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京‧南京》雜感
大陸由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自今年四月底上映後,吸引了許多人去看,讓世人對西元一九三七年,發生於南京慘絕人寰的屠殺,重新有了記憶和認識,單就這一點就有其貢獻,更何況陸川導演在這部片子中有一些新的想法與拍攝方式,使觀者在看電影之外,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一、黑白片的敘事
整部《南京‧南京》用黑白影像拍成,沒有色彩。
這樣的黑白敘事方式,讓我們聯想到的就是早期的紀錄片。南京大屠殺發生在一九三七年,那時候所留下來的片子大多是黑白的,因此用黑白的影像來拍整部片子,讓人有「假如那時候有人在現場,用攝影機將當時南京發生的事拍攝下來,應該就是這樣吧!」的想法,以此來增加影片給人的真實感。
因為它是對當年紀錄片的模擬,它暗示觀者看到的不只是一場戲,而是確切發生的事實,所以在這裡黑白片的處理,其作用不能與別的片子在回憶過往的事件時,用黑白影像來表示的做法相混淆,那不是表示回憶,而是企圖讓觀者以為那是當時的臨場紀錄。
所以陸川導演說:「黑白電影更有感覺,對歷史是更好的解讀。」
另一方面,也許是附帶的效果,但是不會是不顯明的,黑白影像減低了視覺上的刺激性,使得充斥於整部戲裡過度殘酷的畫面,不會到達無法忍受的地步,或成為虐待狂和心理變態者引起興奮的材料,諸如大屠殺時血流滿地、大批中國人被活埋、婦女被強暴輪姦…如果用彩色影像處理,感官的刺激性將會增加許多,而這個並不是這部片子所要強調的。
黑白影片的處理,雖然有讓觀者誤以為是當時紀錄片的企圖,但是也隔開了時空,讓人從觀看歷史資料的角度去看,而不是新近發生的新聞,更避免了讓現在的觀眾感覺身歷其境,保持了時空的距離感。
二、關於國際安全區與南京大屠殺究竟死了多少人?
《南京‧南京》中佔篇幅甚多的關於「安全區」的描述,可能讓台灣地區的民眾感到陌生,這不是因為沒有這回事,而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沒有提到,以至於若不是對這段歷史有心認識,單憑中學普及教育的歷史知識,是不知道這段史實的。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在描述日本在南京大屠殺時,有「竟然衝進由紅十字會和其他國際友人設立的『安全區』,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民。」的描述,因此,大陸人民應該較多人知道安全區的存在,以及日本人在安全區犯下的蠻橫殘忍的暴行。
至於南京大屠殺死了多少人?兩岸的教科書一致認為死亡人數超過三十萬,而日本方面的教科書則以「民眾的死傷人數很多。」和「聽說有二十萬人被俘虜和殺害。」的說辭掩飾和減輕罪行。在一九四六年八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南京大屠殺,判決書中指出,至少有二十萬人受害。而南京軍事法庭透過當時倖存者的訪問和新聞等文獻資料統計,估計超過三十萬人在此屠殺中死亡。
很顯然的,那時候的日軍在南京的屠殺,是極度殘忍到喪心病狂的地步,非但是抵抗日軍入侵的國軍,連一般的平民百姓、老弱婦孺都一律屠殺,南京一夕之間成為一個死城。在《南京‧南京》中,鏡頭交替出現掃射、爆炸、活埋三種屠殺方式,把日本軍隊進了南京城,冷酷屠殺的情形,逼真的再現了出來。
三、角川能代表日本人的視角嗎?
《南京‧南京》中最特別的是角川這個角色,陸川導演說過,「拍這個片子,第一、要給中國人翻案,中國人不是像動物一樣任人屠殺;第二、給日本兵翻案,主要就是通過角川這個形象體現了侵略者隊伍裏還潛在的人性。」
在電影中,角川是一個日本軍人,身為在南京城的佔領者,親眼看到日軍種種的暴行,經過自己內心人性與現實的掙扎後,把兩名中國倖存者送出了南京城,說了一句「活著比死更痛苦」,之後舉槍自殺。
角川是片中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很長的篇幅是用他的眼光來看這整個事件,然而這也是看過電影的人覺得最具有爭議的地方,首先是身為一個日本軍人,陶醉在戰爭的勝利之中,會有這般人性的覺醒,看來其中的心理轉折顯得很不自然,不能讓人信服。更有甚者,舉槍自殺又是為何?是為了感到身不由己要跟著殺人而不能承受良心的譴責,還是一些人議論的為日軍的惡行贖罪?兩個理由都很薄弱,讓人覺得這樣的角色塑造太過牽強。似乎是陸川導演自己的一廂情願,認為日本人會為自己的暴行內心感到痛苦。
如果史料中真的有角川這個人,或者有做出相似行為的日本人,那麼我們還可以接受,但是事實上這個角色是虛構出來的,根本沒有這樣的例子,就讓人覺得太為日本軍人的「人性」做自以為是的估量了。當時的日本人,蔣夢麟在《西潮》一書的論述或者更為公允,只曉得對天皇、國家的「忠」,對於被侵略的國家的人,缺乏同情心的「恕」,才會那麼樣的認真執行軍國主義,對被殘害的被侵略國人民則毫無憐憫。
本來是想從日本人的視角看南京大屠殺,但是到頭來做到的,也許只是呈現出中國人自己主觀認為日本人應該有如此的想法吧!
四、異族的文化在我們的廢墟上舞蹈
在《南京‧南京》中,日軍在大屠殺後,進行了一場巡城祭典舞蹈,由於它在片中那麼醒目,它的象徵性也就更為重要。
其中的象徵意義在於:如果我們不記取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訓,國家積弱不振,讓異族輕易入侵,那麼在被摧毀的城市廢墟上,我們還會再次看到異族在那裡舞蹈。
我覺得這段戲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其中的意象給人深刻的印象,如果是史實,那麼這個祭典舞蹈的事件選取,以及在呈現真實之外又賦予了象徵的意義,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十分巧妙的。
只是到底日軍在戰勝後,有沒有舉行這個祭典舞蹈?在全片講求真實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不是不重要的,因為我們觀者顯然既把它看作有象徵意義,也當作是真的歷史事件了。如果事實上沒有發生,那麼這段情節會誤導觀眾對歷史真相的認識。
在對陸川導演的訪談中,陸川導演說他在寫劇本時:「做了個噩夢,看到了一群這樣的人,在濃煙滾滾之間,在陽光刺目耀眼下,在跳日本舞,我覺得這是他們的巡城儀式。我認為它表現了一種戰爭的本質,戰爭的本質是:異族的文化在我們的廢墟上舞蹈。」顯然,這個巡城儀式舞蹈在象徵上的價值,是先於在真實上的確認,就被納入了劇情中。
日本軍隊在佔領一個城市後,有沒有舉行這種巡城儀式的習俗?我對這個問題無法考證,只好留待瞭解這段歷史的人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