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某哲學斷片─關於維根斯坦﹑科學實在論﹑並兼致陳慶瀚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550
字型大小:

 自己對維根斯坦越發感到興趣此事,得提到我的科學家朋友陳慶瀚,即約兩年多前,我和出身法國‧法蘭西孔德大學的陳慶瀚博士﹝現職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所副教授﹞在談到科學的「實在性」議題時,兩人意見有所出入。陳慶瀚認定宇宙間的確存在著某些絕對的客觀實在性,即如重力、地心引力等等。我一聽下相當驚詫,心想他的論點所本,可不仍然停留在十九世紀以牛頓為首那種「實物中心論」的傳統經典物理科學嗎──基本上,經典物理是抽離了時空的產物。我說,即如地心引力既為人所制約,故應是人所發明的,並非純粹客觀存在。在我和陳慶瀚兩人意見相乖左的當下,自己對「實在性議題」言談所本,其實幾乎只憑藉直覺,心虛下,我求諸許多科學史實及典籍,我發覺到,在二十世紀初量子物理興起後,科學哲學主流,較偏向於我這一方。即如以《時間簡史》名噪一時的史蒂芬‧霍金﹝他被稱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於1994年劍橋大學,和另一牛津大學教授羅杰‧彭羅斯,針對宇宙本性某些基本觀念作了連續七場的演講辯論。史蒂芬‧霍金在第一場演講會中就這樣開宗明義地說:「我採取實證主義的觀點,物理理論只不過是一種數學模型,詢問它是否和實在相對應是毫無意義的,人們所能尋求的是其預言應與觀察的一致」;又如卡爾納普在其《世界的邏輯構造》裏說﹝客觀﹞實在概念,就其獨立於認識者的意識之意義而言,不屬於理性的科學,而屬於形而上學。自己對凡此的解讀是,實在性隱沒於未知的領域,故其如「物自身」一樣,只是一概念,是假定其存在的東西。實在性這領域超越了科學,換言之,科學並不處理實在性議題,實在性屬於形上學,尼采也說過並無「科學形上學」這東西,科學只處理現象學領域。依我看,科學只需把實在性當作功能性的約定,一種暫時的跳板,不必追根究底──若欲追根究底,即涉入形上學領域矣。再進一步說,實在性屬於本體論,十九世紀前的傳統原子本體論,實體可以獨立地擁有自身,但以量子力學延伸的關係本體論裏,實體及其屬性是在一定的關係中體現出來的。十八世紀的德國數字家萊布尼茲《單子論》一書裏即闡明了任何事物都在系統中顯現、存在的認知。他的學說對近代系統論的創立有著直接性的影響。
在和陳慶瀚議論實在性提旨時,我曾舉「測量」一題,作為客觀實在性之存在很難成立的例證。陳慶瀚說,科學的測量,是必須在同樣的條件── 即同樣的時空背景,同樣的測量方式下,才能成立的。我以為測量是實際的行為,並非純理論。我的意思是,並無「同樣的條件」此事。我舉的例子是,即某人從甲──假設是中壢,到乙──假設是新竹,理論上,每次的甲乙往返都是同樣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但實際上,千百次有千百次的差異,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當時,我憑藉的依據主要是量子論奠基人之一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我還沒讀到《在宏觀與微觀之間──量子測量的解釋語境與實在論》﹝作者成素梅博士系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此書第八章〈量子測量解釋與實在論〉把實在論在西方科學界、從以牛頓為代表的傳統經典物理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量子物理學中的視點,作了一番扼要的評析。此章節涉及海森堡理論的闡述,讓我更確定先前自己對其「測不準原理」的憑藉,確足以用來理解測量問題──那我和陳慶瀚彼此認知不同而產生的爭議,似乎對自己較有利。海森堡的微觀粒子運動過程中內在固有的「測不準關係」是這樣子的:
同時﹝對於同一個波函數﹞確定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它們的準確度有一個原則上不可超越的限度。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促成量子力學中把測量所得當作一種「統計關係」,有別於傳統經典物理的「決定關係」。前者是微觀的,而後者是宏觀的。陳慶瀚以甲乙兩地有固定而明確的時空間距,無疑是屬傳統經典物理學的宏觀看法。如今我們已漸漸能體知到人類的認識視境是有限制的,在至小的「微觀」和至大的「宇﹝宙﹞觀」層次,「客體」勢必難以為吾人觸及,只有介於二者中間,適大適小的傳統經典物理的「宏觀」層次,才易於呈現眼前。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據說是從愛因斯坦的「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此一觀點獲得啟發的。雖然愛因斯坦此話依然停留在傳統經典物理學那有著一個與認識主體相對應的客觀實在,﹝別忘了愛因斯坦很長一段時期並不接受量子論的多項認知,他也拒絕把量子力學視為終極理論﹞在這份關係裏,人依然是個發現者。但我始終以為,人的角色其實是個萬物的發明者才對,也就是說,並無一個不依認知主體而存在的純粹客觀性事物,即使是時空,重力等這類事物也一樣。經典物理對測量的基本假設是「還原論」的,它假設──不,它相信測量時測量儀器的賦值是在測量之前這個物理量所擁有的。它認為測量不會使系統的存在狀態發生原則性的改變,更不會使被測對象的「客觀屬性」失去之前的實在性地位。然而,果真如此嗎?量子物理興起後,恐怕再相信這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少了。量子力學興起後,越來越多人寧可相信,測量儀器的設計過程,相當程度決定了測量結果──這也應該是前述愛因斯坦那句「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以及史蒂芬‧霍金那句「詢問它﹝物理理論﹞是否和實在相對應是毫無意義的」的廣義延伸。許多科學所謂的不變律則,所謂測量的一致性,如今已被視為無非出自人造的「科學語境」,即把測量結果理解成依賴於測量語境的相對表現,而不再是對客體屬性的最終揭示,這就是量子物理的測量共識。
之前我在寫給陳慶瀚看的一篇文字裏,就曾明白表示,客觀實在性是科學的一種假設的約定論,藉以作為運作理論或實務的基礎而已,它未必是真理、實在本身。猶如數學演算所依據的公理。有人說諸如「真理」「複雜」、「科學」等等都是具爭議性的名詞﹝雅克‧德里達就曾說過真理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形而上學概念﹞,其實「實在性」一詞不也如此?依我看,「實在」或「客觀存在」不如改稱「自然規律」、「必然性」、「自然一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來得妥適些,雖然它仍舊只是人的認知,未必就更接近事實本身。休姆由於對自然科學的根基,即歸納邏輯,表示疑問,所以連帶也對因果必然性有了懷疑。休謨的質疑暫不評論,但我從他那裏引申出的聯想思考是,因果必然性在自然科學中有其運作的必要,在人文科學中何嘗不然?在後者,因果必然性為人情、人性的運作而產生,而自然科學或竟也不可避免受到人情、人性的浸潤,換言之,是人希望有一客觀實在、一因果必然性,此實在,必然性才產生的。
尼采雖說科學只處理現象學而不涉及形上學,但科學探索畢竟是停不下來的,科學終竟會走上反科學之路,但與其說科學要摧毀其自身,不如說科學要不斷拓寬其視境。關於實在性,或說因果必然性,科學不追究就算了,一旦追究,終要踏入形上學,甚至宗教的領域,陳慶瀚幾番告訴我,說他最怕我討論學術時走上(宗教)信仰的路,其實他或應該用更寬大的的視域來探索科學,而不要害怕走上極致,即使有一天他會因此讓自己的科學為之崩解,也該在所不惜。
對必然性議題,我或許可以用黑格爾和卡爾 ‧雅斯培各自的一番話來作進一步的描述,我希望陳慶瀚不要只單純地將之視為哲學形上學,或宗教神秘境域而一筆抹煞。黑格爾的話是這樣子的:
「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規定自己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這種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
而卡爾‧雅斯培則說:
「作為思想內容的客體,它絕不可能是一切事物;絕不可能是存在的整體,也絕不可能是存在自身。」
他這段話是就認識論視野中的複雜性而說的,同時也警告我們切莫再輕信樸素實在論中那以「客體」和「認識」為同一的論點。
也許溝通不良,也許互有偏執,兩人始終未能就這一議題達成共識。事後,我們又兩次在電話裏就這些相關問題有所溝通,最後那次,他大概認為兩人各說各話並無意義,便直接表明惋拒再作討論。於是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寫了篇約兩萬字的書面稿,就科學究竟有無客觀存在性題旨,再作一番陳述。陳慶瀚收信後,問我要不要讓他也寫一篇文字回應?我說你很忙,把我的稿子看一遍就行了。於是此事便暫告一段落。
直到今天,偶然間讀大陸學者涂紀亮的《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思想研究》一書,驀見作者說了這麼一段話:
「他(維根斯坦)前期認為哲學應追求明晰性、確定性、普遍性,到後期轉向主張哲學應滿足於模糊性、不確定性、個別性。」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