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碑林二考

發布日期:
作者: 羅元信。
點閱率:673

佛教中稱一切眾生得以成佛之所為「寶所」(大乘之至極佛果),但通往寶所之路漫長險惡,若道中無喘息之地,則怯弱眾生將因疲懼半途而廢,故佛以「化城」(也就是小乘之涅槃)作為求法眾生暫且止息的處所,以供養復精力再求精進。池顯方於虎溪巖頂所建「玉屏」寺本是佛剎,故以「日官」、「化城」等佛教之事物來比喻胡應魁所建「嘯風亭」。此記中特別值得注意之處在於:池顯方是位著名的文人,行文自當有章法,但這篇記文寫到後來卻似偏離原題,不言「珠」而讚「櫝」,由自身尋幽建剎的經過,轉而為胡應魁建亭的功勞與命名之寓意作記、將建亭之功德說得好似大過建寺了。由這一點,可看出當時胡應魁在地方人士心目中的分量;即便是錦上添花之舉,也能獲得近乎溢美的推崇。至於胡應魁將自建之亭名為「嘯風」,源於古人有「風從虎」的觀念,認為虎嘯可生風;位於海島半山的地帶,諒是常聞風嘯,因景生名。池顯方記文謂命名「嘯風」有胡應魁自寓之意,當由「虎」與古代軍事的相關性而來:自古調兵之符信即作虎型,稱為「虎符」,勇將稱「虎將」、將帥之營帳稱「虎帳」;亭名寓虎意,可視為胡應魁欲治軍嚴整、以赫赫軍容保疆衛土的自我期許(但也有可能胡應魁生肖即屬虎?此點筆者缺少論據,故只能姑備一說)。當年胡應魁登山遠眺,其意諒不止於遊覽山水;在觀察防區形勢時,他心中大概也正盤算諸般守禦應變之策吧。
在有關「嘯風亭」的記載之外,前面提過曾為紀元憲擢陞作贈序之漳州府龍溪縣人張燮,其所著「群玉樓集」中,亦收有他為胡應魁而寫的詩六首、書信六篇;從這些詩與信件中可知,張燮除了胡應魁在福建任職期間即已結識,甚至連胡應魁被劾解職回到家鄉後,張燮還曾於往南京時前去拜訪他,並曾有讌飲,顯見交契深厚。而在「群玉樓集」卷十四中所錄詩作:「胡真卿帥粵西,有重名,以閩事被言。小詩志概」,由這首詩的詩題,已可佐證「金陵通傳」中稱胡應魁曾官至「廣西總兵」一事,確實無誤。在「群玉樓集」卷六十一所錄「寄胡真卿」這封信中,張燮又曾感嘆:「……嗟乎!漳水之上有一真卿,去後之思,久方彌著;竟中蠅點,而奪粵人所倚重!」由張燮此詩與書信來看,胡應魁不論在福建或廣西都甚受推許,但卻是在已陞任至廣西擔任總兵之際,因為過去在福建遭論劾之事,導致去職。因有張燮之詩文為證,胡應魁是由福建南路參將陞轉廣西總兵(帥粵西),之後遭論劾革職;但何以「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二月間提到「胡應魁」遭革職之事時,是稱其職務為「福建南路參將」?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