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李白的「釣鼇詩」與釣鼇意識

發布日期:
作者: 吳翔逸。
點閱率:1,429
字型大小:

根據瞿蛻園等校注的《李白集校注》(瞿蛻園等校注,全兩冊,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當中,查找出李白所寫的「釣鼇詩」共計七首如下(按頁碼順序):〈猛虎行〉(頁四六二)、〈贈薛校書〉(頁六一九)、〈贈臨洺縣令皓弟〉(頁六四四)、〈留別賈舍人至二首〉(頁九三八)、〈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頁九四二)、〈同友人舟行〉(頁一一六四)以及〈登高丘而望遠〉。
筆者在此就將李白六首有描寫到「鼇」用語的詩作,總稱為「釣鼇詩」。探討其中心寓意主旨,即為其「釣鼇意識」。
釣鼇意識(目前針對李白詩範疇當中的「釣鼇意識」作過探討的,只有收錄於夏敬觀等著的《李太白研究》一書,由李正治教授所撰<李白的釣鼇意識>,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頁557-579。)乃針對李白的「釣鼇詩」的詩作引申而來,本論文將試著深入探討李白「釣鼇詩」當中所呈現的正反兩面意象與延伸意義,並藉由對其「釣鼇」詩作的剖析,進一步歸結出李白「釣鼇詩」的整體價值與內涵蘊義。
在李白這一類型當中的「釣鼇詩」當中,是屬於比較具有強烈負面的諷刺性,根據時代背景而言,正是說明安祿山叛軍以及亂臣賊子的象徵,包括了有〈猛虎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等詩作。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贈李白〉
杜甫就曾作許多歌贈李白的詩,其中一首說明了李白曾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籙」(道教的文牒或證件),正式成為道教徒。但是李白沒有煉成丹砂,更沒有得道成仙,所以說他有愧於葛洪。
杜甫也曾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但未見到,沒有成為道教徒,當然也是有愧於葛洪的了。不過這裏說的「愧葛洪」,主要是藉沒有煉成丹砂的事來說明在政治上都很失意。末句「飛揚」起,回歸到作詩本意,意思是希望李白不要太任性,應該收斂些。飛揚跋扈:豪放不羈,傲視一切。為誰雄:到底為了誰而這樣呢?
而李白的直率便清楚表現在詩創作上,將諷刺語言藉著象徵或譬喻帶入詩句當中,大大嘲諷當政時局的亂世之風。
在〈猛虎行〉與〈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這兩首「釣鼇詩」當中,將「鼇」代指安祿山的亂臣賊子,「鼇」的負面意象,使得「釣鼇」、「斬鼇」有了更理直氣壯的討伐理由與歌頌揮軍的快意,並完整表現出釣鼇意識的諷刺思想。
釣鼇意識的神仙思想
在李白這一類型當中的「釣鼇詩」當中,是屬於比較具有正面的隱士風骨,面對人生與生命的無奈,體悟出了另一種不得已的達觀與從容,藉由詩句表現理想壯志未酬的慨嘆與釋放,包括了有〈贈薛校書〉、〈贈臨洺縣令皓弟〉、〈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同友人舟行〉等詩作。
(一)藉神話自託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列子‧湯問篇第五》
「登高丘。望遠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黿鼉無所憑。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登高丘而望遠〉
上面由李白所寫〈登高丘而望遠〉一詩,「六鼇」典故乃出自《列子》,援用古代神話的「巨鼇舉山」傳說,在渤海東極遠的海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仙山,因五山漂無定處,天帝便命十五隻巨鼇用頭頂住,後來一龍伯國的巨人釣走了六鼇,使的岱輿、員嶠兩山失去依憑,沉入了大海。詩中寫出了六鼇已成白骨,其餘三座山亦早已不知去向。
(二)藉贈酬自說
〈贈薛校書〉、〈贈臨洺縣令皓弟〉這兩首「釣鼇詩」作品,明其字面上為贈予胞弟友人,實際上仍為藉詩自況其味。
「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
釣水路非遠,連鼇意何深。終期龍伯國,與爾相招尋。」〈贈臨洺縣令皓弟〉
〈贈臨洺縣令皓弟〉這首詩,全詩通過典故來寬慰李皓被停官。前四句、後四句各成一景,卻又融為一氣。一開頭前兩句,及引用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躬耕自適之典。下兩句,再次帶入陶淵明「無弦琴」的「知音說」概念,即「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與彈」,說明既無知音,何須彈琴,既無知遇,何須出仕來勉告皓弟。
再下兩句,援引《列子》之典,暗喻著自己想要有「一釣而連六鼇」的企圖,卻在事與願違之下,說明遠大的抱負,難以實申。末兩句,同樣用到了《列子》「巨人釣鼇」之典,意指當時雖然一連釣走六鼇,如今龍伯國我們亦不得尋,歸結全詩,暗喻即使停官,並不值得哀嘆。
文氣層遞的詩境就如同「知音」的三境界,即第一境聞曲而知其意,第二境聞音而知志,第三境默契於心,未聞而知音。在此藉由釣鼇意識的神仙思想,說明了告官無須憂心自擾,贈人也自贈,寬仁亦自寬。
釣鼇意識的侷限與實踐
當針對李白「釣鼇詩」中釣鼇意識的諷刺與神仙思想進行剖析的同時,也發現到了李白釣鼇意識的諷刺與離仙思想的局限性,若李白假使單單欲以「釣鼇」說明個人心境之轉合,大有「大鵬詩」流雲之姿;若李白假使單單欲以「釣鼇」說明個人心境之幽微,大有樂府詩之縈迂回折。
因此,李白「釣鼇詩」在其詩作的創作量上來說,為數並不多,也較不廣為人探討,但就其創作質上,更顯出其特出及其精細,並作仔細推敲,「釣鼇」、「斬鼇」都可相互對應於李白其它詩作中的「大鵬」、「長鯨」、「斬鯨」等,實可視為其意象經營的延續。
「海上釣鼇客」作為李白個人自詡的別名,一方面除了印證其「釣鼇詩」的實踐具現,另一方面,便可以視作李白「釣鼇」詩作與其個人的投射與結合的完美展現,這是在李白其它創作的形象當中,所獨獨具有的特色。
全文藉由分析李白「釣鼇詩」中釣鼇意識的諷刺與神仙思想,從其釣鰲意識的談起,再帶入「釣鼇詩」的文本進行討論,並延伸至李白釣鼇意識的局限與實踐的論述,「釣鰲意識」,乃針對李白的「釣鼇詩」的詩作引申而來。
本論述試將深入探討李白「釣鼇詩」當中,所呈現的正反兩面意象與延伸意義,清楚呈現李白「釣鼇意識」的創作特性,與這組意象經營的重大意義,更可歸結出李白「釣鼇詩」的整體價值與內涵蘊義。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