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全臺詩》林樹梅詩訂補

發布日期:
作者: 陳茗。
點閱率:834

《全臺詩》2004年出版1-5冊,2008年又出了7-12冊。我讀到的《全臺詩》是施懿琳教授寄贈給陳慶元教授的12冊。感謝施教授主持編纂了這麼一部資料豐富完備的臺灣詩歌總集!
近期較多涉獵金門林樹梅的作品,覺得《全臺詩》林樹梅詩似有可補訂之處。
林樹梅詩收入《全臺詩》第四冊第362-377頁,共36題。讀後,覺得應當刪去的詩有一首,應當補入的有兩首;另外有一首,提出來討論。
應刪去的是377頁《重至臺江聞湘雲已化去三載矣》:臺江不若湘江深,湘竹湘雲愁我心。難買歡情到白首,人生何用多黃金。
注:作者注:「年甫十四,前作湘雲曲,其人也。」此詩收於陳漢光《臺灣詩錄》。
按:此詩又見林樹梅族孫林策勳所編《嘯雲詩存》,郭哲銘《嘯雲詩鈔校釋》(臺灣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收錄。臺江,明清指福州城南瀕臨閩江碼頭一帶。明代詩人徐熥之先祖由荊山遷至臺江,曾祖以「臺江大市通衢,人尚紛華」,不利教子讀書,故遷至省城鼇峰(詳《荊山徐氏族譜·世系考·孟房信支鼇峰派》)。臺江又是福州的冶遊地,林樹梅的友人張際亮作《南浦秋波錄》,「是《錄》,張亨甫所著,蓋述臺江冶遊之事」(謝章鋌《南浦秋波錄題後》,《賭棋山莊詩集》卷六)。鄭玉筍作有《香雪集》。鄭玉筍,臺江校書也,其自序見謝章鋌《浣紗溪·題〈香雪集〉後》(《酒邊詞》卷三)。林樹梅曾冶游臺江,結識湘雲,重來此地,湘雲已化去三載矣。《嘯雲詩存》存林樹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後詩,此詩是林樹梅晚期的作品。林樹梅曾為湘雲作《湘雲曲》,此詩《嘯雲詩鈔初編》及《嘯雲詩存》不存。順便說一下,臺江臨閩江,其南為南臺島,臺江與南臺之間的江流亦稱臺江。謝章鋌《致林鷗齋書》:「自臺江至於馬尾,夷帆如織,夷館相望。」(賭棋山莊遺稿》,稿本,藏福建省圖書館)林樹梅《南臺夜泛》:「橋鎖海雲秋,臺江夜放舟。」(《嘯雲詩鈔》卷一)。總之,《重至臺江聞湘雲已化去三載矣》一詩,既不作於臺灣,亦與臺灣的人和事無關,當刪。
當補的有兩篇,一篇是《懷人絕句》二十二首之十七;仙風吹我到蓬萊,恰好龍涎瘴霧開。卅里荷花一潭水,愛蓮人愛放舟來。
自注:「瑯嶠有龍涎潭,週三十里,悉種荷花。臺灣周光邰茂才見樹梅遊記,謂足令人豔動心魂,香齒頰。」(《嘯雲詩鈔》卷六)「樹梅遊記」,即林樹梅所作《瑯嶠圖記》。《瑯嶠圖記》有云:「而龍涎有潭,廣三十里,皆荷花,魚蝦不可勝食。」(《嘯雲文鈔初編》卷四)。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鳳山令曹瑾聞琅嶠閩粵民番糾鬥,令林樹梅往喻之,七日,樹梅出縣城東門,八月朔歸。據自注,周光邰茂才為臺灣人;瑯嶠,在臺灣南部。此詩懷周光邰及瑯嶠之行,故當補入。
第二篇《懷葉司馬式宜》:
親厚如兄弟,家人亦不疑。記從經歲別,愁寄半屏詩。白露出分袂,紅綿又滿枝。驚心人事改,況是各天涯。
此篇見《嘯雲山人詩鈔初編》卷三,又見《嘯雲詩鈔初編》卷三。葉式宜司馬,林樹梅道光十六年至十八年(1836-1838)時的朋友,樹梅在臺灣作《三月六日同葉式宜司馬挈眷歸大湖》(《全臺詩》第372頁),詩見《嘯雲山人詩鈔初編》卷二,《嘯雲詩鈔初編》不載。道光十八年,林樹梅內渡,五月十六日,曹瑾祖餞。後樹梅次大湖,「晤葉式宜、林惠疇二司馬,咸謂夏令風信不常,遂止大湖」(《戊戌內渡記》,《嘯雲山人文鈔》卷三)。樹梅在大湖候風,直至八月望夜才出南濠,遇風,漂至福建東山,九月回金門。所以此詩說「白露出分袂」;「紅綿又滿枝」,則已經到了次年的三四月間。林樹梅懷葉司馬詩作于道光十九年春夏間。此詩懷臺灣友人,故亦當補。
此外,《題許鶴仙為石鬆繪寄園圖即送其調戍東瀛》一篇,系送人戍守臺灣,不知道是否應當補入,提出來討論:
胸中邱壑一塵無,佳景當前便寫圖。君喜松濤生遠籟,我憐鶴影共清。大觀此去經滄海,名將由來半宿儒。他日功成歸隱處,寄園重仿舊規模。
詩見《嘯雲詩鈔初編》卷八。楊石鬆,楊繼勳之子。繼勳,官至署浙江提督,晚居廈門。石鬆亦將門子,樹梅與之多有倡和。石鬆調戍臺灣,樹梅作此詩送之。
《全臺詩》的編輯工作,還在緊張地進行著,我們期待早日出齊,而且出得更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