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神魚」終於「迎水躍」─同安「無金不成銅」景觀再現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802
字型大小:

金門與同安歷史上的親密關係,民間用兩白通俗而具體的俚語加以概述,即「無金不成銀」和「無金不成銅」。「銀」是指銀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同安知縣王軾創築縣城,因其「東西廣,南北隘,如銀錠樣,故名銀城」;「銅」則指「銅魚城」,因「南溪有三石,狀若魚,色若銅,故又名銅魚城」、(見康熙版《大同志》卷一)。因而「銀城」、「銅魚城」成為同安縣城的專稱,後來也延伸為古同安的泛稱。
滄海桑田,星移物換。民國十五年拆城牆建馬路,「銀錠」面目皆非,僅存一段從鴻漸門到銅魚門臨溪450米長竹元代城牆基址,人們只能從康熙版《大同志》中看到它昔日的圖形。「銅魚」則被泥沙埋沒,民國十七年同安縣建設局長王卓生(今內厝美仙湖人)主持改建銅魚橋(亦名南薰橋、南門橋)工程落成時,巷東啟明學校示王局長詩有「觀化亭猶在,銅魚甯久淪」句,足見「銅魚」埋沒時間至少有七十餘載。
「銅魚」原是東溪溪床中的奇石,與溪中的「金車石」相對,俗稱「銅魚對金車」。同安縣城於紹興十八年劉寬任上建成,越五年(即1153年7月)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時,為奇石號名「銅魚」、「金車」,並有「銅魚水深,朱紫成林」、「銅魚石排金車,此是公侯宰相家」讖語流傳。據民國版《同安縣志》引萬曆府志云,金車石「朱子為之題字刻石曰「中流砥柱」,旁署東明道人立,應是明代嘉靖年間蔡復一夫人祖父李春芳(潮州令)搨朱子墨寶泐諸石上。2000年曾在溪床出土一碣石碑,高1.72米,寬0.76米,上鐫豎楷「金車」二字,字大為0.85×0.60米,年代未詳。據陳金城先生考證,「金車」乃五行命相學中「金輿」之吉神,紹興乙丑年建縣城時金輿正在縣衙巽方(即金車石所處東南辰已方向);「銅魚」又有「鯉魚跳龍門」寓意。因此,「金車」、「銅魚」便成為預兆科舉、仕途順吉之風水石。
「銅魚」既寄托朱熹對同安文運的期盼,因而「邑中科第,全視銅魚顯晦以卜盛衰」(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八)。相傳曩時大比之期,文人士子爭到銅魚池測量水深,以卜前程。其中奧秘難免夾雜迷信成分,但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於人才的孕毓有著催生的作用。所以歷代地方官員對「銅魚」的生存環境非常關注。因受溪洪衝涮,「銅魚」常被沙泥淹沒。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同安縣令李明開清出石魚三尾、石珠一顆,並以石欄圍護方形魚池,還在池畔建造觀化亭(俗稱銅魚亭),緬懷朱子過化遺澤。據載事後「人文遂盛」,「其秋鄉榜果登十人」(包括後來參加萬曆四十四年殿試探花的金門籍舉人林釬),銅魚亭石柱原有一副」介于鑑于水,人之傑地之靈」的聯對,也是概述「地靈人傑」的意思。
銅魚池自清代嘉慶二年(1797年)同安知縣吳堂清濬城河、引水入池後,再沒有見到清理銅魚池的文字資料,想修「波中魚漾神機現,石色銅嵌寶氣投」(清‧高聯飄)風光亦已日漸式微。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銅魚亭被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縣令朱奇珍撰寫的「銅魚碑記」(全文345字)被鑿成四段埋入地下(1999年3月16日出土一段尚有50字殘碑),「銅魚」因深埋地下而躲過一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筆者以政協委員身分兩次提案「疏濬銅魚池,重建銅魚亭」;1999年12月29日《金門日報》刊出《銅魚迎水會有日》拙文,引發金門鄉親對「銅魚」的期盼。翌年元月13日同安區旅遊規劃會議上,我又重彈修復銅魚池老調,終使修復工作有所進展。2000年5月27日,建設部門動用「怪手」從四米深處挖出「銅魚」,剎時出現了「滿城爭手銅魚石」的場面。同年12年2日在第四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開幕式上,台北市同安縣同鄉會理事長童祖文鄉親致辭時深情說到:「最近區政府及有關部著手清理銅魚池、修復銅魚亭,使銅魚石這一歷史文物古蹟重見天日,讓人歡欣鼓舞。本人世居銅魚館,對於銅魚土,感念甚深,「可見各地同安鄉親對故鄉「銅魚」懷有深厚的感情。後來由於多種原因,直到2888年 10月22日才啟動修復銅魚池工程。在設計圖紙中,池畔牆壁有兩幅高2.8米,寬8.6米的雕刻。建設部徵求我的意見,我提出一幅雕刻嘉慶三年(1798年)版同安縣境圖、一幅雕刻明代4瓊林人蔡獻臣(光祿寺少卿)」遊銅魚亭詩」的建議。理由是:清代同安地形圖可以永久讓人一目瞭然知道同安縣原來管轄的范圍(包括現在的金門縣、廈門島、集美、海滄部分、翔安、龍海角尾等地),方便台胞、僑胞尋根謁祖。蔡獻臣的詩詠,不但再現386年前銅魚池的風光,又直觀眼前「銅魚」實物,連結「無金不成銅」的鄉情。此詩依照金門縣政府民國八十八年出版《清白堂稿》卷十二(上)原文,由本地書法名人嚴宗珍書寫勒石:
神魚迎水躍,天馬護亭斜。
奇蹟何年隱,勝遊今日誇。
午風催急雨,夜月坐平沙(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八作」夜半月平沙)。
隔堞堪呼取,如澠不用賒。
這就是今天遊人參觀銅魚池時所看兩幅壁雕的由來。
銅魚池修復工程於2009年3月23日全部竣工,用地面積4400平方米,銅魚池長21米,寬13米,最大「銅魚」背部長6米,頭部寬2.7米,露出水泥地1.1米。它與銀同媽祖廟、同安孔廟、元代古城牆遺址、金車石刻、蔡宗德妄楊氏節孝坊、南陽郡馬府、甘露亭、蘇頌故里碑、銘恩亭功德碑、洪、敏「鳳山鍾秀」坊、鳳山石塔、葉郡馬墓、蔡獻臣墓等文物古蹟形成一片密集型的人文景區。千年古縣鄒魯風,盡在無言古物中。
附:重修銅魚池碑記
銀城東西雙溪匯處,溪滸三石形若魚而色如銅,隨波浮沉,似魚戲水,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時號曰「銅魚」並留「銅魚水深,朱紫成林」讖語。於是同安縣城除稱「銀城」又有「銅魚城」別名;銅魚門、同魚橋、銅魚館也皆以「銅魚」冠稱,金門與同安「無金不成銅」俚語亦緣此流傳,古代官紳甚至視銅魚顯晦以卜科第盛衰。明萬曆四十同安縣令李春開疏石濬池蓋亭,亭名「觀化」,寓意朱子過化。清代知縣楊芳聲、朱奇珍、唐孝本、鄒召南、吳堂暨邑士高以彰、葉廷梅等先後清池修亭。殆及文化大革命填池廢亭,銅魚埋沒,僅存遺址殘碑,過者無不唏噓。
改革開放,「春風古邑銅魚館」。政府重視文物史蹟,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社會賢達多次呼籲修復千年古縣人文勝蹟。二○○○年五月清出銅魚、石珠;二○○六年「銅魚池遺址」列入同安區文物保護單位;二○○八年陽曆十月二十二日啟開銅魚池改造工程,越年元月二十日蕆事。景區范圍佔地面積四千四百平方米,項目包括整修銅魚池、重建觀化亭以及圍欄雕刻、通水入池、綠化夜景等。工程由廈門路橋景觀藝術公司設計,福建鑫泰建設集團公司實施藍圖,同安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役其事。
千年古蹟,盛世重光。神魚潛躍,石珠吐艷,古今文明交相輝映。政府豐功,黎民咸頌,邑人顏立水承請概記始末,泐諸石,以垂永遠云爾。
同安區建設局 立
公元二○○九年歲次己丑端月 日穀旦
(碑為輝綠岩質,高1.6米,寬0.8米,弧首,楷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