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籍的北洋艦隊艦長呂文經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916
字型大小:

 2000年12月7日,我因路過在同安區西柯鎮卿樸村新厝自然村西南看見一座清末墓葬,當地村民稱它「將軍墓」,呼墓主為「海大人」。那時墓地保留基本完好,圭首墓碑高0.94米,寬0.54米,橫額鐫「浯江」二字,中間豎楷「皇清誥授振威將軍顯考緯堂呂府君塋」字樣,上款為「光緒戊申年陽春」,下款為立石裔孫名諱。四根方形墓前石柱均鐫「浯江」冠頭聯語,內柱聯曰:「浯水鍾形勝,江山壯大觀;外柱聯是:浯洲遠拱,江渚迎新。稍有地方常識的人一眼就可以辨出:這是一座金門籍的名人墓葬。
呂緯堂何許人也?我查了民國版的《同安縣志》、光緒版的《馬巷廳志》和民國八十年增修的《金門縣志》,都沒有找到他的資料。後來在民國版的《廈門市志》卷二十三「列傳」才看到了呂文經的材料。據載,「呂文經1838─1908),字緯堂,同安籍,移住廈之吳厝保」,他的老家是同安縣從順里樸塘保卿樸村(今屬同安區祥平街道),該村呂姓始祖呂朝興是浯洲(今金門)呂氏一世祖呂廷元十三世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呂文經墓被盜,兩方磚質墨書墓誌銘被呂文經曾孫呂昭炎、呂昭國等人收回。2004年7月9日,呂氏族人將墓誌銘捐贈給廈門市博物館。方形墓誌銘邊長0.24米,因露置時間較長,部分墨跡莫辨(開端漫??患處疑是追溯先人來自浯洲的文字),經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研究員何丙仲考究整理,墓誌銘殘缺和現存文字如下(標點為何先生所加):
緯堂呂公墓誌銘(墨筆楷書志蓋)
□□授武顯□□□□□□□□呂公墓誌銘(楷書銘題)
□□□□字□□□□□□□□□□□□□從其先大父及□□□□□眷來□□□□□□□□□□□□夫人□□□□□□□□□□□□□□善操西語,□稅務司所愛重,勸其相□□□□□□言文字□□□□皆通。旋□時,適因洋務初興,閩人通□□□□□□行伍於同安水師提標前營管帶炮船□□□□營外委管帶□勝□□□□船多英國所制,我國初整海軍,□□□勝其任也,是為公發軔之始。□□□□歷任各大憲拔補,奏保□□入,轉而授廣東素溪協副將,以總兵記名簡放,賞戴袍□,中間歷蒙派委管帶靖海、常勝、福星、安瀾、濟安、伏波各兵船、後又□領全粵水師內外海各兵艦,陸則剿平番社;水則查洋情,辦理海軍、督造戰艦,在事出力,書不勝書,屢為沈、左、楊、李諸公所器重。□□生平功業官階,卓卓播於中外,余不復贅述。獨怪其數奇不偶,仕途崎嶇,有材不得竟其用。不知者遂妄相指摘,是不可不為表白也。故他人作銘多敘功,余為公作銘獨議過,觀過知仁,余不肯為公諱矣。考公之被劾有三:一為同治十三年,巡洋遭風;一為光緒十年,法夷犯順;一為二十一年,威防失守。而三者之中,尤以馬江一役為公最不白之冤。公為人拙戇剛直,以不能賂權貴,被中炮先退之誣。楊、左兩公知其冤,奏留效力而不得例,遣北行軍臺。卒之,陷公者□及己身,相逢遣所而羞悔,公亦不念有□,待如常時,晏如也。嗣以期滿繳清臺費。十八年,晉京呈線捐復銀兩,引見給憑,丁憂回鄉。□十一年,公出而再委帶北洋鎮北炮船。適中日失和,以海軍提督□□□予□□,二十二年,隨傅相李出使各國,遇事多所贊翼。回京派□呈貢禮□□□□□懿旨,賞給袍料壹副,並注銷暫革字。□數□本,坎坷顛連,□□□□□□□□公則年□□□。二十五年□□□為行□□□□。公洋務精通,冀可立功海國。無何,聯軍入京,□□□奉全□議□□命,公因委充統領,不獲隨之入都。自知此後無能□之。之人且因艱險四達,灰心作歸來計矣。嗚呼汾陽失機,見救於□舒翰;武穆紀□,稱可於宗留守。李傅相知人善任,即公之翰宗□也,事相類而末□不同者,何也?則以後無知公之人,故有才不□,□其用公,謂公數奇不偶,不其然乎!公以三十四年正月初二□□□疾卒後家,享年七十。夫人陳氏,先公卒。有子五:長調榮,先公□,□□氏;次調鏞,以補用縣在粵當差,聞病馳歸,親視含殮,娶林氏;三□□,娶周氏,續娶葉氏;四盛安,娶莊氏,副將鎮藩公女也;五盛來,幼,未娶。女一,適黃姓。孫八人:曰寶、曰忠,榮出也;曰煌、曰本、曰魁,曰□,□□□,福出也;曰泉,安出,幼,俱未娶。榮又出女孫一,字方姓;鏞出□□一,未字。以本年十月二十八歸葬後同安南城外之坑打本□□名口墓,坐申□□□卯酉,分金辛卯辛酉。皆次男鏞為之□□□□有乎,方興未艾。□□曰;嗟乎緯堂!質直生剛。其□乃享,其短乃長。惟其過不可掩,斯靡□□弗彰。還源□□,歸乎故鄉。既安且固,後嗣其昌。
賜進士出身、欽加二品銜、賞戴□□□□廣東全省勸業□□□□陳學聖撰文並書丹。
綜合墓誌銘和《廈門市志》記載的資料,我們從中可以得悉呂文經主要生平事蹟:
呂文經七歲時,隨母親離開同安卿打(後作「卿樸」)到廈門,住在當時的同安會館(今吳厝巷)。他在碼頭賣油條給外籍海輪船員,從中學會多種外國語言,被英國駐廈領事李太郭收為養子並帶到英國讀書,畢業後回國。同治三年(1864年),呂文經投身於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生涯,是晚清一位較早掌握輪船駕駛技能的將才。他以「善捕盜」,被閩浙總督左宗棠和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所賞識,由外委拔補都司。他的閱歷非常豐富,先後擔任伏波、安瀾、濟安、福星、靖海、長勝、鎮北(均是清朝軍艦名稱,其中「鎮北」軍艦是清廷於1875年花十五萬銀子自英國購進)等兵艦管帶(艦長)。歷經甲申(1884)年中法馬江戰役、甲午(1894)年中日戰爭等重大事件,參加了馬關條約對台灣的交割手續,是中國現代史重大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因秉性剛直,「以不能賂權貴」,故仕途崎嶇,有「三落」境遇。即{1}1874年日艦侵臺,他帶「安瀾」艦在安平港遇台風沉船被革職;{2}1884年馬江失守受「中炮先退」之讒被革職充軍;{3}甲午威海戰役,因海上六艘軍艦與陸軍配合不力,致使威防失守被暫行革職。三者都是被追究「領導責任」而代人受過。盡管如此,他始終受到沈葆楨、左宗棠、楊岐珍、李成謀等清廷大臣的器重。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稱「呂文經曉暢洋務,狎習風濤,管帶兵輪船駕輕就熟」,所以在馬江失敗後,法夷急攻臺灣時,他七次運兵渡台,都能履險如夷,為保衛台灣立下汗馬功勞。他還因「熟諳海道」,曾在天津水師營務處「譯英文,繪海圖」。李鴻章則稱他是「不可多得之才」。光耀二十二年(1896年)2月20日,李鴻章出使英、法、德、俄、美等國家時,呂文經以武官身分跟隨,回京後慈禧太后封賞他一套官袍、紅寶石頂戴和麒麟補子。戊戍變法後,呂文經又隨李鴻章到兩廣差遣,統領廣東水師內外海各兵輪,因「剿欽、廉匪盜」之功升赤溪(廣東舊縣名,1953年併入台山縣)副將。不久因「灰心仕路」,歸籍修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初二日卒於家(今廈門石路街28號),誥授振威將軍(乾隆五十一年定為從一品)。出殯時廈門官員參加「拔龍鬚」至第三碼頭,靈柩用船運到同安卿樸社新厝村南安葬。
總而言之,呂文經是中國晚清著名的海軍將領,也是廈門地區近代史一位傑出的人物。他的墓碑鐫刻「浯江」堂號,足見他不忘祖地。市、區文物管理部門正在採取措施加強對呂文經墓的保護工作,「兩門」的鄉親、宗親都因有這樣一位拔萃的鄉賢而倍感自豪。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