成就長期資料庫,以追蹤、分析學生在學習上變遷之趨勢,進而檢視目前國家教育體制與政策實施之成效;瞭解國內學校教育之現況,作為教育部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縣市政府教育局及學校推動補救教學之重要參據;分析學生在學習成就上之表現差異,藉此評估學生未來在學術方面能力之發展與社會期許;提供完整、標準化的量化資料,以供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員深入探討學生學習成就方面的相關政策議題等等。網站裡的內容洋洋灑灑、五花八門,但就是看不清同我家的孩子有什麼干係。我寫了一封電郵請教承辦單位,回覆如下:
本處所辦理「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施測學生,主要針對國小四年級、六年級、國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及高職二年級之一般身份學生進行施測,其他凡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鑑定,並符合特殊教育法第三條認定之身心障礙學生,則不列為施測對象。
顯然,是我誤會老師了,但,老師顯然也誤會我了。許多老師都以為我計較的是孩子的成績,所以會對此一事件有如此大的反應。重要的當然不是成績,而是身為教育者,何忍如此折磨特殊教育體制下的孩子與家長的心!
我們自然理解,既為建立資料庫就會有它的取樣標準,若計畫只在於調查學生學習成就的「常態性」,供作國家研訂課程與教學政策的重要參據,排除特殊孩子的施測,本就合情、合理。但明明就是一件簡單的事,學校為何不一開始就清楚告訴孩子及家長?非讓孩子再遭受一回挫折、讓家長再經歷一次磨難不可?
我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有「我們事前也不知道」,也有「可能怕早說,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吧」。不知道,不會開口問嗎?不說,就不會造成傷害嗎?而且從早已備妥的名冊、答案卡,以及試場布置看來,「不知道」顯然只是託辭。
又是一個寂寂的夜,孩子躺在床上,還再重覆著「我不要唸資源班、我不要唸資源班……」或許,我們真是無能為力的父母,甚至連「我的孩子只要日後可以為我傳宗接代就好」這樣的願望,都覺得奢求。我們該讓孩子回歸「正常的教育體系」嗎?有誰會想到,原想矯正孩子、讓孩子回歸正常學習的「資源班」,竟會成為他學習生涯裡最不正常的夢魘?我們當然理解,就算是同一種教育制度,執行起來也可能會有「春風化雨」及「一塌糊塗」的兩極差異。該怨誰呢?
或許你讀到以下這段文字後,也會同我一樣,心,泣著血……
被孩子戲稱為「資源回收系統」的支援系統,能否持續運作使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自尊自重地成長?期待一個不把孩子當垃圾看待的教育體系,應該不算是一種奢求吧!這絕不像孩子自稱的:「垃圾資源回收後,還是垃圾。」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