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630
字型大小:

在前面筆者已提過,「金吾前衛」是屬駐地在南京的十六個「親軍衛」之一;要查「參閫胡公」的資料,該由南京地區的志書開始。不過,筆者缺乏「金吾前衛」駐地的詳細資料,到底是就在南京城內、抑或是週邊的其他縣治區域內?究竟要由何處入手,還是很傷腦筋。再者,「衛籍」和「籍貫」不同,「衛籍」是明代指定有軍籍在身者前往服役的衛所,這與該名職業軍人原本的「籍貫」所在常不相干、甚至可能是天差地遠。就以被列為同安、也是金門的第一位武進士邵應魁來說,原本他也不是「金門人」、而是「金門所人」。蔡獻臣為邵應魁夫婦所撰墓誌中便有敘述:邵應魁之前好幾代的「始祖伍觀」,是在明初設立沿海衛所時,由浙江的「定海所」調戍金門;至於在被指定前往「定海所」服役之前,「始祖伍觀」的本籍到底在何處,恐怕連邵應魁自己和其子都已不曉得了(不然總會在墓誌中追溯一番)。若一位衛、所之軍人,是像邵應魁那樣在地方上首掇「武進士」的榮銜,且又善戰立功、階至三品,兼具文采,與地方仕紳甚是相得,那麼自然會被「衛籍」所在地點的志書修纂者樂於視為「本鄉子弟」、為之立傳誌記(或至少也有同時期的當地官宦文士與之翰墨往返的文獻可查)。但筆者於「明熹宗實錄」中查到的「胡應魁」,雖知他至少官拜參將,但到頭來卻是因「貪劣」遭糾劾革職,下場並不光采,其「衛籍」所在地點的志書修纂者會不會為之立傳,恐怕很難說。而且中國古來本即重文輕武,方志對武人的生平記載篇幅本又往往不及文宦、德行之流--縱令希望微渺,探索總得有個開始;筆者便由「南京」著手,由方志中追查「胡應魁」的資料。
  明代之「南京城」,即江寧縣之縣治,而此地又兼是「應天府」之府治所在(入清後,「應天府」改為「江寧府」)。為方便尋找有關「胡應魁」的傳記,筆者由較大範圍的志書開始,檢索清末民初之南京人陳作霖所纂、清光緒三十年時刊印之「金陵通傳」(此書包含清代江寧府府治所在之江寧、上元二縣,以及周邊所屬六合、江浦等縣人士傳記,時間涵蓋春秋至清光緒間);就在此書卷二十「張胡董田黃徐趙李傳第八十八」,筆者找到了有關於「胡應魁」與其後裔之傳記,全文如下:
胡應魁,字真卿,江甯(寧)人,由武進士累官至廣西總兵。明季軍政廢弛,應魁號令嚴肅,士卒畏而懷之。所蒞皆閩、浙佳山水,登臨嘯?;或遇名蹟頹圮,輒捐資重葺之。子士楫,字濟公,國初(筆者按:清初)恩貢生,天性渾厚,盡讓遺產於兄弟,甘貧守道,為文一本經術,從遊日眾。少喪母,每祭奠必泫然流涕,終身如一日,遺命葬母墓側。士楫子日禺,字戙杙,號旭初,歲貢生。日禺子莘隆,字禮田,乾隆六年舉人,十三年進士,官太常博士,著有「秦淮修褉賦」。
依「金陵通傳」所記胡應魁資料:他是「明季」時人(將萬曆朝晚期列入「明季」範圍,如「明季北略」一書便是如此),乍看下和「參閫胡公」的時代算相合,但卻有一扞格之處:「金陵通傳」中所記「胡應魁」,其人「累官至廣西總兵」,然在「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出現的「胡應魁」,卻是於「福建南路參將」一職遭「革職」處分;總兵高於參將,難道說「胡應魁」在一度遭革職之後又東山再起、作到一省的總兵官?可是:筆者於「明實錄」中所能找到的有關「胡應魁」之資料,就僅有「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的這一條,並沒有他昇任「廣西總兵」的記載;這麼說是「金陵通傳」所記有誤嗎?雖然在「金陵通傳」中是找到了有關「胡應魁」的資料,但卻又平添一難明之處;對此筆者只能先姑置不論,由「胡應魁」生平的其他資料去追跡,看看能否找出他與「參閫胡公功德碑」的關聯性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