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戲‧童趣
手搖樂
一個人最自由,可四處尋寶。
冰棒棍撿齊二十支左右,可做涼扇。從前,大家日子過得辛苦,有零用錢的小孩極少,通常是聽到叫賣聲,才纏著大人要錢買。冰棒吃完後,也沒什麼公德觀念,就信手亂扔,所以,荒煙蔓草間、泥巴堆裡,只要細找,不難發現它的蹤影。也就因此,撿到的棍棒得經過沖刷洗晒,才能使用。其製作方式:取四支為緯,平均定位,插在木頭椅子縫裂處,再一根根切入,上下上下為經,編製成正方形,另取棍棒穿過中心,以為握把,便是神氣的涼風扇,若再加上彩繪,就更酷眩了。炎熱的夏天,手上有這麼一把,隨意招搖,真羡煞人也!
我性子又懶又急,總嫌冰棒棍難湊,舅舅卜卦館,香頭最多了,我一把一把抓起後,就橫七豎八的編排起來,不一會兒,一把紅吱吱、香艷喜氣的香頭扇就完工了。我手舞足蹈的揮著,急著到處獻寶。殊不知時值溽暑,一動就揮汗如雨,才一小段路,就暈得一手一臉紅通通的,像猴子屁股一樣。可恨我,還沒露臉,先給笑得灰頭土臉,這,豈一個「糗」字了得!
參觀打鐵舖
那只有一個人,怎麼玩呢?告訴你,在城隍廟右側、西門菜市場,被煤炭燻的一片黑的「打鐵仔店」,有著最「熱鬧」的風景。
每當「鏘!鏘!鏘!」打鐵聲響傳來,我湊熱鬧的興致就立刻全開。那轟隆隆的鼓風爐聲,如同打雷一般;從熊熊焦碳中出爐的鐵,又亮又白,就像太陽一樣。店舖內兩位打鐵師傅,赤膊的上身汗下如雨,他們分別掄起八、九公斤重的大鐵鎚,輪流對著燒得紅透的鐵器敲打修邊,每一落下,那激射出來的火焰,比春節、國慶日燃放的煙火還要閃亮。
我經常凝神看得發痴,猛回神,又站了個把鐘頭,而個把鐘頭的「落煤風」洗禮,燻了整身整臉的黑灰灰的,活像一隻「大烏鴉」。我雙手胡亂的往身上撲打,可恨這灰似乎越撣越多,真是「拂了一身還滿」,嚇得我趕忙回家,乖乖向洗衣服的姊姊們告罪求饒去!
串門子
一個人沒事忙,可往鍋貼大王對面巷子「沈家金紙舖」,湊熱鬧去。
紙舖生意興隆,每日高朋滿座。鄉下人進城辦貨,多在此歇腳等車(舊車站在外武廟前)。所謂「人嘴兩張皮」,這滿屋子人,就好蜚短流長。只見張大叔一言,李大嬸一語的,個個口沬橫飛,把那社會新聞說得繪聲繪影,如數家珍。大凡五里十鄉的八卦缺片,都可在這兒兜個齊全。
鼎沸的人聲中,間雜著輕重不同「叩、叩、叩」,循聲望去,幾個金紙師傅站在公尺高、兩人合抱粗的木樁前,拿著槌子敲擊鐵片,正熟練的在冥紙上鑽刻花樣。在師父旁邊的櫃子裡,堆放著各種紙錢和一式兒童啟蒙書,這是初學毛筆者的小楷描紅簿,小時候曾乖乖的描過幾本,詳細內容已不復記憶,就只「上大人,孔乙巳」兩句,深深鐫刻在腦海裡。
轉進院子,是住家型工廠,工作者大多是家庭主婦,攜小帶大的,孩子們亦可依其聰明程度,做貼金帛、鑽孔、穿線工作,賺微薄外快,貼補家用。清閑無事的我,最喜歡「轉」金箔:選方塊金箔一張,上面罩上透明紙,只消用指甲輕畫個圈,驀地變成幾十幾百張,就像變魔術一樣。偌大的院子裡活動的人多,我樂於隨興幫忙,工人們樂於有人相助,主人又不嫌吵,隨意晃悠,又是一天。
逐風雅
一個人孤單閒晃,隨性所至逐聲追景,也有獨樂之趣。城隍廟兩側牆上「乳燕飛」、「蝶戀花」畫磚,清靈幽雅。簷上點綴著人物、花鳥、蟲魚的交趾陶,色彩斑斕,姿態曼妙,唯妙唯肖,是落單時最佳的賞景處。遺憾的是,對個兒小的我來說,它們都太高了,得踮著腳尖、拉長脖子、外加細瞇著眼,才能瞧個仔細;而真瞧仔細了,隔天,準叫你的脖子酸到不行。
座落於城隍廟右側對街「許家醬園」隔鄰的「軍人招待所」,是棟宏偉的巴洛克建築。終年不開的側門上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山頭裝飾著小天使、愛神雕像,雪白清淨,栩栩如生。可惜西方雕塑都是裸體,羞得我走過去的時候得低悶著頭,就算四下無人,也不好意思多瞧,須當心「匪諜就在身邊」,萬一被說傳出去,可沒臉見人。
中興路口小小的「土地公廟」,內壁飾著「二十四孝」畫磚,設色鮮艷,形象逼真,每幅圖畫上加註成語,點明故事,確能發揮「寓教於樂」功效。我每次挨罵委曲時,就往廟裡蹲。哭累了,又不想回家的時候,在百無聊賴情況下,只好悻悻然的把二十四孝故事,複誦一回,再摹畫一遍,或逛逛擺在廟門口的童婆婆零食攤,玩「再抽」、「黑馬·白馬」、「抽無食 」,玩完了,氣也消了。
沿著土地公廟往「南門街」走,經麵線糊店、理髮小舖,就到金城最有名的「茶桌仔」。這間小茶坊,是男人的八卦亭,他們除了閒啜香茗,聊天對奕,吟詩論事外,還會即興管絃呢!擅拉二胡的許爺爺,會彈月琴的李大叔……只要能湊出個數,他們就止不住雅興,對上一段。開場演出時,我總愛貼身站著,就近觀賞南管歌者「嗯嗯啊啊」怡然陶醉的表情,或盯著拉胡、撥絃、打鑼鼓的猛瞧,妄圖學個一招半式。看累了,就瞇起眼,隨著音樂抑揚,跟著老人家搖頭晃腦,附庸風雅一番,倒也有些逸趣。
製作玩具
小時候,人人都是玩具作業員,戶戶都是玩具加工廠。雞毛數根、銅錢兩枚,加上塑膠布皮綑綁後,就是「毽子」。雄健的大公雞,翅膀羽毛長又翹,七彩繽紛,是做毽子的最佳材料。當時家戶都有圈養雞鴨,羽毛的取得方便,除非苦心孤詣於配色,才須「覓佳人」般費心張羅。不過,別人家的雞毛亦不難拔,小蝕把米,即可順利就擒;惟拔毛動作遲疑不得,得快準些,小心主人聽到聲響,追出來一棍子亂打外賞一頓國罵。
尋根結實樹叉,切剪兩條腳踏車內胎,中間補上一小塊牛皮,縫緊綁實了,就是上好彈弓,再準備好一口袋小石頭,遑論是打果子、打鳥,或上南門河堤打彈塗魚,都無往不利。話說大伙兒心裡最想打的,其實是優雅的白鷺鷥,而畏懼於牠碩大的身軀,儘管手癢得緊,卻沒人敢冒險肇事。
取五公分粗的芭樂或龍眼新鮮樹幹一段,去皮後,削成一頭尖的鐘形,經過不斷試練、修改,使重量平衡、重心降低,再於底部釘上長釘,就是「干樂」(陀螺)。精擅此道者,會刨光陀螺表面上漆並雕花,再釘上「下墅」廢魚船上拆卸來的船釘,如此製作的陀螺,形式華麗,轉久性與拋準度均佳,所向披靡,與戰者無不望風而降。
挖寶
對了,光前路上有許多的水溝蓋,水溝裡不時藏著過路行人不小心滾落的錢幣。無聊時,就盯著水溝蓋,一個個仔細瞧。如果幸運的看到梅花開(壹元)或孫中山微微笑(伍角或紙幣),這時,得趕緊回家拿傢伙,管他是夾火炭的鐵鉗、鐵絲、衣架,凡是想得到的都用上了,只要能順利把它取出來,就無異發了筆橫財。
一旦幸運得財,姊妹們會自動為我攔截「賣霜枝」(冰棒)的小販。當時,賣冰棒的大都是頂著光頭,赤著腳板、個兒瘦高的男孩,渾身黝黑油亮,好似泡過滷鍋一樣。他斜背著的長方形木頭箱子裡頭,裹著層層毛巾,在毛巾裡面靜靜躺著的,是令人垂涎三尺的鳳梨冰、雞蛋冰。我神氣的取出銅板,特意挑選最喜歡的鳳梨冰,拿起冰棒,先大大的啃上一口,再讓大伙兒輪流舔著吃,這時,要有誰不守規矩,用力吸走糖水,必有一頓好打。
惟世事難如人意,往往徒勞無功,還常常圖利他人。因為,瞧我趴在水溝蓋上半天,誰不知裡頭暗藏蹊蹺。堂兄姊的手腳俐落,水溝蓋偏就又長在他家門口,循地利物力之便,還能不讓他取去。
當時口香糖是奢侈品,難得一見。當我嚼得起口香糖的時候,小學都快畢業了。我嚼著吹著,忽然想道:「在長長的鐵絲頭纏上口香糖膠,真是溝底撈錢的絕佳點子,如若當時有這麼件順手工具,就不用徒呼負負,望錢興嘆了!」但那閒的趴在水溝蓋上撈錢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結語
我有一份念舊成痴的心情。任何舊建築的拆除,我總會不捨地投以最後一瞥,深印在心底;而童年那群天真可愛的笑臉,是常存在記憶中的另一個畫面,至今不曾忘。這些古老的記憶、童年的夢,像金門高粱,愈陳愈醇,即使夾雜著苦難,也美的陶陶然。
懷想那年代的我們,居住空間很小,生活天地很大;要幫忙的事情很多,遊戲的時間不少;沒錢買玩具,手邊沒缺過玩具;不曾習過才藝,偏能化腐朽為神奇;雖是粗衣惡食,盡能幸福地吃穿。所以,我們不覺得苦、不怕累;我們天天笑、天天期待長大,相信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而這群同時期長大的四、五年級生,樂天知命、知福惜福,四肢發達且腦袋靈光。矢志於學的,「伯玉亭」旁「博士壁」鐫名流芳;赴台打拚的,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堅;守在家鄉的,則是推動今日小康金門的棟樑。
漫步在今日的金門,只見新式玩意多了,戶外活動的孩子少了;而少了孩子嬉鬧的城隍廟街道,便少了風情,顯得分外寂寥,心中不覺怏怏。回到家,面對多欲多求的新生代,又不免絮絮叨叨。正因為回憶中的童年與現代被困於水泥叢林、虛耗在電腦桌前的小朋友比起來,真的美太多了!所以,我將思緒輕輕拉回童年,細心的記錄、收藏著,並提供給新世代的你──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