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576

此外「生員」中有一位「劉廷憲」,應就是「金門縣志.人物列傳.鄉賢」所載者(金門所人。天啟元年舉人,官至桐鄉令)。「生員」中的另一位「劉廷彥」,大概是劉廷憲的兄長,故名列於較前;但縣志中未載其是否有考得功名或任官。其他諸位「生員」與武職人員中,除了「泉州衛署所印衛鎮撫白敦賁」已知是駱日昇的「姻家友」,剩下的筆者就無法考出更多資料了。
關於紀元憲在擔任福建「南路副總兵」一職的時段,駱日昇在碑文開頭已言,是於萬曆四十五年開始;清修「池州府志」則載紀元憲於萬曆四十七年獲擢陞而離職,則紀元憲擔任此職約兩年。關於紀元憲在擔任福建「南路副總兵」一職期間的功業,漳州龍溪縣人張燮(萬曆廿二年舉人,曾於蔣孟育卒後為其纂輯「恬菴遺稿」,自著有「東西洋考」等)所著「玉樓集」卷之三十二,收有他為紀元憲陞轉而寫的「送紀大將軍都督東粵序」,內中稱擒獲海寇李新之功,「皆公(紀元憲)指授為多」,復以恩威併施、使海寇袁進降伏,其武略足為閩、廣兩地之干城。當萬曆四十六年三月在金門島上為紀元憲立德政碑,當是紀元憲尚未受命剿滅海寇之時,故碑文中除稱道其施藥濟眾與善於治軍,並未提及平亂之功。雖然,萬曆晚期的紀元憲不若早前的戚繼光、俞大猷那般,具有能在「正史」中立傳的知名度,但其坐鎮安境之威惠,畢竟不可泯。在明代歷任福建「南路副總兵」之中,筆者也僅能查到只有紀元憲在金門獲得立碑誌記且留存迄今,故此碑亦具印證明代晚期福建軍事建置的價值。
二、「參閫胡公功德碑」
  以「副將軍紀公德政碑」的情形來說,欲進行查考並非難事:基本上此碑的文字雖有些許缺損,但大體完整,且關鍵部分如碑文稱頌對象的姓名、籍貫都很清楚;也知道碑文係出何人撰寫、撰碑文者的文集仍存世,且其中也有錄入這篇碑文。若在圖書文獻資源充裕的情形下,按照這些線索去蒐集資料,只需稍費點時間便可對此碑由來全般瞭然。但另一件金門碑林中的故物:「參閫胡公功德碑」,欲探究其內容便麻煩多了--此碑原樹於舊金城關帝廟旁時,本就傷痕累累、字跡難辨,嗣後先移至中正圖書館、再移文化局圖書館之旁,又歷經二十餘年曝於室外的風吹雨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