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親與何浦國小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1,617
字型大小:

 父親姓吳名世泰,福建南安人,非出身師範體系,卻熱愛教育工作,並以教育為終身職志。依其履歷表記載,父親於家鄉學成之後,曾在南安縣鷺玉與鷺江國校任教,後經友人介紹,獨自輾轉來金執教,先任陳坑國校(正義國小)校長,後為溪湖國校(多年國小)校長,兩校任期皆甚短暫,直到民國四十二年二月,因緣際會,調到浦山國校,父親任職浦山之後,由於學區之擴大與義教之延長,校名幾經更易,民國四十八年八月,合併何斗村學區,易名為何浦國校,五十七年八月,因九年義教實施,改為何浦國小,直到六十三年七月止,父親連續二十一年半,一直任職何浦,其間未曾異動,這都拜當年尚未實施「校長任期制」之賜,才與何浦結下不解之緣。
父親與何浦國小,由於任期久長,因而情感深厚,誠如李國安校長在「何浦兒童創刊號」所云:「個人與何浦的情感就如同個人與家庭般的情感一般,這種情感濃密得分不開,也割捨不掉,它是時間的累積,也是情感的堆疊,發自內心靈魂的深處。」我想父親大概也是這種情感。的確,當年六甲一帶,無論大人小孩,幾乎都是父親的學生,人人稱他為「吳 」;還有我的母親,也是浦邊人氏,如此「親上加親」,難怪父親獨鍾何浦,難分難捨,曾有幾次遷調機會,父親均私下透過管道,呈請上級,表達強烈不願,還是以何浦為最佳選項。
早年金門的小學,校舍幾乎都是借用民房,何浦亦不例外,何浦國校的校舍,最初只有浦邊何氏家廟一處,及至成功隊自大型洋樓撤離後,為免過於擁擠,校舍乃擴增為兩處,低年級仍在何氏家廟上課,中高年級則安排在洋樓就讀,兩棟校舍相距不過百米,往來堪稱便利,後來就在兩棟校舍之間建了一間相當現代化的廁所,洋樓旁又加蓋了一座地下型防空洞,以應戰時之需,並在廣場適中的位置建一簡單型的升旗台,周邊的門口埕全是我們活動的場所,當然也是我們負責打掃的區域,那時感覺何浦設備日益完善。
當年由於交通不便,交通工具缺乏,遠地的老師唯有「住校」一途,我家洋樓的二樓自然成為「教師宿舍」,記得許金龍、許清堯、薛永義、洪文章、鄭藩山、蔡水木、許榮緒…諸位恩師,皆曾住過一段時日,父親與老師之間,白天是同事,下班則成鄰居,朝夕相處,親如家人,我也因「地利」之便,自幼深受樓上恩師人格的薰陶,長大後一直以當老師為最喜愛的職業。
鄉下學校,規模小、人數少,全校教職員工不過十來位,當年由於經費短絀、辦公費不足,父親克勤克儉、凡事躬親,記得兒時常見父親修理課桌椅、粉刷教室或利用寒暑假以油漆在洋樓外牆彩繪各種幾何圖形,以讓學生辨識,達到境教功能;依稀記得當年鄭藩山老師也在洋樓的圍牆繪製生活教育圖畫,以加強學生生活教育,無論校園的美化或綠化,父親總是以身作則,與同仁同心協力。
從我那一屆起,金門地區先行試辦九年義教,雖無升學壓力,但為防程度低落,縣府每年舉辦畢業生會考競賽,我們第十二屆團體成績得到全縣第三名,之後幾屆更加出色,接連榮獲全縣第一,這都得歸功於父親與諸位恩師之努力打拚。當年「單打雙停」,學校規定雙號晚上務必到校參加晚自習,由於鄉下無電,父親只能懸掛「磅燈」(汽燈)照明,雖然亮度仍嫌不足,但比起家中蠟燭和小油燈已是好太多了。趙導師維昆更是嚴厲,規定我們單號晚上務必在家自習,一旦查到未守規定,隔天來校一定重罰,而且每天早上天一亮便要到校早讀,導師始終身先士卒、奉陪到底,讓我們學生不敢懈怠。還有當年的幾位恩師─鄭藩山老師、許榮緒老師和蔡水木老師,都是剛從學校畢業,年輕未婚,個個以校為家,盡心盡力,才有如此亮麗的成績,至今仍然感念在心、無時或忘。
何浦國校的校舍,雖有祠堂與洋樓,加上環繞四周的門口埕,照理說,硬體方面應已足夠,然而畢竟不合現代教室的規格,又因洋樓的後代子孫一再催討,想要索回自住,不想借當校舍,後經父親苦口婆心,幾度懇求,終於「保住」了洋樓校舍的命運。直到民國五十四年,縣府同意徵地建校,在浦山村與何斗村之間的適中位置(即下塘頭),補助興建一所現代化的校舍,並委請防區部隊支援興建,至於興建經費,一部分由縣府補助,一部分要由地方籌湊,除了海外僑賢慷慨捐輸外,父親乃與當年的村長和家長代表,挨家挨戶,四處募捐高粱,而後變賣現金補貼。根據母親轉述:父親經常利用下班之後募捐,夜間再以「算盤」統計換算,直至深夜。而且每當推土機推出墓地骨骸,父親尚要請人撿骨,並代表學校焚香祭拜。故而母親常說:「父親為了籌建新校,不眠不休,鞠躬盡瘁。」可說不無道理。
何浦國校新校舍落成之後,全校師生喬遷新校,歡欣鼓舞,並於十二月十日舉行落成典禮,美輪美奐的校舍也創下了本縣樓式校舍之開端,父親乃撰擬何浦國校建校誌其,內容為「迴陽環抱,雙山遠眺,背山面水,氣勢雄偉,何浦黌舍,建之於斯,昔者借用祠堂、民房,授課侷促維艱,經地方熱心人士慨捐建校,一倡群和,並得旅菲、星僑胞襄助,得十萬元,不足之款五十餘萬,均由政府補助,遂擇柳池之北,化田園成大廈,閱經半載,新校於焉落成。承 登步金龍附五部隊官兵,不憚辛勞,胼手胝足,風雨無間,晝繼以夜,施工興建,始克有成,特誌銘感。今者新校巍然,春風滿座,弦歌之聲不輟,異日人才輩出,功在國家,則斯校之建,永垂不朽矣!爰立碑以誌。金門縣兼縣長王玉白中華民國五十四年○月○日」。為這段歷史留下見證,這份手稿尚存我家,不知當年何浦有否立碑為誌或留下紀錄?
何浦國小自創校以來,尚無校歌,父親仍自擬歌詞,一方面參酌其他學校的校歌歌詞,一方面配合何浦的現況需求,並請蕭志鵬先生作曲,何浦國小校歌於焉誕生,歌詞內容如下:「迴陽拱抱,雙峰遠望;我們的學校,何等輝煌;德智體群,四育齊張;老師懇切教誨,同學奮發圖強;齊立報國大志,共為母校爭光;同學們!努力!努力!切莫辜負好時光。」這張校歌,當年是鋼板刻字手工油印,如今已呈泛黃,具有歷史意義,從內容看,整首隔句押「ㄤ」韻,一韻到底;當年提倡四育,今加美育;至於作曲者蕭先生是何許人也?未曾聽父親提起。
父親英年辭世,得年五十,全家哀慟逾恆、深感不捨,父親往生之後,我將父親遺物分類整理,從父親所遺留的文件資料中,倘若把它串聯起來,不僅是一部父親個人的奮鬥史,也是一部何浦國小早年的成長史。例如在父親所珍藏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何浦自四十二年起至六十三年止歷屆老師與學生的畢業團體照;可以見到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金門縣與高雄市國民中小學聯合締結姊妹校典禮紀念照,當年何浦國小的姊妹校是愛國國小,父親並與該校校長洪肇基先生簽訂締結證書。在父親形形色色的識別中,可以見到父親代表何浦出席那些會議或典禮。從父親的張張獎勵紀錄,可以看到何浦當年獲獎的情形,如「滅蠅運動表現優良」、「檢繳匪偽宣傳品績效良好」、「民族精神教育與生活教育測驗比賽優良」、「安全業務檢查督導有方」…,尤其以五十四年最為風光,應屆畢業生與民教班統一考試,同時榮獲全縣第一。難怪父親得過數次「服務成績優良」及「優良校長」的獎勵。
其次再從父親的私人資料來看,父親所遺留的書籍筆記及各類獎狀、研習和檢定證書,可以見到父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勤讀書報,勤作筆記,難怪兒時對父親的感覺是博學多聞、無所不能。
回想父親一生從事教育、熱愛何浦,在此父親節前夕與思念父親之際,僅憑父親遺留的文件與渺茫的記憶,恭撰此文,以與當年跟父親同甘共苦的諸位恩師和畢業於何浦的校友先進一起回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