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794

首先,比起在「金門志」或「同安縣志」中,都沒有特別線索可指出是誰的這位「參閫胡公」,為他撰寫功德碑的人,倒是位在金門無人不知、鼎鼎大名的人物。先前筆者提到,在「圖誌」上已稍可看出撰碑者的自署,而在見到原碑拓本後,筆者更加確定無誤。若有「圖誌」在手者,不妨試試:用放大鏡細觀此書中「參閫胡公功德碑」的圖版,就在「德」字之下有兩行碑文,左側的一行,雖字跡是有缺損,但猶可辨讀出如下文字:「賜進士出身通□大夫雲南布政使司□□□使□守愚頓首拜□」--瓊林出身的蔡守愚,其位於金寧鄉湖南高地的墓碑上題曰:「明通奉大夫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發吾蔡公暨配封淑人許氏壽域」;藉蔡守愚的墓碑資料,「參閫胡公功德碑」的撰文者自署便可補全:「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蔡守愚頓首拜撰」--查「清白堂稿」蔡獻臣為蔡守愚所作墓誌銘,稱蔡守愚於「辛亥(萬曆三十九年),亦擢雲南左布政使,候代矣。……未幾得代,遂繳劄致仕歸。」則蔡守愚約是在萬曆三十九年或稍後返鄉,就在鄉居期間,他為「參閫胡公」撰寫了這篇碑文。可嘆的是:「參閫胡公功德碑」的文字已難辨識,不然又可在傳世甚罕的蔡守愚詩文中再添一作品,惜哉!近年間蔡獻臣「清白堂稿」與蔡復一「遯庵蔡先生文集校釋(郭哲銘先生校釋)」都已面世,而蔡守愚的「百一齋稿」卻似乎還沒個消息。八十年版「金門縣志.藝文志」中有提到,「百一齋稿」一書,「原稿現存星洲蔡景榮處」;這兩年至南洋訪問金門籍僑民的口述歷史工作似還在進行中,若能乘便安排使「百一齋稿」面世,讓「三蔡」文筆聯璧併現,豈非美事!能否實現,就端視主事者的推動。而在「百一齋稿」再度出現之前,對於「參閫胡公功德碑」的碑文全般細部原貌,由於查不到是否有方志或其他文獻曾迻錄此文,筆者是無法可施;只能藉拓本上還可辨讀出來的部分,勉力追溯解析了。
一如各式記功頌德之碑文,在「參閫胡公功德碑」的碑文之末,除了撰碑者的署名以外,襄贊建碑者也留下了姓名,其中有部分是和「副將軍紀公德政碑」之末所見相同。這兩座石碑同在金門、樹立時間相差不到兩年,又都是為武官所立,因此預事者重疊亦是意料之中。筆者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拓本原件中辨識出幾個名字,就在「賜進士出身通奉大夫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蔡守愚頓首拜撰」這行字左側,正好與「蔡守愚」三字等高處所刻的名字,是「陳昌文」三個字,而在「陳昌文」的名字之上,則是「舉人李雍」;前文已言,此二位是為紀元憲建碑的主導者。而在此碑左上角,筆者還辨識出另幾位參與建碑者的官銜與姓名,其中有「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姚棫」、「本衛軍政掌印指揮使□舜文」、「庚戌進士署指揮同知□捷」,以及「指揮僉事□承鉞」。在這幾位地方文武官員的署名中,「指揮僉事劉承鉞」之職名已見於「副將軍紀公德政碑」。另一位有「庚戌進士」進士頭銜者,也就是「金門縣志.武舉表」中所載於萬曆三十八年時考中武進士之劉捷,他原本即是金門所正千戶,之後亦參與為紀元憲建碑。其他襄贊者的名銜則字跡模糊,筆者就無法辨識了。
除了碑文撰寫者與建碑者的署名外,關於「參閫胡公」的姓名與身分,自然是筆者最希望能辨讀出的部分,然所得資料仍是有限。在此碑拓本正文之末、也就是蔡守愚署名之前一行的下半部,筆者辨認出「公諱」二字。依照一般為記人而立的碑文,在「公諱」之下的一或二字便是碑頌對象的名字,可惜在「公諱」之下的第一個字蝕缺太甚,難以辨識;第二個字可看出左半部是「鬼」,但右上部分並不清楚,只能確定這是個「鬼」部之字。而在「公諱」以下隔數字,筆者尚辨識出「□京金吾前衛」這幾個字;以其出現的位置而言,自然是記載碑頌對象「胡公」的出身來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