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677

由以上幾條記載,可看出「實錄」對於一路「參將」的異動記載固然較「閩書」為多,但亦並非精詳必錄:雖知朝廷任命「李楷」的日子、但他做到何時被調職則不知,而接他位子的「黃守魁」是何時受命亦不知。在萬曆四十年十二月,「張守貴」由瓊崖參將轉任為福建南路參將,但「明神宗實錄」也未記載他何時又被調走;而筆者在「明神宗實錄」中再查到「張守貴」之名,已是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壬子日:「廣東羅活諸黎亂。巡撫張鳴岡疏劾副總兵楊應春、遊擊張守貴、監軍道副使姚履素等諸失事狀。下部議。」--看起來,這位「張守貴」雖在萬曆四十年底轉任為福建南路參將,但似乎不到一年又被降調回廣東當「遊擊」(位階低於參將)。在「張守貴」之後,到底是誰接任「福建南路參將」?萬曆四十二年(西元1614)二月時,離「參閫胡公功德碑」樹立時之萬曆四十四年六月已不到兩年半,照理說「胡公」的名字也該浮現了;但筆者在「實錄」中持續往下找,卻是直到明熹宗時代才又出現關於「福建南路參將」的記錄。
在「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西元1621)二月辛未(廿九)日,有記載當時各地總督、巡撫等所提出糾劾屬下高級武官中有「貪劣」非行、應予處分的名單,而兵部便將這些遭議處者綜合起來一次答覆處分方式;提出糾劾名單的督撫中,有「福建巡撫王士昌」,而名單中的福建地區武職人員只有一個:「福建南路參將胡應魁」。兵部對這批被督撫點名的武官,是予以「俱革職」的處分--以「胡應魁」這個名字,和「參閫胡公功德碑」已知可辨讀的部分核對:姓氏符合、「南路參將」職位符合、名之第二字是「鬼」部之字也符合。至是「參閫胡公」之名諱已瞭然:他叫「胡應魁」。
關於「參閫胡公」身分的探究,雖已找出「胡應魁」這個名字,但卻仍有疑點存在:「參閫胡公」應是有功於地方,才能得到蔡守愚撰文稱頌,陳昌文、李雍與地區文武官員聯合建碑的榮譽;這樣的優秀人物,怎到後來會被巡撫以「貪劣」的罪名糾劾、且遭兵部革職?而他早先之所以獲地方人士立碑稱頌的事蹟又是如何?關於這些疑問,亦是筆者所需求解的要項,但從「實錄」中所能得到資料實屬有限。因此,筆者只能另循他途,由「參閫胡公功德碑」拓本中尚能辨讀出來的「金吾前衛」上想辦法,從「胡公」的「衛籍」所在,查查當地志書是否有關於他的傳記,然後再試著與其他文獻對勘、看看能否拼湊出關於他生平更多的資料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