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寧頭戰役60周年和平祈福音樂會系列之三 海頓小號協奏曲與戰役跨時空對話

發布日期:
作者: 潘罡。
點閱率:508

提到戰爭與軍隊,最常讓人聯想到的樂器就是小號(Trumpet)。它出現在人類歷史的時間可追溯到3500年前,最初只充當軍事和宗教用途,舉凡唐朝詩人岑參的詩作「輪臺城頭夜吹角」、北宋儒將范仲淹「漁家傲」詞中所寫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在在可看到小號所傳達的征戰肅殺氣息。
到了西方的中古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小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音樂演奏,但它的軍事用途依然維持不變延續到今天。有鑑於此,這回策劃「古寧頭戰役60周年和平祈福音樂會」,藝術總監張正傑挑選了最膾炙人口的海頓「降E大調 小號協奏曲」,一方面藉由小號,讓音樂會與六十年前的戰役產生連結;另一方面則透過這首樂曲背後的古典曲式和手法,寄寓化干戈為和諧的理念。
海頓(見右下圖)是西方古典主義時期三大巨匠之一。和歡樂甚至粗野的巴洛克相比,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更強調優雅的旋律、完美的曲式;更注重聲部的比例、平衡和控制;整體而言洋溢著一種琢磨洗練的特質。小號原本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樂器,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就曾不平地指出,包括貝多芬、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甚至莫札特都嚴重貶低了小號的分量。
然而,在海頓的「降E大調 小號協奏曲」中,小號不但徹底展現了白遼士口中的「獨具的音色和高貴特質」,而且發揮原本激昂抖擻的渲染力。在古典曲式的駕馭下,它沒有氾濫成為狂暴粗野,而是在活潑奔放中,維持精密的節奏與音量控制。
全曲分三個樂章,海頓擅長以簡潔的動機(motif,最小單位的樂句)組織成龐大的樂曲,在這首協奏曲也得到充分印證。如上所述,古典主義的創作強調音樂的比例、平衡和控制,而從貝多芬之後掀起的浪漫主義風潮還在醞釀中。因此,樂迷千萬不要希望從古典主義作品中聽到明顯的情感或具象的描述,只要跟著旋律前進,把每個音符都納入腦海裡,就等於聽懂了古典主義作品。
小號獨奏家鄧詩屏
目前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擔任小號首席,鄧詩屏(見左下圖)出生於屏東縣,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美深造,曾受教於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小號首席提摩西˙莫里森(Timothy Morrison)以及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小號首席華爾特˙辛格(Walter Singer)等,1992年學成歸國後,即獲聘加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至今,並曾多次接受台北縣交響樂團、台北市市民交響樂團等團隊邀請,擔任協奏曲主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