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碑林二考
張璉起,豫章震動:豫章,指江西省,源自漢代所置郡名。張璉,廣東饒平人,初為饒平縣庫吏,後投身綠林,勢力漸大,聯合各路賊寇,聚十萬之眾。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張璉在饒平與大埔邊境的柏嵩關稱帝,自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建立宮殿營寨,封王設官,儼然一獨立政權。根基打定後,張璉分兵侵襲廣東、江西、福建三省,曾攻陷數十個城池,部眾擴展達二十萬人。嘉靖四十年,明廷派俞大猷至贛南,聯合閩、廣官兵,直取張璉的老巢柏嵩關。張璉於回師救援時遭到大敗,賡續戰況又不利,其手下將領分遭擒斬。張璉自己亦於嘉靖四十一年在福建平和縣之九峰鎮就戮,當地仍存有記述俞大猷擒斬張璉事蹟的摩崖石刻。不過民間仍有傳說張璉最後是突圍出海,逃至三佛齊(今印尼之蘇門答臘),再度據地為王;當地曾出土有「飛龍」字跡的古碑,或是張璉的逃出殘部所遺。
吳平、曾一本遞雄,交、廣螫焉:遞雄,謂接踵而起稱雄。螫,形容兵燹荼毒。吳平,福建詔安人,一度是閩、廣交界海盜之主要頭目。嘉靖四十三年底,吳平向時任廣東總兵的俞大猷乞降,然卻私下擴充實力。嘉靖四十四年春,戚繼光與俞大猷分兵夾擊吳平,但吳平仍率殘部逃至廣東東端海域的南澳島,建立營寨據守。嗣後戚、俞再度合攻,才將南澳賊眾殲擒一空。吳平則在出逃至越南海域後投水而死。曾一本,原是吳平之部眾。吳平死後,曾一本仍在廣東活動。福建水師本欲南下剿滅曾一本,但曾一本聲稱願受招安,廣東地方官員欲以此立功,故拒絕福建水師入境窮追。結果曾一本得到喘息之機,再度坐大,不僅一度攻打廣州城,還再次入侵福建海域。當時戚繼光已北調,所幸福建水師多經戚所訓練,實力堅強。隆慶二年(西元1568)曾一本率大船二百艘、數萬之眾進攻福建詔安,被水、陸守軍夾擊,曾一本大敗,逃回廣東。次年閩、廣水師合攻曾一本,殲滅其殘部,曾一本亦遭廣東水師擒斬。
童牛山之木,不足於艨艟;傾列郡之藏,不足於食量饟:把長滿山頭的茂林砍光還不夠建造水師船隻,花光幾省的官倉稅賦還不足供應軍需。「明史.盜賊傳」於記曾一本之亂的部份載,當時有官員為議兵餉而上奏疏中言:「海賊一萬,每用兵十萬;用兵一萬,每費餉至七八十萬。」嘉靖晚期閩廣之交山賊、海賊、倭寇迭起,這對國家元氣的斲傷到何等程度,可想而知。
有逼而驅之者矣:「孟子.離婁上」篇,載有一段孟子論仁君得民與暴君失民的話,部分如下:「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敺魚者,獺也;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此處「敺」字,音義同「驅」。孟子之言謂:人民歸依仁君,就像水往低處流、野獸會向曠野跑的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