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諺語
「諺語」是什麼?
禮記:「諺,俗語也」。說文解字:「諺,傳言也」。語言學家郭紹虞先生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諺是人的實際經驗之結果,而用美的言詞以表現者,於日常生活談話可以公然使用,而規定人的行為之言語」。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口語性,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口頭上經常使用,以最通俗有力、簡單易懂且含義深刻的話,由歷代祖先從實際生活環境中,仰觀天文氣象,俯察地理萬物,近看人生百態,凡待人處事、氣候變化的規律、飲食起居、民情風俗、人生經驗、道德修養等所觸發感悟而流傳下來的生活短語,那就是「諺語」。
「諺語」是語言的精句,一句不過十來個字或者更少的諺語,常隱含著一番大道理,如要詳細的解說,往往需要一大篇的文章始可詮釋得清楚;它雖然短小卻精悍,它已儼然成為先民社會生活中待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以及作為反映天候氣象、農作生產規律的經驗之指導參考寶典。「諺語」又是屬於廣義的「口頭文學」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很古老卻是生氣蓬勃,且廣泛的流傳在民間成為一種「常民文學」。時至今日,諺語仍然廣為人們所傳誦,歷久而彌新。我們金門的諺語源於中原文化,在一千多年前就隨著先民自閩南地區傳遞到金門來,縣長李炷烽在鄭藩派老師編著「鄉諺俚語采風情」序言中曾說:「在金門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集合眾多庶民的智慧,創作豐富而色彩濃厚的諺語,句句深含哲理,詞藻淺顯,任何人一聽,即可意會其含義,詞句容或俚或俗,有些微不典雅,但他卻是能以簡單之『一語』,譬喻複雜的人間事象,絕妙之處,令人拍案叫絕!」,所以「俗語」具有通俗、生動、形象、幽默等特點,它對人們的影響價值並不下於四書、五經。個人深深覺得「諺語」是我們金門人每一個家庭必備的傳家之寶,因此值得大家共同來學習。
俚語、俗語,其實都是諺語的同名異稱,它包括歇後語、慣用語兩種;又分為「普通語」、「母語」。茲分述如下:
諺(俗)語雖然是口頭的語言,有些是用來說明待人處事的道理,列舉常見的「普通語」句子如下:
「公道自在人心」。「一人做事一人當」。
「惡人先告狀」。「打開天窗說亮話」。
「不怨天,不尤人」。「神不知,鬼不覺」。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習慣成自然」。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眼不見為淨」。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欲速則不達」。「一動不如一靜」。「一發不可收拾」。
「牽一髮而動全身」「打破沙鍋問到底」。「先小人後君子」。「一步一個腳印」。
「心有餘而力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師」。「大人不記小人過」。
有些俗語是用來包含現實生活的體驗,例如常見的「普通語」句子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步不能登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個巴掌打不響」。「一步錯,步步錯」。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心不能二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千人所指,無病而死」。「上一次當,學一次乖」。「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俗語的語言,有不少隱含深刻的寓意,所表達的常非表面上的意思,而是比喻或是引申的意義。例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句原來是形容詩詞文章寫得波瀾疊起;現在則可用來比喻事物發展有起伏,或是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
至於「歇後語」是指說話時,把一段常用的語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幽默性的話語,「歇後語」可說是我國一種特具有的民族特色語言,這些語言來自於民間的現實生活、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傳說……等。「歇後語」常用的有兩種:
一是原始意義的歇後語──是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
二是擴大意義的歇後語──是指把一句話的後一半省去不說,北京又稱「俏皮話」。例如:「豬八戒照鏡子」,省去的後半句是「裡外不是人」。又如:「八仙過海」省去的後半句是「各顯神通」。以下所舉的是普通話歇後語,我個人一時所能想到的、又是常見的例句,在()內的表示省去的後半句,諸如:
十五個吊桶汲水(七上八下)。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不吃草(左右為難)。丈八(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愈看愈歡喜』)。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包公審案(鐵面無私)。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吃了秤錘(鐵了心)。豬八戒吞鑰匙(開心)。叫化子失火(無牽無掛)。
貓哭耗子(假慈悲)。打腫臉充胖子(要面子)。胖子觸電(肉麻)。
騎驢看劇本(走著瞧)。獨眼龍看戲(一目了然)。孕婦走獨木橋(挺-鋌兒-而走險)。浪子回頭(金不換)。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異想天開)。棺材裡伸手(死要錢)。
瞎子吃餛飩(心裡有數)。嫁妝一牛車(滿載而歸)。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買鹹魚放生(不知死活)。熱鍋上的螞蟻(自己著急)。關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瞎貓撞著死老鼠(正走運)。照葫蘆畫瓢(走了樣)。黃鼠狼向雞拜年(沒安好心眼)。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粉絲炒海帶(黑白分明)。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等等。以上的俗語詞句例子都是用國語發音的,「歇後語」或「俏皮話」有時候也可利用同音字,如:禿子打傘(無法(髮)無天)。「法」和「髮」是同音字。
我所知道的金門諺語:
其次介紹有關金門的諺語,當然俗語是人們生活體驗的金玉良言,也是我們偉大的老祖先遺留下來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關我們金門的諺語乃源於中原文化,在一千多年前就隨著先民自閩南地區傳遞到金門來,而且是一代傳一代的智慧結晶,這些諺語雖然都是以口語方式呈現,但它對人們的影響並不亞於四書五經,因為是通俗的語言,出自民間生活經驗的俗語,所以就是目不識丁的男女老一輩們都會聽、也會講。金門的諺語都是用閩南語發音,不只是「通俗好唸」,還有很美的「押韻」,例如:
「飼子無論飯,飼父母算頓」。「細膩貓踏破瓦,細膩查某腹肚大」。
「豬刀利利,賺錢不過後代」。「做人若有良心,初一、十五著免點燭燒金」。
「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惹熊惹虎,姆通惹著赤查某」。
「甘願嫁人挑蔥賣菜,不願嫁人共一 婿」。「時到時擔當,無米煮安籤湯」。
「倚厝(居住)著要好厝邊,作田著要好園邊」。「查脯人望人請,查某人望生囝」。
「雞工會啼應該,雞母若會啼著 」。「龍生龍、鳳生鳳,鳥鼠生囝會拍洞」。
「龜笑鱉無尾,鱉笑龜頭短」。「脹豬肥、脹狗瘦,脹人黃酸桶」。
「惡馬惡人騎,胭脂馬拄著關老爺」。「草蜢弄雞公,雞公一下跳,草蜢死翹翹」。
「魚食流水,人吃喙水」。「 親某親,伓值錢包圓山林山林」。「 親某親,老婆仔趴車山林」。
「臭屁不霆,霆屁不臭,若是安薯仔屁,會霆又閣臭」。「枵雞無惜箠,枵人無顧面皮」。
「差豬差狗,呣值該己走」。「加水加豆腐,加囝加媳婦」。「有食有行氣,有燒香有保庇」。
「 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送大餅」。「食乎肥肥,激乎槌槌」。
「目睭花花,瓠仔看做菜瓜;目睭霧霧,籃仔柭(芭樂)看做蓮霧」。
「 仔某,食糜配菜脯」。「食菜頭好彩頭,食菜豆食到老老老」。
「食乎飽飽等放假,穿乎水水等領薪水」。「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撚嘴鬚」。
「一人各一樣,無人相親像」。「 親某親,老婆仔叭車山林」。
「 婆 婆,床頭拍,床尾和」。「一人食一半,感情者未散」。
「飼囝是義務,食子看新婦」。「出門著看,關門著閂,烏鼻倉,呣通看做燒火炭」。
「食肉滑溜溜,討錢面憂憂」。「飼雞無論糠,飼子無論飯」。
「飼某飼到肥律律,飼父母飼到剩一支骨」。「千辛萬苦,攏是為著腹肚」。
我們金門的閩南語諺語非常之多,除了有很好聽的押韻之外,經過我個人的比照發現,在句式結構上,與普通話一樣,更講究工整的對稱,茲將之歸類為下列幾種句式:
(一)
對偶式──即句式前後兩部分,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義詞性,甚至平仄也相對,例如:
「父母疼細囝,公媽疼大孫」。「食父倚父,食母倚母」。
「飼囝無論飯,飼父母算頓」。「食飯食碗公,作穡閃西風」。
「客來掃地,賊去關門」。「笑人窮,怨人富」。
「查脯也著疼,查某也著成」。「在家日日好,出外朝朝難」。
「好人掠來縛,歹人放伊走」。「赤腳去逐鹿,穿鞋食鹿肉」。
「 某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食飯食俺爹,趁錢積私奇」。
「捷罵呣聽,捷打未疼」等等。
(二)
排比式──即句式前後的結構關係相同,部分詞語也相同,例如:
「人要面皮,樹要樹皮」。
「一下笑、一下哭、一下屎、一下尿」。「七分酒、八分茶、九分飯、十分糜」。「一句來,一句去,一句長,一句短」。「一緣,二錢,三水,四少年,五好嘴,六好膽,七皮,八棉爛,九強,十拚死」。
(三)
回環式──即採用回環式變換詞語次序,例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圓人會扁,扁人會圓」等等。
(四)
頂真式──即用前一部分的末尾作為後一部分的開頭,例如:
「猴罵乞丐,乞丐罵猴」。「雞驚老鼠,老鼠驚雞」等等。
大量的諺語皆講究字句整齊,結構勻稱,因為是民間口頭文學流傳最廣的一種形式,所以人們在創作時也注意到音律的和諧與節奏的鮮明,使大家能琅琅上口,更易於記誦。例如:
(二二句)有:「一鄉,一俗」。「近廟,欺神」。「引鬼,入宅」。「無牛,駛馬」。
「生龍,活虎」。「虎頭,蛇尾」。「龍爭,虎鬥」。「佛口,蛇心」。
「牛聲,馬喉」。「 雞,教猴」。「雞小,禮大」。「一鹿,九鞭」。
「胡蠅,貪甜」。「捉龜,走鱉」。「輕柑,重柚」。「臭桃,爛李」。
「七蔥,八蒜」。「死豬,鎮砧」。「樹大,影大」「搵鹽,齒交薑」等等。
(三三句)有:「人是妝,佛是扛」。「聽有聲,看無影」。「無毛雞,假大格」。
「香過爐,較會芳」。「也著神,也著人」。「佛祖面,羅漢骹」。
「未學行,先學飛」。「坐佇食,倒佇放」。「請人哭,無目屎」。
「錢四腳,人兩腳」。「正手入,倒手出」。「食若牛,坐若龜」。
「進無步,退無路」。「一分錢,一分貨」。「做戲痟,看戲戇」。
「牛過溪,厚屎尿」。「牛有繚,人無料」。「米成飯,即講呣」。
「佛祖面,羅漢骹」。「香過爐,較會香」。「送神風,接神雨」。
「五月颱,無人知」。「五月雨,驚查某」。「六月天,七月火」。
「春報頭,冬報尾」。「白露水,較冷鬼」。「七月半,減一線」。
「三時風,兩時雨」。「飼鳥鼠,咬布袋」。「青瞑牛,大目孔」。
「牛哭椆,人衰溲」。「牛屎龜,亂亂茹」。「踏馬屎,憑官勢」。
「掛羊頭,賣狗肉」。「雞仔腸,鳥仔肚」。「偷掠雞,無秤重」。
「青狂狗,食無屎」。「鯽仔魚,釣大魚代」。「開喙蚶,粒粒臭」。
「食甘蔗,隨目齧」。「一樣生,百樣死」。「腳尾青,蔭孝生」。
「自己撥,臭火囉」。「醜醜尪,食賣空」。「白露水,較冷鬼」等。
(四四句)有:「有食佇面,有穿佇身」。「尪生某旦,食飽相看」。「買賣算分,相請無論」。
「娶某大姊,坐金交椅」。「無冤無債,不成父子;無冤無仇,不成夫妻」。
「在職怨職,無職思職」。「食欲食好,做欲輕可」。「食人一口,還人一斗」。
「上天無門,入地無路」。「父老子幼,仙祖無救」。「仙屎呣食,食乞丐屎」。
「紙頭無名,紙尾無字」。「就伊的土,糊伊的壁」。「海水會乾,石頭會爛」。
「言多必失,禮多必詐」。「新例無設,舊例無除」。「小人得志,搖頭拌耳」。
「三分姿娘,七分打扮」。「三年一閏,好歹照輪」。「來無躊躇,去無相辭」。
「骨力食力,貧惰吞涎」。「阿彌陀佛,食菜拜佛」。「頂無過眉,下無過臍」。
(五五句)有:「食無一百歲,計較一千年」。「酒愈囥愈香,病愈囥愈重」。
「做無一湯匙,食欲歸糞箕」。「做牛著愛拖,做人著愛磨」。
「海枯將見底,人死不知心」。「好子呣免濟,濟子餓死父」。
「好人勸不聽,歹鬼招著行」。「好醜湯會燒,好醜某會笑」。
「胸坎若樓梯,腹肚若水櫃」。「五福難得求,富貴財子壽」。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心歹無人知,嘴歹尚厲害」。
「少年未曉想,食老呣成樣」。「雙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
「相尊食有剩,相搶食無份」。「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相罵無好話,相拍無好手」。「事前安排好,事後免煩惱」。
「細漢父母生,大漢變某生」。「有子有子命,無子天註定」。
「大賊劫小賊,魷魚劫墨賊」。「在生無人認,死了歸大陣」。
「雙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上司管下司,鋤頭管畚箕」。
「雙手抱雙孫,無手窗浪裙」。「禮教識透透,無鼎閣無灶」。
「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裁」。「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