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60周年和平祈福音樂會系列之四 德弗札克協奏曲寄託遙遠無盡鄉愁
六十年前的古寧頭戰役,人民解放軍戰敗,奠定了兩岸分治的局勢。但數十萬來自大陸的國軍萬萬沒想到,此後半世紀,他們面臨的竟然是離鄉背井的命運。咫水天涯,多少人望斷故園心眼,終其一生,再也無法踏上家鄉土地。
於是,我們看到了「滾滾紅塵」中章能才對沈韶華的無盡思念,聽到了「暗戀桃花源」徬徨於夢土故鄉與異地羈旅的喟嘆。如是的鄉愁小調,雖然淹沒於雄壯威武的軍歌浪濤聲下,才是最真實動人的永恆樂章。因此,在這回的「古寧頭戰役60周年和平祈福音樂會」中,藝術總監張正傑選擇用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的「b小調 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來低吟這大時代的悲歌。
「b小調 大提琴協奏曲」創作於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五年間,當時德弗札克在美國紐約擔任「亞美利堅國民音樂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America)院長已近三年。這段時間,他接連譜寫了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弦樂四重奏「美國」以及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等傑作,裡面的慢板樂章,不約而同都出現哀愁抒情的旋律,讓人聯想起黑人靈歌或印地安民謠的憂鬱曲調,普遍認為反映了德弗札克的思鄉情懷。而「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旋律,先是被美國音樂家威廉˙阿姆斯˙費雪(William Arms Fisher)填詞改寫成一首歌曲叫「歸鄉」(Goin'Home);後來,華人音樂名家李抱忱也根據同一旋律寫了一首歌,即家喻戶曉的「念故鄉」。
和「念故鄉」相比,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所洋溢的波希米亞鄉愁不遑多讓。本樂章的結構屬於三段體,首先在雙簧管、低音管柔和的和弦伴奏下,主奏的大提琴帶出牧歌情懷般的主題,鋪陳出波希米亞森林的和煦微風與田園詩意,也浮現淡淡愁緒。
第二段的定音鼓與管絃齊奏,彷彿情緒再也無法遏抑而氾濫潰堤;主奏的大提琴不再含蓄,而是在管絃陪伴下,優美而熱情地高歌,宛如遊子沉醉於家鄉的美好回憶,決定束裝返鄉,心情雀躍不已。然而這畢竟只是想像而已,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沉重的節奏,讓作曲家回到現實,法國號重現第一段的牧歌主題,並由大提琴接手發展,在長笛、低音弦等樂器陪伴聲中,畫下終曲的休止符。
(作者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組主任、國家文化總會副秘書長,現為弦外之音團行政總監)
大提琴主奏張正傑
以活潑多樣的創意著稱,張正傑堪稱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大提琴家。12歲起連續三年獲全省音樂比賽第一名,1976年進入維也納音樂院深造,師事大提琴名家Valentin Erben,曾獲Alban Berg全額獎學金。1984年取得維也納音樂院演奏家文憑,1985年獲奧地利教育部全額獎學金,赴芬蘭追隨柴可夫斯基大賽得主Arto Noras研習特殊演奏技巧,1986秋獲芬蘭西貝流士音樂學院最高藝術演奏文憑。返回奧利地後,參加Vorarlberg音樂院專任教授甄選並脫穎而出,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教授。
1989年張正傑應東吳大學邀請返國任教,此後活躍於國內樂壇,包括獲總統府邀請參加首次「介壽堂音樂會」;創立「弦外之音室內樂集」並策劃多場創意十足的音樂會,此外他也是2002、2004、2005年「太魯閣峽谷音樂節」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