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多元家長與多元孩子

發布日期:
作者: 董龍泉。
點閱率:738
字型大小:

今年對我們家來說是豐收的一年,至少就我個人主觀認定是如此,原因是有三件值得大大慶賀的事:第一件事是我家大兒子自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後,依自己興趣考上警察特考,即將於七月份就要派職到基層為民服務;第二件事是二兒子讀完清華大學,接著讀交大電機工程與控制研究所,也將在今年七月驪歌聲中投入職場;第三件事是最小的兒子,甫參加今年國中基測,雖然不能如願上建中,但起碼仍維持在前三志願,以高標考上成功高中。真心感謝老天,讓我們小孩個個都成人成器,而每每想到還有許多的家長正在為小孩忙著二次基測而傷透腦筋的時刻,內心中又增添些愁,也高興不起來。經過了內心交戰與掙扎,於是我無私的作了選擇,希望用紙和筆真實的記下我們自以為是的方式,盼望能送給成千上萬辛苦的孩子和家長們,是分享也是心意;一方面對家長、小孩們努力表達崇高的敬佩,他方面更希望不管「二衝」結果如何,提供重新回到多元面向思考的正途。我們始終堅信家長們「正常」、「健康」的態度遠比結果更為重要,因為有好的態度,才能成就孩子們未來的高度。
正常健康而完整的教育,其實應包括三個部份,其一是家庭,其二則是社會,其三才是學校,必須三者合而為一,缺一不可。可是我們家長卻往往把學校視為教育的全部,這樣是不夠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天下父母心,固然自古皆然,但不同的選擇結果卻大不同,特別面對多元入學管道多樣化的選擇中,如何「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如何建構正常的多元選擇價值觀?是父母與孩子共同須面對首要課題,個人認為多元入學的根本精神就是多元選擇、多元特色與多元智慧,結果是「行行出狀元」與「條條道路通羅馬」,導引適才適性的發展,但任何的政策制定,任何的良法美意,一旦遭扭曲就會徒使「多元變多錢」「一試變多試」而學生真正的壓力不減反增,正如有人形容「聯考是一槍斃命,多元入學是凌遲至死」,多元無罪,孩子們何辜?孰令致之,制度?父母?或兩者兼有之?其實問題全在父母對多元態度的認知,因為「有多元概念的父母,才有多元入學的孩子」,而恐慌往往來自於對制度的無知。
我想先從我大兒子的經驗談起,他人高馬大,現身高183公分,從小就是虎背熊腰,徑賽場中高手。讀海山高工時曾屢獲全國三鐵前三名,鐵餅、鉛球、如囊中物,高工畢業後,參加體育績優人員甄試,如願推甄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雖然高工唸的是機械系,與土木是有些差異,但經過家庭會議,充分溝通後,所獲的結論是上了就去唸,更何況與其他高手比劃就算敗陣下來,也獲得寶貴經驗,就因為有這樣想法,毅然鼓勵我大兒子勇敢接受挑戰,四年大學,當中雖跌跌撞撞總算也畢業了。但世事不能盡如人意,服完兵役又再度面臨選擇繼續升學?抑或是投入職場?那時家人給小孩的選擇是很清楚的,如果孩子認為體育才是最愛,也願意今生以體育工作當職業,就去考師大或體育相關科系的研究所吧!所給的理由很簡單「興趣」與「專長」才是決定的關鍵因素,喜不喜歡最重要。我們的想法:今日最熱門科系,並不代表明日仍是最熱門行業。就像台北工專時期的礦冶科是沒人想要唸的,誰知道20年後竟然是最夯的材料工程,軍警10幾年前也是沒人要唸啊,反過來如果所唸的是你自己的興趣科系,哪怕20年後不再熱門了,你一樣可以很快樂的工作不是嗎?「興趣」加「專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早取得優勢,就這樣很快取得家人共識與支持報考警察特考。小孩也不負所望一試中的,眼見7月就將畢業分發,先到基層服務一段時日再報考警大研究所,從孩子自信的眼神中我們已經預見到光明的未來。
次談我家寶貝二兒子,這孩子小四就參加台北縣廣福國小足球校隊,曾榮獲全國性比賽前三名,小五代表學校赴美參加友誼賽,一直到清大、交大研究所,我們一路支持他的興趣、選擇,未曾干預,功課上也少讓家人操心。我要表達的其實並不是要自誇,我們想要與您分享的是如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同成長,以及扮演提供輔助與諮詢選擇的角色,我們從督促者微調成幫忙分析者,這當中我和內人我們彼此分工,當然孩子百百種每個家庭不盡然相同,無法全然複製。記得當年基測成績揭曉,只能上中和高中,原因是單科國文考得太爛了,比均標還要低,可是其他數理方面卻棒透了,當時我們面臨了抉擇,重考或讀中和高中。我們的態度是想盡法子去幫孩子了解他的興趣是什麼?最擅長的是什麼?當別人用盡全部的力量才能做到,你半天功夫就可達成,這些才是作父母最主要責任,因為發掘專長才能及早建立優勢,基此,我們選擇距家最近的中和高中就讀,三年後雖又面臨同樣困擾,即仍用同樣理念模式幫忙孩子作出最好的選擇,依加權計分計算結果,幸運考上心目中理想的清華大學數學系,四年後本以為孩子會直攻系上研究所,沒想到就在臨畢業前半年,竟然跟我們說畢業要轉換跑道攻讀電機研究所,當我接獲此訊息的第一時間是震了一下,換跑道也該給個理由吧?如果認為電機系是目前最熱門的行業,求職容易、科技新貴,那我是不贊同的。今天的熱門不代表明天依然火紅,孩子妙答:電子一直是他最愛,清大數學系四年的鍛鍊,已打下了紮實基礎,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大學也非一定只讀四年,五年亦可,於是看書自修補習了一年,隔年幸運上了交大電機工程與控制研究所,眼見就要畢業了,內心無限安慰,也祝一路順遂。
接下來談我們家老三,本次基測雖然心目中理想目標一直設定在師大附中,當然也面臨一般期望成龍成鳳的家長是否參加二次基測的困擾?當成績揭曉的那一刻,我們已經毫不猶豫的決定不再參與二次基測的折磨,國文成績拖累了,來日方長還有補救機會,畢竟人生路後漫長,不要把馬拉松當成百米來跑一下用玩,否則後頭的路遠得很哩!看著最小兒子申請甄試完成報到,回到家,雖然成績就落在附中與成功間,而我已滿足的摸著孩子的頭,順帶交代暑假必修的三件事,第一許下一個健康快樂的暑假,好好的把身體鍛鍊好,每天快快樂樂的去打球,因為現在正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期,書沒讀好可以再來,過了成長期想再長高就來不及了。第二好好把英文讀透,因為英文已經成了現代人溝通必備的工具,將來不論從事任何工作已經不能沒有它。
第三:廣泛閱讀,以NASA發明者為例,其實並非啥大科學家,而僅是一家書店(亞馬遜)的出版商,單憑一顆夢想完成太空旅遊的歷史性壯舉,雖然距離太空旅行的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但卻引出閱讀與夢想的重要關連,所以好的閱讀方式,有些只要20分鐘,有些只讀前言,有些就是要從第一篇讀到最後一篇,我們常見Winner Takes All,贏者全拿如果換成Reader Takes All,養成廣泛閱讀的好習慣,其重要性其實要比過考上建中、附中還能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不是很好嗎?
多元入學的良法美意所面臨的困境,除了家長們的態度外,相關的配套措施亟待建構也是重要因素,具多元特色高中、高職學校的發展,尚待努力的空間仍多。目標與手段理當一致,惟目標是多元,而手段卻逐步走向一元,不是很奇怪嗎?君不見以前的二專、五專不都升格成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嗎?筆者曾經在大學校園服務,待過短暫時光,當年技職學校的黑手,實習課漸漸變少了,升格後的科技大學,教育部所實施的教育評鑑,也是以SSCI的篇數為重要衡量指標之一,所有的課程和授課方式和綜合型大學幾乎是別無軒輊,可謂萬流歸宗,歸一統都叫大學,怪不得考不上大學變成很難。政策多元,結果是別無選擇,想起來我們的小孩還真有點可憐!
馬政府上台後冀達建構證照制度是很好的宣示,對多元入學配套有著重要指標意義,對高教司與技職體系的發展有重要區隔作用,畢竟社會的進步有賴各行各業,各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各自貢獻所能,缺一元素不可,其他如育成中心,產學合作等等正向發展,我們願意對這樣的作為給予支持與肯定。
最後我想說句公道話,多元的選擇絕對是正確的,也絕對是必要的,正如王品和陶板屋老董戴勝益說的好,任何只要投入專注他的工作的人,都是最優秀者。孔子說有教無類,還說要因材施教,大家似乎只記得孔子前段說的而忘了還有後段。多元入學的關鍵繫乎多元想法的家長,換言之:「有多元想法的家長,才可能有優秀多元的子女」,我們不該一味怪制度或怨嘆小孩不夠優秀。我們更該不斷提醒自己和周邊朋友:「家長有遠見,孩子有出路」,如果不站高──怎知潮流流向何方,如果不看遠──怎知版圖能延伸多大。
未來在等待人才在哪?地球上那一種人才最搶手?根據統計歐洲最熱門的職缺──水電、木工、水泥工;香港最熱門的職缺──企管、採購、客服;英國最熱門的職缺──廚師;而我們台灣最熱門職缺──保險、研發、半導體;親愛的朋友,你想好了嗎?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你做好準備了嗎?是的「條條道路通羅馬」,「行行都能出狀元」,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們都能找到屬於你自己心目中最好的選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