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553
字型大小:

據「金陵通傳」所載:胡應魁之字為「真卿」,善於治軍,曾蒞職福建、浙江,蒞官最高而後解任是在廣西之時;他是個風雅之人,喜歡遊覽山水勝景,對於頹壞的名蹟不吝捐貲修復。筆者就以胡應魁之字「真卿」著手,結果真在與金門至近的廈門,找到了與他相關的文獻及遺蹟。在清代周凱所輯「廈門志」卷九「藝文略」,載有明末池顯方(同安人,天啟二年舉人,與蔡獻臣、蔡復一等皆是好友)所撰「虎溪巖記」一文,內中提到胡應魁曾在通往虎溪巖的山徑上建一石亭之事,全文如下:
鷺(廈門別稱鷺島)之虎溪山,一名玉屏山;秀峭嶙峋,人蹟(跡)稀至。乙卯(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冬,余(池顯方自謂)尋幽到此,心賞奇觀,因建剎,名「玉屏」。左為大雄閣、稜層洞、夾天逕,後為石室。上為雙鯨石,又為六通洞、宛在洞。秣陵(南京別稱)將軍胡真卿視師海上,以磴道紆迴,大費遊屐,砌石亭於腰,枕山瞰海,名「嘯風亭」。夫陟危石者,目瞪多華、足企多繭,氣奔則顫、神泄則搖。故有層巒絕壁以役之,必有剎與洞以休之;有剎與洞以役之,必有亭以休之。而後目不華可以睨六合、足不繭可以躡雲衢、氣不顫可以通帝座、神不搖可以攬太虛,則斯亭其須彌之日官、寶所之化城也。然則何以曰「嘯風」?從虎名也;亦將軍自寓也。
--這座由胡應魁原建之「嘯風亭」,其後一度因明清之交的戰亂損毀;據「廈門志」卷二「分域略」關於虎溪巖中的記載中有提到,清康熙年間,曾有「威略將軍吳英」重建此亭,但嗣後仍是圮廢了。此亭目前雖已不存,但廈門當地依然存有胡應魁之手跡:據「廈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宣傳委員會」所編、二零零一年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之「廈門摩崖石刻」一書第八十九頁所載,在虎溪巖寺後的巨岩上,有「飛鯨」和「碧海波澄」等刻題的兩側,刻有行書直題對聯,上聯為「台向海山奇處起」,下聯為「人從蓬島勝中遊」,各高約一公尺半、寬廿五公分,下聯左邊有署「秣陵胡應魁題」。該書又載,在這上下聯外側下部遺留有柱洞痕跡,巨岩頂邊緣也有留有洞眼,當是為構工而鑿。按池顯方「虎溪巖記」中所記「嘯風亭」的位置,是在通玉屏寺的山腰半路,而現存的這處石刻卻是位於寺後,而且上聯謂該處是「台」,故筆者認為:現存的石刻與柱洞,是胡應魁在「嘯風亭」之外另建的觀景台遺址,構築於池顯方作記之後,以故「虎溪巖記」中並未提及。要之,由池顯方的這篇記文可知,當他在萬曆四十三年建玉屏寺之後,胡應魁特為通往山寺的步道建了「嘯風亭」、可觀景又兼為歇足之處;這一點和「金陵通傳」所記胡應魁「或遇名蹟頹圮,輒捐資重葺之」的行事,可謂類同。
在「虎溪巖記」中使用的譬喻,還有些需解說之處:所謂「雲衢」即謂雲上之路,「帝座」是星名,與「太虛」同寓「天」之意;步上「雲衢」即謂登天,故得周覽「六合」(天地四方)。在「廈門志」原書所錄「虎溪巖記」中的「日官」一詞當是有誤,應作「日宮」方是。所謂「日宮」,即佛教二十四諸天中的「日天」(亦稱「日天子」,原係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後為佛教吸收成為護法神)所居住的宮殿。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界之中心為須彌山,日天所居住的「日宮」便是位於須彌山之半,這座宮殿會以一年為期環繞此山,遍照天下四大洲,為眾生帶來光明;而「日宮」因其位處所在,便成為登上須彌山頂的中途站了。「化城」一詞,出自「法華經」,謂佛以法力暫時變化出的大城以為休憩之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