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陣」揚威橫刀斬倭顱──廈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宋江陣」
「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才天地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孫子兵法》),伴隨著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千古陣法,明中後期在閩台沿海各鄉閭村社間,為抗擊倭寇創練了一種威鎮海疆的陣法--宋江陣。「宋江陣」陣名源自水滸傳,模仿一百零八條梁山好漢的樣子,以令旗為號,用鑼鼓助威,進行衝殺攻防,是一種糅合了武學和藝術為一體的民俗表演陣勢。
陣法源于「戚家軍」
明代中葉,閩浙沿海一帶,倭寇猖獗,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嘉靖二十年(1541年),倭寇侵犯翔安蓮河、東園、珩厝等諸村社,百姓一千多人躲避在鴻漸山北麓「千人洞」,均被殘忍煙熏致斃。倭寇滅絕人性的惡行,令人髮指,沿海百姓奮起抗擊,自組民團衛隊,紛紛築起各種營寨、堡壘,翔安有大嶝虎頭寨、鼇寨和新圩烏山寨;金門有官澳寨、峰上寨、烈嶼寨等。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倭寇攻破大嶝虎頭寨,抗倭英雄謝三等島民橫遭殺戮,蹂躪極慘;嘉靖三十九年,金門陽翟城,遭倭寇縱火屠城,積屍遍地;……據《同安縣誌》載,自嘉靖二十年至隆慶三年(1569年)28年間,倭寇侵犯金門和翔安、同安達11次,其中攻城六次,官府、民居數千家悉為灰燼。沿海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往內地山區,躲避倭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初五,九戰九捷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追擊倭寇到翔安一帶,斃敵數千,救出百姓3000餘人。
戚繼光愛民如子,在與鄉親們交談中得知,民眾有心殺敵,而且有不少身懷武術,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當與倭番面對面遭遇時,兇殘的倭寇揮動五尺倭刀,一旦舞開,上下左右一片白茫茫、亮閃閃,配合著喉腔裏不斷發出鬼哭狼嚎般的「嗷嗷」聲,不由得心中發虛,手腳發軟,自然不敵,每每被殺死砍傷無數。
百姓散沙一盤,倭寇狼虎一窩!如何在這種不對稱的戰鬥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呢?「陣而後戰,兵家常法,運用之妙,存于一心」,戚繼光想起岳飛在《武穆遺書》的記載,「是啊,列好陣,然後打仗,這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啊。」戚繼光猛然頓悟,決定傳授當地百姓一種簡單實用易操演的戰鬥陣勢,通過嚴格的訓練,將形同散沙的百姓的競技技術整合成群體力量,化作無堅不摧的「陣法」,克制這種倭刀的單一威力。
平時為民,戰時皆兵。訓練陣法時,戚繼光發現沿海老百姓平常都分散勞作,一旦警訊猝至,集結到位的人數時多時少、年齡或老或少、武藝有高有低,就聯手中的武器也是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甚至上山的鋤頭、板斧,下海的魚叉、蝦耙都扛來了。根據這些個特點,戚繼光決定以隊為基本戰鬥單位,隊員不分年齡、體格,主要以長短不一的兵器相互配備為主。對敵戰鬥員多則成百上千、少則三五不等,一般有三、六、十二、二十四名、三十六、七十二、一○八名等,由於倭寇的襲擊往往較為突然,因此要湊足七十二名或一○八名實在不容易,較少見。作戰時,陣法可隨機應變,能分能合,全隊隊員各用其所長,配合作戰,攻守兼備,進退靈活。
為了取到威懾賊膽、震撼賊心的強大效果,戚繼光結合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酬神儺舞,讓隊員們戴上「儺面」,借助神秘的力量以壯陣威。當地百姓敬仰高甲戲中「梁山好漢」除暴安良的英雄氣概,紛紛妝扮了李逵、關勝、魯智深、宋江等模樣,滿臉抹黑漆白、渾身塗紅畫綠。果然增色不少!戚繼光決定把這一陣法命名為「宋江陣」。一時間,閩南沿海各村社紛紛組織起了宋江陣。
守土護鄉掃倭患
「宋江陣」功成之日,正是斬倭顱取寇首之時。
明隆慶三年(1569年)四月,倭寇犯翔安、同安。沿海村社組織「宋江陣」,以36人為一隊,每隊兵力一分為三,有前鋒、有後續,三分之一攻敵、戰鬥,三分之二待機而動、解決戰鬥。最前為身懷絕技的隊長執旗指揮,次六人手執藤牌,當矮牆,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掩護後隊前進,同時配帶腰刀,隨時與敵近戰。再六人手執丈二毛竹,竹端斜削成尖,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刺殺敵人,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十二名手執鉤鐮槍、鋤頭、魚叉等長兵器的長槍手,左右各六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毛竹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或者有利戰機出現時,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
矛與盾、長與短在「宋江陣」中得到最有效的結合,相輔相成,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最佳效能,向敵軍勇猛衝殺。「宋江陣」恰似天兵天將,倭寇驚疑不定,手足無措,頓時落荒而逃,全線崩潰,被斬首者不計其數。
這一年,各村社「宋江陣」配合時同安縣指揮張奇峰的官兵,英勇殺敵,倭寇全軍覆沒。
「宋江陣」進退有序、聚散有法。隨時隨地可根據倭寇騷擾情況、戰場地形的變化等作戰需要,迅速變換隊形,時快時慢,戰場開闊時散開,地形複雜時密集。當集結民眾數量不夠,必須以寡擊眾時,「宋江陣」兩列縱隊各自分開,靈活地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十八人的兩小陣時,藤牌手分別隨左右竹矛手、長槍手和短刀手,護衛其進攻;竹矛手邁步上前,與藤牌並列,形成第一道防線,長槍手跟隨其後,短刀手殿后,開始獨立作戰。當倭寇敗退,必須勇猛追擊時,「宋江陣」又可變成十二人的三小陣,或六人、三人組成的小型陣式。竹矛手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長槍手緊跟身後,短兵手、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側翼;陣型在竹矛手的帶領下,迅速發動追擊。
明隆慶年間,翔同金三地沿海居民有賴於超強戰鬥力的「宋江陣」,雄鎮閩台海疆,在與倭寇的作戰中,屢屢發威,倭寇望風披靡。自此,盤踞在翔同金一帶危害已久的倭患,全部掃平。
民俗瑰寶兩岸傳
「宋江陣」在勝利完成抗擊倭寇的歷史使命後,歷經明、清、民國幾百年的演變,如雨後春筍般,以翔安、同安、金門為原點,迅速傳播到廈漳泉整個閩南,並傳入臺灣地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有一部電視連續劇《宋江陣》,演繹的就是關於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兒。兩岸民眾借此強身健體,借此防禦盜賊,借此娛神媚佛,村社間相互推廣、代代衍傳,金門有烈嶼宋江陣、翔安有趙崗宋江陣、下市宋江陣、同安有造水宋江陣、郭山宋江陣,而臺灣高雄、台南、嘉義等地都有「宋江陣」,陣形變化愈發成熟,民俗滋味越加濃烈,成了最受百姓歡迎的民間自娛自樂的武術表演形式。
「三百年前唱宋江,閩南村社梨園腔。泉州處處傳高甲,水滸家家話晚窗。」這是原人民日報社社長、北京市委書記鄭拓,於1962年對閩南高甲戲的題贈。由此可知,宋江陣與高甲戲的淵源非同一般,也因此,「宋江陣」祖師爺與高甲戲同出一轍,祭拜的都是「田都元帥」。操演時,參演人員一般是妝花臉、著戲服、執兵器,生旦淨末丑俱全,按《水滸傳》中的36天罡,72地煞依次排兵佈陣,逐一完成行陣、單練與對練、群體演練、收陣等形式。場地設置高二丈四、寬一丈八的布城或彩樓為「城堡門」,四周佈滿五彩旗,陣容十分壯觀,熱鬧非凡,所到之處,觀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行兵佈陣時,全體陣員各自拿著刀、槍、劍、棍以及鋤頭、板斧、竹竿、魚叉等農漁家用具,在金鼓齊鳴中,列隊向祖師爺田都元帥、向本境神佛行拜禮,俗稱「啟館」。領陣焚香繞圈,清淨場地,並為器械貼上符籙;陣員則高舉手中武器隨鼓聲整齊吶喊,稱為「發彩」,以驅邪避惡,保佑演練平安順利。發彩後,以手執大旗的宋江和盧俊義率先出場,伴隨著風展大旗,獵獵作響,場地上不相關的人員紛紛向邊上退,寬敞的表演場地便清理出來,這叫「宋江舞大旗」。在戰鼓強勁有力的節奏中,手執盾牌、板斧的正副旗手領頭,兵分兩路躍出城門,圍繞場地一圈向中間直行,整個陣勢進攻後退全聽從頭旗指揮,此稱「黃蜂出巢」,戰鬥時,最能發揮長兵器和弩箭的威力。隨後隊形布成單列縱隊走S形,委蛇前進,如蒼龍蜿蜒盤旋,稱「長蛇陣」,戰鬥中,可以迅速改變隊形,迂迴包抄敵人。而後隊形迅速變成兩列,兩兩並排如百足蜈蚣,稱「蜈蚣陣」,戰鬥激烈處,可如利刃突破敵軍的重圍。隊伍先逆時針方向收緊靠近,再順時針方向扇形展開,稱「螺旋陣」,當我眾敵寡時,用以擴大陣地;緊接著8字形穿繞,稱「面線拗」,用於截斷敵人呼應;以及行「連環八卦陣」、「蝴蝶陣」等。陣勢嚴密,複雜多變,有二列變四列,四變三,三變四等,展現的大概是巡城、守城、破城等情景。一時間,廝殺聲、吶喊聲、刀戈碰撞聲,交織交鳴,場面十分威武雄壯,令人彷彿置身古軍營校場。
陣勢之後是「單打」、「對打」、「群打」等武術套路演練,但見梁山泊眾好漢各顯神通,十八般兵器輪番上陣,演練各自的器械招式,一般由「李逵的雙斧」開場,以「關勝的大刀」掀起高潮,以「林沖的丈二長槍」收尾。最有趣的當數「弄鋤頭花」,挖、勾、撞、掃,連綿不絕,虎虎生威,贏得了最多的掌聲。接著,開始兩兩一組的短兵相接,兵器兩兩對打,連環對打,空手連環對打等,主要有盾套叉、槍套劍、刀對鐵耙、空手對打等。有的還兼演「戲弄青獅」、「宰獅」,隊員手執戈矛,作與獅子搏鬥、廝殺等各種動作,最後以凱旋入城收場。
在翔安的跨越式發展中,對古老文化的推動、傳承不遺餘力,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宋江陣」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保存、發揚光大,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成了翔金,成了閩台藝術同根同源的歷史見證。值得一提的是翔安趙崗村「宋江陣」,在閩台獨樹一幟,幾百年發展中人才輩出,18世紀有王長春精通「走水面、捉壁走」功夫;19世紀初有王克、王文就、王問牆、王天明等分別到南安、同安蓮花、汀溪等地傳教「宋江陣」,名氣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