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滅」迴響又一章
首度出書,像場遊戲,好玩中帶點嚴肅。但是論其收穫,像一口七月酷暑中沁涼的甘泉,自心底涔涔湛出。
夠了,夠了。心裡想。
當書熱騰騰的剛自印刷廠出爐時,遠居台南的一位晚輩,即傳來簡訊恭喜出書之話語。訝異她從何得知?答曰從網路。同時她也耗盡時日一口氣搜尋、閱讀歷年來「金門日報」刊載過我的文章,欲罷不能,又衝往書店預購新書一本,再給我電話。
嚇!這就是我想要的,用文字把舊識親朋像珍珠顆顆粒粒給串聯起來。
此書描述多年來因工作的異域行走,多國非旅遊國家的當地風土人情的刻劃與人生的體認。因而對生命有幾許的感悟,再回頭想要告訴兒女們的話語。一切回歸於有行走能力的源頭:烈嶼,我的家鄉。因養兒育女之誠惶誠恐,更加體會父母親恩浩蕩的不朽價值。聯合文學出版社主編晴惠小姐巧思將內容編成三輯,三者環繞在一個隱約的主題,環環相扣。
因不諳出版業流程,早早就敲鑼打鼓預告諸親友、同業同好新書出版之訊息,偏偏出版日期與書店上市日期相差近兩個禮拜,惹得大家引頸企盼著。這時反而暗暗忐忑不已,怕自己「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新書是否符合眾人的期待?是否自己的書寫的文字能夠上得了檯面「能看嗎?」
台灣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島國,蠻大的一塊人口從事外銷產業。可能我的文字引起同業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書一出,大家熱情相挺:五本、十本的購買,分享他人,或趕送給欲回僑居地的友人。連遠在家鄉的縣長大人也親自來電恭賀。最令人感動莫過於分享了讀者朋友們的讀後心得,隨手拈來其中一、二則:
「…有種泫然欲泣的感動,這種感動可能是男生很難懂…。謝謝有人把這感覺說得這麼深刻,與美好。」
「…看你的文章就很喜歡,因為很『真』。本想認真地來選一篇最喜愛的,看來看去卻是選不出來,因為每一篇我都能讀到從其中滿溢而出的情感。篇篇生動的描寫,宛如既可看見畫面又可聽見聲音的精采影片……。希望你能筆耕不輟,讓這一方文字花園常常繁花盛開。」
這些溫暖的話語我視之無上光榮的桂冠,同時也是是鼓勵我持續書寫的動力。有人嫌看得不過癮,因為深知還有許許多多異域行走的境遇未成篇章。有人訝異原來我來自一個小小的島,竟能行走多國。有人意猶未盡要我親自到學校演講分享人文旅行背後深刻的社會型態與感想。不預期的新書銷售蜜月期居然可掛文學類排行榜,與國寶級作家黃春明老師新書銷售量並駕齊驅,真、真、真歹勢加上與有榮焉,可知他是我自青少年期讀著他的書長大且是素來所景仰的鄉土作家啊!
電台的邀約、訪談不斷,過多溢美之詞,令人誠惶誠恐。大多數的主持人好奇異域大千世界的奇風異俗、伊斯蘭教國度神秘的風土民情。少數細心的主持人讀了書,感受到書中著墨甚深的父母親情之體認。不解的問到其中之片段,如:遠在島外島的洪家老媽,為何一個端午節需快遞寄送三次粽子包裹給旅台的眾子女。記得當時腦海中閃過一幅清晰的畫面,餵食襁褓中的孩子父母總是出奇的有耐心,一瓢一匙一口,一吸一吮,深怕餵不飽。儘管襁褓已變成父母,仍是父母眼中永遠的襁褓。這種心情,唯有兩種角色都扮演過,才能體會一二。忘了當下如何的作說明,只記得用一句「金門的父母親都是這樣的!」當結尾註腳。
一問一答,洋蔥似的層層片片,剝開最深入的省思。豐厚的鄉情,來自最溫潤的土地。掀開的記憶軌道,與前時日照片圖說的編輯工作,並駕齊驅,迎風而去。
主編晴惠讚美全書圖說寫得十分耐讀好看。殊不知數十幀照片兩、三日內圖說書寫搞定,又要校對,真真趕死我!圖說決定拋棄自文章截取字句的作法。每一幀照片都是照著自己的感覺與認知,逐一費點心思填寫而成。
在輯一我的故鄉-烈嶼這個單元。我擺了許多對我成長過程有意義的照片,例如:迎風搖曳的高粱結穗,走入歷史的防空洞,風華猶存的洋樓,斑駁的老屋,詩畫般的陵水湖畔…。
有一張「芋葉」的照片,我的圖說是這樣寫著「滿山盈眼的翠綠,大片大片的芋葉,上下疊翠。或是土質、或是氣候,或是莊稼人的用心,烈嶼一直種植有最好吃的芋頭。」防空洞的那張,我的圖說是「母親敘說,砲彈不長眼睛,以往躲防空洞中,宣傳彈把她的廚房炸開了一個大洞。當然記得,兒時住家,前後左右,一、二、三、四,共有四個防空洞。伴隨多少驚悸不便的夜晚,現在防空洞化為平地,走入歷史。但願,『它』是永遠走入世間的歷史。」
書寫圖說過程,像扮家家酒般煞是好玩,自由自在的揮灑著遊戲般的任務。照片編著、編著,圖說寫著、寫著,天馬行空的作起春秋白日夢來:如果有一天整本書,書寫著家鄉的美味美食,配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照片。如紅燒排骨香芋、紫菜蚵仔煎、廣東粥、洪媽醬油鯊魚、紅落穗糕,…。等等鄉土小吃,一網打盡。那美食的文字書寫必須字字珠璣,彷彿跳躍出紙張油墨間般令人不忍釋手。並帶著幾分溫潤、優雅與神氣。然後大批大批的觀光客絡繹不絕於途、按圖索驥來尋求書中所寫的美食。嘻嘻嘻!那真是太美妙了。
頭一遭發現:「喔!原來家鄉的人文與自然蘊涵得這麼的豐富與理直氣壯啊!」
但是,繼而一想,有些微的洩氣,想起兩個小例子。前陣子要寫「家是一種永遠的思念」這篇文章時,裡面提到的從小吃食慣的「切餅-春捲」時,還特地打電話回家鄉請教作法。另者出版社傳來的訊息令人沮喪,我的新書未能舖放在外島的家鄉。原來島上書店人文的風行不與它豐沛的民俗文化、自然資源劃上等號。前者羞赧萬分自己從小熟悉的家常小吃,竟然不能隨筆描繪出。後者可能是家鄉位於邊陲之地,一切長期、長期的被忽略了。
在此,容我稍稍離題一下。我的伊拉克客戶告訴我這樣的一個故事:
伊拉克這個國家位於人類文明發源地-兩河流域上。物產豐富,天然資源多。三、四十年前,當時的伊拉克錢幣一塊等於美金三塊。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其中一個聯邦-杜拜國王(當時杜拜還是一個小漁港,沙漠一片。)造訪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出讚嘆的話,稱讚巴格達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決心仿傚建設杜拜如巴格達。不消二、三十年的光景,杜拜從一無所有到今日躋身為舉世聞名的大城市。杜拜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繁華與伊拉克的破敗,成強烈的對比。
在職場許多類似勵志的故事,鞭策著我。好似一路執著的行去,雖未達到目標,但已經是在目標的路上了。果然,出版社通知我家鄉書店鋪書問題迎刃而解。
捫心自問,所為何來?人到一定歲數追求重點不一。就個人而言,在這2009金融海嘯餘震裡,我應致力於眼前有利可圖的本業工作,為何癡狂執著於這明知不易、卻奉為神聖任務似來趕赴。因為自寫作以來一直在心底有個聲音催促我,如果能夠,期許自己文字書寫是否能夠蓄積些微的力量。那麼島上的子民,除了酒酣耳熱大口大口飲盡高粱酒之外,是否尚需一些屬於精神層面又看不見的東西,慢火細燉,才能俯仰無愧於長久以來昂立在那裡的鄉土既有資產。這種心情,誠如我寫給「金門文藝」滿五周年祝福的話是一致的。
「有些事情
有些東西
像是一條不好走的路
卻是值得堅持
譬如是『金門文藝』」
這等遊子情懷,或是離家百里、千里、萬里之後的人,再回首,才能懂。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