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最受台灣歡迎的神

發布日期:
作者: 伶人。
點閱率:1,021

 在台灣的民俗信仰中,從天神地祇到各類庶物感應,根據統計多達一百一十二類,而這個統計數字尚不包括西洋各教的神主及各地特異的鬼魅魍魎,由此可見台灣同胞在信仰上的豐富和繁忙了,難怪一天到晚要拜拜。
在這許多神仙、聖賢、庶物超人中,您知道位列神明最受善男信女,虔誠膜拜的是那幾位嗎?
王爺 
唐朝有一個關於王爺的傳說:有五位秀才,赴京趕考,不幸統統名落孫山。當盤纏用完時,為謀生活因此在長安表演歌藝琴技,不料星運亨通聲名遠播。更意外的是竟蒙玄皇帝召見,當他們抵達皇宮時,恰巧皇帝正和張天師論道,於是這五名進士奉召進入皇宮的地下室吹奏笙樂,玄宗對張天師說經常被莫名的樂音所擾,請代為袪除,於是張天師施展法術將五人全部殺死,這使得玄宗負咎不已,於是建廟祭祀,並追贈他們為王爺。
明代也有一個王爺來由的故事,相傳有一次,明太祖派遣了三十六個朝廷大臣到全國各地視察民情,在前往海道上,船竟然觸礁而沉,當死神降臨時,天邊出現燦爛的光彩,並傳出陣陣美妙的樂聲。太祖聞訊於是令人建造一艘富麗堂皇的大船,並題匾額,作為他們靈魂安居之所同時追諡彼等為王爺。然後將船放置海上,任其漂盪;下令凡是船隻所到之處,當地有司必須為其演藝歌舞。從此之後,當王船漂流到任何一個地方,當地的百姓都會以隆重盛大的祭典來祭祀王爺。
最初,人們把王爺當作瘟神,當王爺船漂流到一個地方時;那個地方就註定要流傳瘟疫,因此人們都以極度敬畏的心情來祭拜王爺。後來,王爺才逐漸從瘟神訛化轉變為保護健康的神明。直到今天,王爺仍是台灣地區最重要的保生神明。
台灣王爺分佈最密集的地方,是澎湖縣與高雄、屏東的濱海地區;北台灣與西岸較少,東部花蓮幾乎沒有。一般,王爺船都是從大陸東南地區放流,順著洋流到達台灣西海岸,而花蓮面臨太平洋,當然王爺船登陸的機會就少了。
台灣民間奉祀王爺之多,占各神的第一位,根據統計,全省的王爺廟就有六百七十七座之多。其中最大的一間是南鯤鯓的代天府,其次是東港的東隆宮。
媽祖 
宋顯德六年的三月二十三日,一道紅色的彩光自天而降,籠罩在福建省興化縣湄嶼島上間官宅的內室;就在同時,一名女嬰誕生了。她就是後來人稱媽祖的林默娘。因為她出生後一個月不曾出聲哭過,所以取名默娘。默娘從小生就一付慈悲性情,才十歲,便經常焚香禮佛,喜歡聽人誦經。
傳說默娘有一天織布,織著織著竟然打起瞌睡,在夢中,她夢見她父親和哥哥出海的漁船遇到風浪給淹沒了,默娘見狀立即跳入海中,用手臂抱住哥哥,用牙齒咬緊父親的衣服,想要游上岸;就在這個當兒,忽聞得母親呼喚,於是回應一聲,口鬆了,父親又掉回海中,因此只救回哥哥。夢醒後,默娘告訴母親,母親自然不信,並且安慰默娘說,那不過是一場夢罷了。不料,不久即傳來她家漁船沉沒的惡耗,父親因援救不及而被溺死,所幸的是哥哥被救回。從此以後,默娘就陪侍著母親,終生未嫁。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八,默娘突然對家人說:「明天是重陽節,我想去登高,暫離喧擾的塵寰,去一個清淨的地方,所以先來告別。」翌日,媽祖登上湄峰,眨眼之間便升入雲端,遠處仙樂驟起,笙歌嘹亮,許多仙童玉女,簇擁而去。
媽祖升天之後,經常顯聖,尤其是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隻,每當紅色的火光在海上飛騰時,人們就知道是媽祖的聖火顯靈了。自宋以來,歷代皇帝對林默娘的敕封始終不斷,台灣同胞多半尊稱她為「媽祖」或「媽祖婆」。
台灣最早的一座媽祖廟於一五七三年建在澎湖縣,稱做媽祖宮(今名天后宮),是澎湖島最古老的一座寺廟,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目前,台灣最有名的媽祖廟是北港的朝天宮。日日月月,鼎盛不絕的香火,絡繹不斷的香客,和熱鬧卻又肅穆的宗教氣氛,為這個古老的小鎮點綴上一種特殊的地方色彩。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媽祖佛誕時,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更是成千成萬;街道上的炮竹屑厚達一尺多,把拜拜的高潮與宗教情緒,拉至極點。
觀音 
觀音,救苦救難慈悲之神。「觀音」是法號,「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音。觀音的承願在於解救世人痛苦,進於涅槃之境。他有卅八種不同的法身和許多法號、尊稱,不過多半稱作「觀音菩薩」或「觀世音」。
觀音得道這本書,據說是元朝一位和尚根據前人的經典編寫而成,大意是說:慈航尊者在大羅天宮,逍遙自在,有一天坐在八寶金蓮上,放眼瞭望,忽見東土眾生,沉溺酒色娛樂,懵懂迷失而不自覺,於是大發慈悲心,在得到無極天尊及西王母的允許後,投胎凡世,降生為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名喚妙善。妙善自幼喜愛學佛修行,並且到白雀寺出家為尼,不料竟因而觸怒了妙莊王,而將她處死。妙善死後魂遊地府,救度許多冤魂超生轉世。後來妙善還陽,到大香山苦修,得到正果後,再回到興林園濟渡她的父母。
一般佛家所宣示的觀音菩薩都是男身,宋代以前大陸各省的觀音塑像或畫像也都不飾女子冠服,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觀音菩薩卻是位女性;這就是後來的人把觀音與菩薩得道中的妙善公主結合在一起,觀音於是就變成救苦救難、濟厄解危的慈悲女神了。事實上,菩薩的性別是一個無須爭辯的問題,「普品門」上說得很清楚:「菩薩有三十二應身(一說三十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尋聲救苦,有時化身為男,有時化身為女;再說,觀世音既為濟世救人的聖神,又何限於男女之身呢?
在台灣,以觀音菩薩為主神的廟,遍佈全省各地,較具規模的共有六百多座,以高雄縣最多,計有八十座,其次台北市六十座,嘉義縣五十五座,而最有名的則是台北萬華的龍山寺。
關帝爺 
關帝爺的別稱、諡號多得不勝枚舉,最平常的是「關聖帝君」、或「武聖帝君」,也有些稱為「蓋天古佛」、「恩主公」、「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等等。
在台灣一般重視道義結合的金融界、企業界或商業界人士,因仰慕關聖帝君的忠義,多在營業處所設龕敬祀供奉為保護神。
近十多年來,由於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許多商家發了大財,都認為是得力於關公的保佑。於是,各地興建的關帝廟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而關公的神像有高達一百二十尺者,威武絕倫、高大莊穆,使其他神明相形見絀。有人說:關公在大陸上倒楣,在台灣走運。
關公或關帝爺,都是關聖帝君的俗稱,他原名羽,字雲長,河南解良州常平村寶地里人。年輕時,因激於義憤殺死一個仗勢欺人的惡霸,乃遠離故鄉,奔走江湖。到了琢縣,巧遇劉備和張飛,三人即在桃園結義,發誓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以後關公隨同劉備、張飛轉戰南北。曹操打敗了劉備,關公守下邳被俘,不得已暫時降曹操。曹操愛關公之才能,十分禮遇,但關公歸漢之志不改,心義大節為後人景仰。赤壁會戰,劉備聯合東吳大敗曹操,關公守華容道義釋曹操,曹操方能死裏逃生。
後來關公鎮守荊州,北攻魏之樊城,勢如破竹,威震中原。不久,魏聯合東吳來攻關公,關公敗走麥城,途中被東吳伏兵所殺。東吳將其首級送魏,曹操感其大義,以諸侯之禮厚葬。
關公死後常顯靈異,歷代帝王都把他看做武人的典範,加以褒封。宋徽宗初封「忠惠公」,宋高宗加封「武安王」,元世祖忽必烈封贈「忠義神武靈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幾乎把所有的好字全用上去了。明清帝王也厚予封贈,並列入祀典,與文聖孔子並列,稱關公為武聖。
今台灣日月潭的文武廟即供奉孔子和關公二聖為主神。據統計台灣地區約有三百五十座關帝廟,其中以雲林縣最多,高達卅六座,苗栗次之有廿八座、彰化、高雄各廿六座。以台北市民權東路的行天宮香火最盛,在廣闊的中庭裏,香煙裊繞,尤其是到了例假日,進廟上香、求吉問卜的善男信女更多,特殊的是許多人帶著自己穿戴的衣物到廟中請執事們畫符念咒,以避凶趨吉。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關公一生事跡,並不若民間傳說那麼顯赫,貶抑他的人指出:1、關公投降曹操,小節有虧。2、在華容道擅自放走曹操,以私誼而害公務,且違反軍令。3、不善用兵,剛愎自用,守下邳兵敗被俘;北伐中原傾巢而出,致後防空虛為東吳所趁,敗走麥城,身首異處,有勇無謀。4、不懂政治和外交,因峻拒東吳孫權之子向其女求婚,破壞了孔明聯吳攻魏政策;反而促使吳魏聯合攻蜀,失去了荊州,從此西蜀一蹶不振。
可是,關公在台灣民間卻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崇信,富麗堂皇的關帝廟次第興建,其聲勢有駕凌媽祖之上的模樣,推究起來原因有二:
一、清代帝王的鼓勵:清康熙廿二年,聖祖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渡海攻台,翌年台灣收入版圖。但台灣居民不服,不斷反清。當時駐守台灣的滿清官吏,為使台灣居民忠於清朝就大肆宣揚關聖帝君的赤膽忠心,鼓勵台灣居民崇奉關公。例如:乾隆五十四年,台灣知府楊廷理重修府城(今臺南市)的關帝廟,特別立碑說:「……府城得堅守無恙者,蓋賊眾(指林爽文)犯城時,輒聞廟中舍鼓聲,隱隱似有數萬兵山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著……」。試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義,在城外圍攻府城,而關帝廟遠在城內中心區,林爽文的部下都能聽到廟中的舍鼓聲,真是神話。
二、台灣民間的崇信:關公和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憂樂相共,存亡相顧,貴賤不相忘,貧富相恤,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種深厚的友情,後人大為感動;於是,結拜之舉,蔚成風氣。這種風氣,在清代統治下的台灣尤盛。因為,在明清兩代從福建、廣東來台移民,以單身漢佔多數,他們為要防範山胞「出草」為要抵抗豪強欺凌,所以必須結拜異姓兄弟,相互支援,這種金蘭結義,又稱「換帖」。他們結義之時,照例互換帖子,帖子上必書有「桃園一契,成為千古美談」等文句。由此可見,關公對台灣民間影響力之大。(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