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拾穗
中國字的造字典故,含意深遠、饒富有趣。每個「方塊字」裡,蘊藏著咱們老祖先的智慧。日前筆者拜讀了《造字的趣味》一文,闡述「簡單的表示就是禪」,作者星雲大師一語道破「禪」的意境,醍醐灌頂,法音宣流。
裁剪專欄,標上日期,放妥案頭透明軟墊下賞析,成為山水,腦海中鎮日縈繞著大師的開示,滔滔求知慾不可遏抑!逐字逐句、反覆拜讀文章金句後,意猶未盡,馬不停蹄奔赴縣立圖書館佛教經典區借閱經綸,企圖尋覓修行的資糧,探索智慧的漣漪持續漾開。
投入職場十稔,為五斗米折腰勞形,生活壓力有增無減,身心飽受煎熬,尋找「生命中的桃花源」,探求「生活之道」益顯迫切。引頸悲鳴問蒼天:莫非這是我下半生的寫照?可有解脫之道?與因果相涉乎?……
這一切疑慮猜忌,最終獲得冰釋緩解。因為,我在佛法裡找到答案!佛家禪者的意境,適足以幫助吾人脫離煩惱源枷鎖,擺脫「貪瞋癡慢疑」五毒綑綁。
質言之,生活簡單就是禪!禪是修行、生活。佛教常鼓勵人要參禪,禪是每一個人的心。大師點出:「隨緣生活」、「隨眾作務」、「隨喜度眾」、「隨心自在」四項精闢見解,引人共鳴,能疏導人生的苦悶與無奈,達成灑脫自在、積極進取的生活目標,鼓勵普羅大眾應從禪的修行及體驗中,級級提昇身心世界的品質。
不諱言,我輩若能從生活中體會到禪悅法喜,才是真修行,這不正也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修行嗎?申言之,搬材運水、行住坐臥、方便靈巧、逆來順受等,無處不是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動靜之間都是禪。
「禪」乃梵語禪那之簡稱,翻譯為「思維修」,是欲離煩惱,以思維研修為因而得定者;時下流行「坐禪」,無非為了安定身心,走入「泯滅一切對待」的宇宙裡,俗諺云:「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信哉!「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十方諸佛,歷代祖師,莫不由此門,步向妙莊嚴路。
言及禪與定的關係,「定」乃梵語三昧之譯語,是止心於一境而離散亂之意。是故禪定者,如同六祖慧能開示:「內不動心,而外不著境是也。」只(止)一念不生,而未(觀)一心研修之「打坐」,徒流於「枯木禪」。君不見南嶽懷讓禪師昔日苛責馬祖道一禪師說:只打坐而想成佛,如同磨磚而想為鏡。吾人當引以為戒!
「禪」是佛、道、儒和易經的道之總和,能控制、停止內心五蘊五毒及生命的蠢動。印度佛學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大藏經》等,皆羅列許多釋例。禪和印度佛學相較,最大差別在於禪不用言語解釋道理。禪宗講「言語道斷,心形處滅」,與莊子所言「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同義,因心直接反應,直指人心。證諸史冊,得知禪與生活密不可分。以武德而言,入空觀武,取涅槃心,立金剛相,是謂以武立禪,如少林之武,禪之至矣,其機若道,禪道本為一家。
參禪之人要發大菩提心,要有耐心。《維摩詰經》云:「不於三界現身意、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鏡子前,法相忠實呈現,不假外求。破佛、破魔、破心、破己、破法、破人我,破一切相是禪的最高境界,明心見性,真正的道便浮現了!此又與中庸所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不謀而合。
《禪者的生活》主旨,闡述黔黎應儘量將生活簡單化、藝術化及單純化,呼應了《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中所記載:「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筆者不禁浩嘆:這是多麼灑脫自如的人生呀!不是嗎?大師的隻字片語直探我心,烘焙出恭讀時的愉悅心境,般若甘霖普降,流淌一畝心田,一如佛光普照心海,筆者在茫茫人生瀚海覓著歸途!
伏案書牘,一陣清涼微風撫過臉龐,沁涼心扉,一旁堆疊開闔的典籍內頁被恣意翻動,雙目餘光察覺後,轉頭伸手整理,但琉璃文鎮也管壓不住,風兒耙梳著《佛光菜根譚》,止歇後,映入眼眸的頁面文字竟是:「佛,主要是學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尋問;學禪,主要是參自心,所以要向本來面目探究。」字字珠璣,機緣殊勝,法喜充滿,時空宛如凍結了!
日晷推移,橘紅暖陽斜射灑落電腦鍵盤上,幸福的旋律隨光影律動著,當下深切體悟到人們只要安貧樂道、樂善布施、隨眾作務,積攢無量功德,朝「出坡」邁進,護持三寶,行菩薩道,即便孑然一身,依舊能瀟灑自如,不為外物所役,甚至能「給人歡喜」,熱情四射地感染周遭的人事物,扳轉劣勢,振衰起敝,飛躍成長精進!
水能載舟、亦可覆舟。同理,煩惱來了雖然苦,但若正向思考、妥善運用煩惱「存在」價值,不也能夠彰顯眾生的覺性嗎?禪者徹底淨化自我,突顯出原本不生、歷劫不滅的覺性,可謂菩提了!
佛法的起點為苦的覺受,自己解脫了、不苦了,進而憐憫眾生,拔苦予樂,那麼法的布施及供養必將水到渠成。《禪者的生活》予我諸多領悟、感受,闡揚禪之妙諦。善哉!紛擾之大時代,更需要菩提心,期盼五大洲僧信皆領受禪之奧義,利益此生,福慧雙修,獲得天底下最有價值的財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