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田裡的鳥類
田裡的高粱成熟了,栗黃色的果實,串串飽滿,晶瑩亮麗,雖然現在高粱不是日常的主食,看了也會讓人垂涎三尺。
金門的農地都是旱田,因年降雨量不大,沒有水田。農作物以蕃薯、花生、小麥和高粱為主,不產稻米。在1940年代以前的貧苦時期,金門居民都吃蕃薯和麥糊為生,若能從廈門糴米回來吃,那是有錢人才買得起的事。後來軍管時期,為釀造生產高粱酒,供軍人飲用和銷售,鼓勵農民多種植高粱,以1斤高粱換1斤米為條件,居民才有米飯吃。
金門的農田,時常有許多種鳥類在活動,高粱田也不例外。高粱的播種始於晚春,它在才萌芽之初,田裡就有鳥類出沒。環頸雉和白胸秧雞會到田裡來抽取剛冒出土的新苗,有些農民會定時地燃放鞭炮來嚇唬這些鳥類,但效用不大。高粱長高以後,鷦鶯類和大卷尾會光臨來啄食莖和葉上的昆蟲,除去蟲害,對農作物有利。高粱果實成熟時,便吸引許多食穀和食果的鳥類如斑文鳥、金翅雀、麻雀、八哥、珠頸斑鳩、白頭鵯等來啄食,造成高粱嚴重的欠收。高粱收割之後,出現在田裡的鳥類有珠頸斑鳩、金背鳩、戴勝、八哥、白鶺鴒、喜鵲等,撿食掉落在田裡的穀類。高粱從播種到收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鳥類出現。
鳥類在高粱田裡的活動,從萌芽時的抽苗和果實成熟時的啄食,明顯地造成農民的嚴重損失。對於鳥類來啄食成熟高粱的現象,各地農民的反應不一:有些農民因種植面積大,產量多,不在乎少數鳥類的啄食;有些農民種植面積小,對鳥類的啄食防不勝防,就乾脆任鳥來啄食;有些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作物,於田邊架設鳥網,防止鳥類的入侵。這樣一來,雖然網殺了許多對作物不利的鳥類,同時也讓許多對作物無害的鳥類,如栗喉蜂虎、鵲鴝、戴勝、白鶺鴒等食蟲性鳥類冤死於網上。此外,死在網上的鳥類,大多都不處理,任其曝曬成乾屍,慘不忍睹。田邊架設鳥網的負面效應,就是破壞金門的自然景觀。在縣政府著力於發展觀光,宣揚金門自然景色美好之時,若到處佈有鳥網,切實會讓觀光客有不良的觀感。
鳥類與農民天生並非仇敵,牠們到農田裡來啄食作物,也是為了生存。農民若因辛勤耕作而欠收,就懷恨鳥類而架網捕殺,這種行為似乎太超過了,但也是自然的反應,我在這裡無意譴責他們。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界人士主張不殺生,儒家也教人仁民愛物,現代的主流思想更是愛護動物,尊重生命,所以農民網殺鳥類的作為,不但不予鼓勵,更應予以制止。野生動物,包括鳥類在內,是可以經營管理的。原則就是數量過多者,准予捕殺,以防氾濫成災;數量少者則必須加以保護,使之不致滅絕。這樣做的目的在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那些鳥類對農作物有利,那些鳥類對農作物有害,政府有責任教導農民認知,才不會讓一些對農作物有利的鳥類冤死。金門縣政府也不應坐視農民的損失,應負起責任來教導農民如何保護自己的作物,或提出補償的辦法,才能平息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